
最近,鐘南山院士強調了無癥狀患者作為人傳人重要傳染源的可能。因此,不少人擔心無癥狀的病毒攜帶者是隱秘的“定時炸彈”,沒有“狼煙”警示自己和周圍人,一不小心成為了“超級傳播者”。那么,無癥狀感染者的傳染風險有多大?如何防控?
最近,河南漯河、湖北荊門等地相繼發現新冠病毒無癥狀感染者,引起各界廣泛關注。
什么是無癥狀感染者?其是否會成為新一輪傳染源?如何發現、管理和防控?
病原體入侵后為何無癥狀
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最新定義,新冠病毒無癥狀感染者是指無相關臨床癥狀,如發熱、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癥狀與體征,但呼吸道等標本新冠病毒病原學檢測呈陽性者。
無癥狀感染者通常分為兩種情形:一是感染者核酸檢測呈陽性,經過14天潛伏期觀察,始終為無癥狀感染狀態;二是感染者核酸檢測呈陽性,隨后出現某種臨床表現,即處于潛伏期的“無癥狀感染”狀態。
上海交大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蔡泳分析說,病原體入侵人體后有幾種常見的轉歸:一是病原體很快被免疫系統殺滅,可能來不及出現臨床癥狀。二是隱性感染,即人體幾乎沒有癥狀或僅有輕微的組織損傷,通過抗體檢測可得知感染過。大多數人能因此獲得特異性免疫力,不但病原體被清除,還能防止再次感染。三是病原體留在被感染的組織中,人體可能沒有任何癥狀,但會通過血液、呼吸道或消化道等排出病原體,具有一定傳染性。
“無癥狀感染者通常指第三種情況,也包括第二種隱性感染人群的病毒還未完全清除階段。”蔡泳說,他們無明顯癥狀,可能是因為免疫系統比較強大,能較好抑制病原體在體內的繁殖或復制。但他們很可能是傳染源,造成他人感染。
我們熟知的傳染性疾病中,有很多都有無癥狀感染期,比如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無癥狀者是隱秘的“定時炸彈”?
無癥狀感染者存在傳染性。其密切接觸者存在二代病例續發,流行病學調查中也發現了個別由無癥狀感染者導致的聚集性疫情。有小樣本量的研究顯示,無癥狀感染者呼吸道樣本中的病毒載量與確診病例沒有太大差異。
無癥狀感染者是一種免疫對抗的結果。當人體感染了新冠病毒后,由于免疫力處于較高的水平,能夠壓制病毒誘發咳嗽、發燒、呼吸困難等癥狀的實現途徑,甚至病毒也會受限于較高水平的免疫力而部分死亡,所以最終并不會表現出相應的癥狀。
然而,不少人擔心無癥狀的病毒攜帶者是隱秘的“定時炸彈”,沒有“狼煙”警示自己和周圍人,一不小心成為了“超級傳播者”。鐘南山院士就強調了無癥狀患者作為人傳人重要傳染源的可能。
那么,這類感染者的傳染風險有多大?
其實,學界對于無癥狀感染者的傳染期長短、傳染性強弱、傳播方式等也并無一致結論。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認為,無癥狀感染者可在感染病毒后14天內不發病,病毒在其體內存在時間超過3周,具有傳染的可能性。部分專家認為,由于無癥狀感染者無咳嗽、打噴嚏等癥狀,病原排出體外引起傳播的機會較少。
多舉措防控無癥狀感染者
中國此前追蹤新冠病毒“潛伏者”主要有4種途徑:一是對新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期間的主動檢測;二是聚集性疫情調查中開展的主動檢測;三是新冠肺炎病例的傳染源追蹤過程中對暴露人群的主動檢測;四是對部分有新冠肺炎病例持續傳播地區的旅行史和居住史人員的主動檢測。
另據介紹,無癥狀感染者被找出后均按照要求隔離觀察,直至核酸檢測轉陰才出院。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表示,未來防控無癥狀感染者的主攻方向是“更早預防、預警、檢測”。為最大限度篩查出境外輸入的無癥狀感染者,張文宏強調,“對入境人員100%實施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這一規定很有必要”。另有科學家在對無癥狀感染者的病毒載量和病毒持續期進行研究,以期找尋新冠病毒傳播規律。
專家還提醒加強醫療衛生系統監測防控網絡。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7日召開會議提出,對出院患者做好醫學觀察、跟蹤隨訪、恢復期康復工作;低風險地區要“健全常態化防控機制”。
有評論認為,無癥狀感染者因隱蔽性強,容易滋生公眾的焦慮情緒,亟須公開透明發布信息。對于某些不負責任、危害公共健康的“潛伏者”亦須依法“重拳出擊”。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無癥狀感染者
如今檢查是否為無癥狀感染者唯一的確診方式就是核酸檢測,但是大部分地區核酸檢測盒的數量都是有限的。為了避免醫療資源浪費,可以進行自我診斷。
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呼吸內科主任郭紅榮稱,如果無疫區旅行史,而且沒有家庭聚集性發病,沒有與確診或疑似病例接觸史,不需要過度擔心。但如果有相關流行病學史,就算自身并無癥狀也要及時上報,并且做好相關隔離工作。
在目前沒有疫苗的情況下,對于個人而言,加強自身防護,切斷傳播途徑,才可以避免感染。切記要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不聚眾、勤洗手、戴口罩。
總之,繼續做好管控,完善整個防控體系,加快疫苗的研發,再加上我們每一個人的積極配合,那我們就能在疫情防控的下半場消滅無癥狀感染者這顆“行走的隱形炸彈”,守住有利形勢。
(《解放日報》2020.4.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