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專業與課程診斷與改進模式,專業與課程需要依據科學方式構建合理標準以此作為專業與課程建設的標準。專業與課程自主質量建設和保證過程中需要依靠體現標準內容的診斷要素進行監測預警,合理設定診斷要素并在專業與課程診斷與改進中進行實踐,是實現專業與課程自主質量保證的重要抓手。
關鍵詞:高職專業與課程;診斷要素;高職
一、打造專業與課程標準和設立診斷要素是診斷與改進的重要起點
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職院校的核心目標,直接影響高職院校的生存發展。對國家而言,質量就是學校培養的學生滿足國家、社會用人需要的程度。[1]高職院校質量提升需要構建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并圍繞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五類質量主體開展診斷與改進,構建常態化的質量保障制度。內部質量保證的焦點環節就是專業與課程的自主質量保證,因為專業與課程是高職辦學質量、內涵建設的重要基礎,是實現學校發展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載體,是連接教師和學生之間知識與能力傳遞的橋梁,體現著學校辦學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師的能力與水平。根據“55821“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范式要求,目標與標準是專業與課程診斷與改進的邏輯起點,沒有目標,不設立標準,或者目標與標準不科學、不規范,專業和課程都不能實現自主質量保證。專業與課程自主質量保證是一個螺旋式、
質量不斷提升的過程,過程中需要對目標標準進行實時監測和預警,從而實現常態診斷與改進,那么從哪些角度、對哪些內容進行監測和預警呢?開展專業與課程常態診斷與改進,保證質量提升,不能胡子眉毛一起抓地從所有角度進行監測預警,要抓牛鼻子,抓關鍵,需要針對專業與課程標準中的核心內容,凝練設計相應的診斷要素,日常通過對診斷要素的監測和預警,達到保障目標和標準的順利達成。
二、打造專業與課程標準需要符合事實求是原則
專業標準是評判專業水平并為專業發展提供參考的尺度,專業標準主要依據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目標要求,明確專業建設質量控制要素,針對專業質量目標、教學過程到質量管理全過程制定專業文件編制標準、專業建設標準和專業質量診斷標準等。課程標準是主要圍繞課程質量提升而制定的課程開發、課程培養、課程教學、課程考核、課程實施條件、課程管理等相關方面的標準。專業與課程標準可以保障專業與課程建設的規范性,專業與課程標準的設定需要科學合理,需要依據SWOT和SMART原則構建。
當前高職院校專業、課程診斷與改進過程中,雖然國家已經制定職業教育相關專業建設參考標準,但這只能作為各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基礎參考,各個專業不能生搬硬套,因為中國高職院校發展不平衡,專業、課程建設水平不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基礎條件無法達到同一水平。所以用“自己的尺子”來量“己的個子”,[2]根據地域特點以及學校發展水平依據科學方法設定自身特色的專業、課程標準,并依據自身標準設立診斷要素是體現實事求是原則的質量保證行為。
三、高職專業與課程診斷要素研究
(一)高職專業診斷要素
專業診斷要素是構成專業建設標準、衡量專業水平的顆粒性指標,它主要包括專業建設各方面關鍵指標內容。不同學校專業的標準不同,其診斷要素也各有所側重。本文是對專業常規診斷要素做研究與總結。專業課程資源標準診斷要素主要包括課程總數、課程類別、理論課程數量、課程學分、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情況、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數量、在線課程數量、校本教材數量、引用國外教材數量等內容。在專業教學團隊建設標準方面主要包括專任教師情況、校內兼課人員情況、校外兼職教師情況、教師獲省級以上獎項情況、專任教師職業資格情況、雙師素質教師比例、生師比、國家級與省級教學團隊情況、教學名師情況、教師科研能力等。在專業實踐教學條件標準方面主要包括專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本專業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校內基地數量、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數量、生均校內實踐教學工位數、專業校外基地接受半年頂崗實習學生數、頂崗實習參與人數比例、專業實習對口率等。