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山東省首例疫情防控期間妨害傳染病防治案宣判,田某因故意隱瞞武漢接觸史致37人隔離,最終被法院以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判處有期徒刑10個月。
其實,不僅是田某,近期各地陸續宣判了一批妨害疫情防控的案件,其中多名被告人均因觸犯妨害傳染病防治罪被追究刑事責任。四川一名69歲男子隱瞞行程密切接觸百人,安徽一名防疫人員隱瞞女兒武漢返鄉史致1700余戶居民隔離,太原一對夫妻隱瞞疫情致17名醫護人員、102戶居民隔離,上海一名男子隱瞞行程后確診致55人隔離……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妨害疫情防控的案件集中爆發。
“這類犯罪往往會對疫情防控秩序造成嚴重危害。”最高人民檢察院涉疫情防控檢察業務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第一檢察廳廳長苗生明表示,無論是傳播新冠肺炎病毒,還是以暴力威脅阻礙防控措施實施,都直接、嚴重破壞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開展,直接對防控形勢、防控秩序造成嚴重威脅。因此,依法及時準確打擊該類犯罪具有突出的緊迫性。
抗拒疫情防控措施犯罪共涉及三個罪名,即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妨害公務罪。不久前,兩高兩部聯合印發《關于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依法嚴懲妨害疫情防控犯罪。
《意見》明確規定,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人、疑似病人拒絕執行疫情防控措施,故意傳播新冠病毒,危害公共安全的,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其他拒絕執行衛生防疫機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防控措施,引起新冠病毒傳播或有傳播嚴重危險的,以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定罪處罰。
兩高強調,在辦理妨害疫情防控措施犯罪案件適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時,應當注意把握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主體上限于已確診的新冠肺炎病人、病原攜帶者,或者新冠肺炎疑似病人;二是主觀上具有傳播新冠肺炎病原體的故意;三是客觀上表現為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實施了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行為,其中新冠肺炎疑似病人還要求造成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后果。
依據刑法規定,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拒絕執行衛生防疫機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預防、控制措施,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檢察日報》202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