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各行各業的發展也日新月異。短視頻作為現代人的網絡社交新形式,不僅給人們的生活增添樂趣,也能讓人們通過制作和傳播短視頻內容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尤其是新媒體背景下,伴隨著寬帶提速和4G網絡全面鋪開,信息開始視頻化,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不再只滿足文字,而是逐漸轉變為視頻。在這種趨勢引領下,以快手、抖音等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悄然興起,短視頻以其“短、平、快”的特點,吸引了大量的用戶。
關鍵詞:短視頻社交平臺;傳播特點;發展策略研究
0引言
所謂短視頻,是與長視頻相對的概念。長視頻是傳統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的核心價值,以傳統意義上的綜藝、新聞、劇集、故事片、紀錄片等為代表;而短視頻則是將視頻時長控制在5分鐘左右,最多不超過10至15分鐘,主要依托移動智能終端和視頻編輯、美化軟件進行傳播的視頻形式。大多數短視頻的時長都在5分鐘以內,1分鐘內以秒計算的超短視頻也占據了相當比例。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互聯網的深度發展,作為一種新興行業,短視頻在2016年迎來了屬于自己的爆發期:市場異常火熱,各大互聯網巨頭紛紛拋出橄欖枝。在“讀屏”時間越發碎片化的時代,短視頻也憑借著適宜的時長、簡單的制作方式、強大的社交屬性、精煉的內容訴求、伴隨化的使用方式迅速獲得受眾喜愛。用戶的青睞助推資本匯集,資本涌入又助力短視頻成為新穎且有力的傳播形態,這使得短視頻在融合傳播中的主力軍作用日益凸顯,逐漸受到傳統媒體的重視。在短視頻領域的傳播實踐,正是傳統媒體對轉型升級的再探索。如何更好地應對市場挑戰,是傳統媒體在短視頻浪潮下所面臨的一個長期且艱巨的任務。
1短視頻行業現狀及發展前景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的衣食住行,越來越依賴手機一站式解決,短視頻無疑成了一個很好的工具。短視頻有著同時融合視覺、聽覺等感官體驗的特點,而且內容可以說是幾乎無限的,把創作權賦能給了海量的創作者,而且萬一爆紅,給地方和個人帶來的好處很大,因此無論是政府還是個人都有動力。城市品牌形象的展現也從傳統的報刊,變為更加時髦的短視頻,人們通過短視頻來更多地了解地方的風土民俗。可以說,未來的城市地標,不只存在物理空間中,更多將會以虛擬的形式存在于抖音等泛娛樂社交媒體中,被記錄、觀察和消費。有數據顯示,在抖音等視頻平臺的推動下,對于城市推廣最為直接的效應是帶動了當地的旅游。總而言之,在互聯網時代,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傳播效力,將對一個城市的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2問題分析
2.1信息過載
從亞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則出發,信息過載也同樣屬于一種過度的倫理失范行為。信息過載指的是在信息社會,由于信息數量非常龐大,人們每天所接收到的信息量遠超于他本身所需要的信息量,無法進行有效的消化和吸收,導致其沒有辦法進行高效選擇或有效利用信息的情形。一方面,人們為平臺中各種新鮮有趣、娛樂搞笑的短視頻歡呼雀躍;另一方面,人們也在鋪天蓋地的海量社交類短視頻中迷失自我,感到無所適從。以抖音短視頻為例,根據今日頭條大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抖音用戶規模超過5億,同比增長103.1%,日活量突破1.5億。從2018年4月21日至6月6日,僅抖音藍V的總生產量就超過75000條,一個半月內容上漲43.6%。大量的短視頻涌入平臺,不斷沖刷著人們的大腦,同時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雖然人們每天都能看到來自全世界各地的移動短視頻信息,但卻無法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大量的移動短視頻涌入導致用戶腦容量超過自身能接受、處理限度的大量短視頻信息,無法將其有效整合、組織及內化吸收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以致對人們的工作、學習及人際關系等各個方面產生負面的影響。在新媒體時代,以商業盈利為目的的社交類短視頻平臺所擁有的信息量為傳統大眾媒體所不能企及,過載的短視頻數量導致人們的信息負擔不斷加重,并逐漸演變為一個無法回避的社會問題。
2.2媒型人才短缺
全媒型人才是指具有全媒型思維和理念,熟悉各種傳播載體的傳播規律、傳播知識、傳播技能,善用各種現代傳播手段進行傳播活動的新聞傳播工作者。其中,對“全”的要求不在于一定要精通各種技能,而在于能夠在有需求時可以運用全媒體展示內容。傳統媒體擁有專業化程度較高的采編隊伍,這是傳統媒體的人才優勢。如何將這種人才優勢順利過渡到新媒體傳播領域,是傳統媒體需要面對的難題。在傳統媒體轉型過程中,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成為傳統媒體創造出優秀短視頻作品的必要因素之一。當下,中央、省級電視臺尚且擁有一定人力、物力組建融媒體中心,但對地方性媒體來說,專業人才的流失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因而更需要加強全媒型人才隊伍建設。
3短視頻社交平臺的發展策略
3.1對內容精準定位
目前短視頻媒體的數量和規模都在上升階段。越來越多的“網紅”出現也標志著短視頻的傳播逐漸朝著專業化的方向發展,短視頻市場也需要更具差異化、細分化的傳播策略。但萬變不離其宗,短視頻泛娛樂化發展的當下,應堅持內容為王。單一的內容只會迅速消亡,有質量的內容、創新的呈現才是短視頻高質量傳播的關鍵。短視頻的傳播首先要對本身內容有精準的定位,才能夠找到自己的受眾群體。而不同的短視頻內容對應的人群也各有不同,所以短視頻的傳播最主要的是需要找到自己的受眾對象。比如,說車的短視頻自媒體面向的應該是有車一族,年齡大概在20-35歲之間,因此在內容方面無需使用太多特效,而要有更多的知識“干貨”;又如原創音樂的短視頻自媒體面向的受眾群體是喜愛音樂的年輕人,所以內容畫面需要保證精良,配樂更需要精心制作。當然,無論定位如何,都不能讓短視頻內容太過固化,一定要保證內容的創新、高品質,通過精良制作去凸顯內容價值,這才是短視頻傳播的根基。