畢業生就業標準方面主要包括畢業生就業率、月收入、就業專業相關度、就業現狀滿意度、半年離職率、企業評價等方面內容。在專業自身發展標準方面主要包括專業是否符合立德樹人要求、專業與國家及地方政策的契合度、專業建設成效及特色、專業社會輻射影響力、專業招生計劃完成情況、新生報到率等。在校企合作標準方面主要包括產學合作企業總數、合作企業數量、校企合作模式及深度、產學合作企業接收頂崗實習學生數占頂崗實習學生總數的比例、產學合作企業接收就業學生數占當年應屆畢業生的比例、產學合作企業對學校捐贈和準捐贈的儀器設備總值、產學合作企業支持學校兼職教師數占兼職教師總數的比例、專業與產學合作企業共同開發課程數、學校為合作企業培訓員工數等內容。在專業服務社會能力標準方面主要包括專業為產學合作企業技術服務年收入、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縱向技術服務到款額、科研經費到款額、技術交易到款額、政府購買服務到款額、非學歷培訓到款額等診斷要素。另外,外部質量評估對于當前專業發展影響也比較大,其評估結果也應當作為診斷要素內容之一。
(二)高職課程診斷要素
如專業診斷要素類似,課程診斷要素是構成課程建設標準、衡量課程質量水平的顆粒性指標,它主要包括課程建設各方面關鍵指標內容。同樣,不同學校的課程其標準不同,其診斷要素也各有所側重。但從通識角度來講,課程標準診斷要素可以包括如下方面內容。在課程基本標準方面,應當包括課程學生數量、課程教師職稱情況、課程授課教師情況、教學團隊情況、課程類型、課時總量、實訓與理論課時量、課程學分、教材建設情況、在線精品課程建設情況、課程線上資源數量、實踐教學資源、教研教改成果方面內容。在課堂教學過程標準方面主要包括課程到課率、學生平均成績、實踐教學內容、實踐教學設計、課程備課、課程作業質量、輔導答疑、教學模式、教學信息化技術、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效果、課堂學習效果等內容。在學生質量評價標準方面,主要包括任課教師教學態度、任課教師教學方法、任課教師教學內容、任課教師教學能力、任課教師教學效果、課程對專業的支撐度、課程實用性等內容。在課程時新性標準方面主要包括課程思政貫徹情況、課程前瞻性、技術及政策契合度、行業評價、教學資源時新性等內容。
四、高職專業與課程診斷要素實踐范式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專業與課程的診斷與改進既需要依托專業與課程線上系統進行也需要線下系統支撐。不同學校信息化程度不同,線上線下倚重度也不同,但無論如何,診斷要素的實踐需要在堅持“需求導向、自我保證,多元診斷、重在改進”工作方針下,落實到專業與課程診斷與改進的過程中。專業診斷與改進就需要把診斷要素體現在線上及線下專業質量保證系統中,比如專業可以通過線下方式按照診斷要素進行行業企業專業需求調研、就業市場分析、畢業生跟蹤調研、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學生能力測評情況分析、學生學業情況分析,數據結果可以作為專業診斷與改進的依據;也可以通過線上系統定期采集專業運行狀態數據,監測專業建設、專業資源配置、人才培養方案執行狀態,在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及時改進專業標準和提升專業質量。課程診斷要素實踐方面,需要把診斷要素融入到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診斷要素實踐應當緊扣課程教學標準、課程學習標準,關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實踐環節,依托線上線下系統定期搜集課程診斷要素數據,然后分析課程目標和標準達成情況,對課程開展自主診斷和改進,從而提升課程質量。
參考文獻:
[1]任占營.新時代高職院校強化內涵建設的關鍵問題探析.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年19期.
[2]崔巖.履行質量主體責任,高職如何找準“坐標系”. 《中國教育報》,2016年11月15日第9版.
作者簡介:
孫玉中(1977.2-),男,山東沂南人,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教育法。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8年度重慶市教委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專業(課程)診斷要素及標準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182083)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