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玲
摘 要:傳統建筑學淵源流長,通過對這門學科的學習與認識,總結新時期建筑學的發展趨勢并對一線建筑師提出一些個人思考觀念與展望。
關鍵詞:建筑學;建筑觀;建筑設計
1 傳統建筑學的困惑
1.1傳統建筑學的發展
人類是在有意識地創造并美化居住環境的活動中積累知識、總結經驗、不斷創新,逐漸形成了一些系統的思想,建筑學作為一門學科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不斷的成長起來。建筑學是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學科,藝術和技術的進步與建筑學的發展息息相關,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歷史上每一次建筑運動的掀起、建筑學的每一次飛躍都與二者存在著深層次的關系。
事實表明,建筑技術的進步和建筑藝術的創新絕非憑空而來。一方面,建筑技術的進步要求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運用。現代建筑的萌芽與后現代建筑的興起與鋼材、玻璃等新材料的運用直接相關。另一方面,建筑藝術的創新則是社會意識形態不斷變更的外在表現。哥特式建筑衰落和古典建筑的復興與文藝復興中人本主義思想的興起有著莫大的關系。
1.2傳統建筑學的困惑
傳統建筑學發展至今天,其技術和藝術成就都達到相當的高度,但是當我們用傳統建筑學的眼光去審視今天遇到的問題時發現,傳統建筑學似乎陷入“束手無策”的境地。
2 新時期的建筑學
2.1廣義建筑學
“我們談建筑活動與建筑事業的發展, 不能就建筑談建筑,必須從‘人——建筑——環境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由此廣義建筑學是從更大層面關注人類的居住問題,它要求我們擺脫那種傳統的“建筑設計”的思維方式,運用多學科知識去研究人居環境(set,tlement)”。廣義建筑是對傳統建筑學進行擴充,將傳統建筑學的研究范圍擴大,使其關注更多的問題。建筑設計是建筑學的核心內容。指導建筑創作是建筑學理論研究的最終目的。廣義建筑學應用到建筑設計中要求建筑師要有更為寬廣的視野,多學科的知識儲備。在進行項目的開發時應參與到方案設計以外的其它環節中去:要改變以往的工作框架,擺脫“就設計而設計、建筑師僅參與設計環節”的傳統工作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在項目的運作之中更大地發揮建筑師的專業才能、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2.2“返樸歸真”的建筑觀
建筑產生于人類對于遮風蔽雨的需求,但是,在當今中國,社會賦予建筑過多本質之外的重任,已使得建筑無法實現自身的價值。建筑成了政客們實現政治抱負的工具、成了建筑師名利雙收的載體。隨著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生態問題的凸顯,眾多學者又開始尋求建筑的本源,回到維特魯維的建筑時代。這種“反樸歸真”的建筑觀對我國現今的建筑設計提出了眾多的批判。筆者以為,“返樸歸真”并非是對現今建筑設計的否定,而是要求建筑設計更加重視“堅固、實用、美觀”的基本法則,充分考慮建筑的經濟性。從某種程度上講,在進行建筑創作中追求藝術上的完美、設計中保持個性,存在一定的“怪”也無可厚非,但更為重要的是不可忘“本”。那種片面的追求藝術上的“怪”而忘了建筑的經濟性、安全等因素的觀念與建筑的本質相背離,是不可取的。
2.3建筑與人居環境
就建筑本身而言,只要達到“遮風雨、御寒暑”即可,但現今有許多建筑師在設計中追求建筑的個性,追求形體上怪異的同時卻忽略了建筑最基本的要求。事實上,只有與周邊環境充分融合的建筑才能經得住考驗,堪稱經典。流水別墅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普遍叫好,并非其建筑本身的設計采用什么“高招”,而是設計者巧奪天工,將建筑與周邊的環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毋庸置疑,建筑師在進行建筑創作時應對其周邊的環境引起足夠的重視,應對更大范圍內的環境給于更多的關注,如建筑所處的城市乃至地域中的建筑文化等。
“我畢生追求的目標是,讓全社會有良好的、與自然相和諧的人居環境,讓人們詩意般、畫意般地棲居在大地上”。這是吳良鏞先生在中科院舉行的“中國科學家人文論壇”上所說。[3]從中可看出吳良鏞先生對建筑學與城市規劃工作者所提的目標——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無論是建筑學還是城市規劃,還是其他的一切學科所追求的目標都是為人類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就人居環境而言,建筑僅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局部應該符合整體的邏輯,單純的追求單體建筑設計的完美是遠遠不夠的。
3 新時期的中國建筑師
3.1傳統“建筑設計”的羈絆
在傳統的建筑設計中,任務書的制定、項目尋址、投資預算等環節很少看得到建筑師的身影。這就導致項目在最初的立項環節就可能存在不科學性,或具有嚴重的錯誤。試想在不恰當的前提下怎能出現優秀的設計。建筑師應積極的參與到項目的眾多環節中去,用專業知識提供必要的參考意見,利用“整合”的思想對項目做出預見性的思考,而非以任務書“唯命是從”。
3.2重視理論修養
時代在進步,各種新思想層出不窮,甚至有些魚目混珠、是非難辨的現象。人們的藝術審美觀也在不斷的發展,建筑師如何面對這一切呢?“建筑學的發展必須分析與綜合兼顧,但當前宜重在“整合”。提倡廣義建筑學。并非要建筑師成為萬事俱通的專家,而是要求建筑師加強業務修養,具備廣義的、綜合的觀念和哲學思維,能與有關專業合作,尋找新的結合點,解決問題,發展理論”。這就要求建筑師要在方案的創作過程中不斷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汲取不同學科的精華,了解最新的學術動態,不斷的充實自我。只有這樣才能在具體的方案設計中游刃有余,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3.3提高社會責任感
2008年發生在汶川的大地震至今還令人心有余悸,災區的建筑中不乏過度追求建筑藝術的“怪”卻連最起碼的安全都無法保障。建筑師從事的職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建筑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職業精神,本著對社會負責的心態進行創作。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問題,切不可利欲熏心、隨波逐流。在設計中既不可深陷利欲的泥潭更不可頭腦發熱做出一些有違現實的設計來。
3.4“落后就要換打”
隨著對外開放一天天加強,國內各行各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就建筑界而言,來自世界的沖擊更是日益明顯。中國一些標志性的建筑幾乎都是外國建筑師的創作,中國建筑師要想在世界建筑界有所建樹,要想應對國外建筑強大的沖擊,我們只有靠自己。面對來自世界強大的沖擊力,我們需要牢記:“落后就要挨打”。 世界是紛繁復雜的。放眼建筑學科發展的歷程,Shelter(遮蔽物)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正經歷著Architec—ture(建筑學)的時代,但卻舉步維艱、困難重重。面對當前的形勢,我們需要用全新的視野來迎接Settlement(人居環境)時代的到來。
4 結語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科學的建筑制圖方法問世,建筑技術和藝術有了更加精確的表達手段,極大地推動了建筑學的發展。國家有關政策對建筑學專業的規劃前景也很樂觀,中國的建筑學專業的教學和科學研究水平將會使建筑學者獲得更快更好的發展,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國也會出現更多的世界知名的建筑大師
參考文獻:
[1]李大偉,錢坤.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與發展[J].建設科技,2016(10):12-13.
[2]龔馨.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與發展初探[J].房地產導刊,2017(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