3.2優化新聞生產過程
隨著移動設備應用的發展,移動化、碎片化消費已經成為常態。在這種趨勢下,短視頻就成為信息傳播的一個基本形態。尤其是“第一現場”短視頻資料的提供,就可以滿足“PGC+UGC”視頻內容生產的要求,為新聞生產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融入新聞生產之中。對于突發事件,受眾作為第一見證者,本身就可以及時做好現場畫面和信息的采集。相對于記者的采訪,利用受眾口述來采集新聞,用短視頻表現新聞內容,對現場產生極高的還原度,從而具備更強的說服力。如,具有較高傳播熱度的梨視頻,就將用戶作為生產力,來進行信息生產和傳播,從而形成源源不斷的新聞素材。《媒介革命——互聯網邏輯下傳媒業發展的關鍵與進路》一書的作者喻國明表示:現代社會的傳播營銷競爭,不在于你能夠將道理說得多么透和精,而在于你是否可以讓人們對這種產品、內容有深層次的體驗,能夠對這種主張與服務產生一種全方位的感受。短視頻實現了新聞報道語態的有效更新,豐富了新聞報道的形式,在新聞表達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如微信公眾號“央視新聞”,利用短視頻的方式來發布時政新聞,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將文字新聞和短視頻結合起來,既滿足了受眾的閱讀體驗,又提高了新聞最為根本的到達率。
3.3轉變觀念,深耕內容
對短視頻進行重新界定,不是指對其概念的改變,而是傳統媒體從自身的基礎上轉變對短視頻定義的偏差:不僅要在形式上滿足短視頻的要求,更要在內容上尋求突破,打破慣性思維。融媒體語境下,傳統媒體不能只是內容的“搬運工”——把內容簡單剪為3分鐘或5分鐘時長再輸送到短視頻平臺上。傳統媒體應該清楚,轉型的過程是一個去粗取精的過程,是一個內涵再造的過程,是一個互聯網基因和用戶思維植入的過程。雖然傳統媒體目前在短視頻制作理念上還有待轉變,但它們卻掌握著專業的視頻制作能力和設備。這使得傳統媒體更便于制作出提升用戶觀看體驗的高品質短視頻內容。因此,傳統媒體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精良的制作提升短視頻的傳播力。隨著小眾圈層消費時代的來臨,短視頻的垂直細分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美食、美妝、萌寵類短視頻層出不窮。內容的垂直和精準能夠滿足用戶的特定需求,在彼此之間建立起良性互動,加強用戶黏性。2017年,梨視頻在未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資質的情況下,通過開設原創欄目、自行采編視頻、收集用戶上傳內容等方式,大量發布所謂“獨家”時政類視聽新聞,被北京網信辦要求進行全面整改。擁有新聞采編權的傳統媒體在垂直細分下的新聞領域大有可為,如民生新聞、情感節目等,甚至“天氣預報”都可以進行專門傳播、特色傳播。同時,傳統媒體在新聞領域掌握諸多資源,有著更強的公信力,在新聞報道方面話語權優勢突出,這些都是其他新媒體無法企及的。從2018年騰訊視頻、今日頭條、秒拍等平臺上的短視頻點擊量TOP30上榜視頻內容分類來看,新聞資訊成為最受短視頻用戶關注的類別。
3.4立體展現突發事件,增強新聞傳播效果
短視頻作為全新的傳播方式,是網絡信息技術發展結果,能夠很好地彌補傳統新聞傳播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不足,隨時隨地分享和互動,擴大社會公眾的話語權,提高公眾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實現對社會輿論的有效監督。從目前情況看,媒體傳播渠道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特點,將全媒體和多媒體作為基本運作模式,實現媒介的有效整合。在考慮受眾基本需求的基礎上,確保大眾的信息接收渠道全覆蓋,最終獲取良好的傳播效果。如針對特殊事件進行報道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事件的基本性質,通過手機素材和渠道的有效利用,實現信息的有效傳播。在通過微信、微博賬號發布突發事件視頻時,對所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和利用,確保平臺報道的豐富性和立體性。
4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互聯網產業的發展,社交平臺的移動短視頻已經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對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這其中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因此,移動平臺可持續發展,需要運用多種策略,對移動短視頻進行宣傳研究。
參考文獻:
[1]馬源鴻,曹云忠,方佳明.移動短視頻社交平臺中的價值共創機理——基于抖音短視頻的案例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8(4):11-15.
[2]宋維亮,段發華.論網絡視頻社交平臺對文化傳播價值的負面影響——以抖音App為例[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8,26(9):23-26.
[3]馬海燕.短視頻社交軟件的受眾心理研究——以抖音App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8(5):59-60.
[4]周瑛瑩.基于社交平臺的短視頻傳播模式研究[J].數字傳媒研究,2017(11):5-9.
作者簡介:
張文婷,女,漢族,就讀于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