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冬
摘要:河南省新鄭市具備多方面的區位優勢使得本地區成為紅棗種植的有利位置,紅棗產業迅速發展,但隨著經濟的發展,需求的提高,新鄭紅棗出現了基地建設緩慢、種植技術推廣不規范、缺少龍頭企業帶動,深加工水平低、市場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通過對新鄭紅棗現狀分析提出了幾條建議:加大基地建設,推廣種植技術、扶持龍頭企業,提高深加工水平、規范市場建設,促進產品流通。
關鍵詞:新鄭紅棗;產業發展;對策
一、新鄭紅棗產業發展現狀
(一)新鄭大棗歷史文化
新鄭是大棗的故鄉,大棗是新鄭的象征。新鄭種棗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的裴李崗文化時期。1978年,在發掘裴李崗文化遺址時,發現了8000年前的碳化棗核,說明當時在新鄭一帶,先民們就已開始種植大棗。春秋名相子產執政時,鄭國都城內外街道兩旁已是棗樹成行。在漢代,人們已經認識到大棗的藥用價值,新鄭民間發現的漢代銅鏡上就刻有“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禮泉饑食棗”的詩句。到了明代,新鄭棗樹種植已形成相當規模,明代十大才子之一的高啟留下了“霜天有棗收幾斛,剝食可當江南粳”的詩句。新中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新鄭市委市對發展大棗產業尤為重視,發展更趨區域化、規模化、科學化,棗樹面積已發展到15萬畝,品種達30余個,除灰棗和雞心棗這兩個優良品種外,還有六月鮮、九月青、結不俗、酥棗以及反季節的雪棗、冬棗等優良品種,年產紅棗3000萬公斤,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紅棗之鄉”,是財政部扶持的“大棗保護基地”。
新鄭大棗以其皮薄、肉厚、核小、味甜備受人們青睞,它含有人體必需的18 種氨基酸,內含蛋白質、脂肪、糖類、有機酸和磷、鈣、鐵及維生素B、C、P等物質,是天然的維生素果實,營養價值極高。大棗藥用價值很高,常食大棗可治療身體虛弱、神經衰弱、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勞傷咳嗽、貧血消瘦,養肝防癌功能尤為突出。棗肉中含有人體必要的維生素P(又叫蘆丁)一般每100g果肉中含量高達3385mg,居各種果品之首。
(二)紅棗產業栽培管理
新鄭棗樹種植集中區主要在郭店鎮、孟莊、薛店鎮、龍湖鎮,棗樹種植面積達到本地區土地總面積的89%。近年來,科研人員將紅棗種植基地改造為優質棗園、加強紅棗栽培技術。棗園栽培管理技術涉及棗園矮化密植,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但具有本地特色的是矮化密植和病蟲防治方面,起到了紅棗種植管理的模范帶頭作用。
在病蟲防治方面擁有獨特的“薄膜”技術,可以從源頭保證有機紅棗產區的紅棗品質,并且采取生物防治,養殖雞、鴨以此減少病蟲害和雜草對棗樹生長的影響,同時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這為本地區紅棗種植解決很多自然災害問題。
(三)新鄭紅棗加工業
新鄭紅棗主要是采取干制和深加工相互融合,加工企業達280余家,年加工紅棗1170多萬噸,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紅棗產品加工大致分為四類:干制紅棗、干果置于棗中、提取藥用價值和利用加工產生的副產品進行深加工制成有效的“膳食纖維”等商品。
(四)新鄭紅棗銷售
農民在市場自由銷售紅棗,一般集中于集市、街道等,主要為零售。新鄭紅棗銷售市場慢慢擴大,形成“企業+基地+農戶”的銷售模式,這種模式主要依靠加工企業的市場及科技優勢,將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相融合,形成產業鏈模式營銷。
二、新鄭紅棗產業面臨的問題
(一)新鄭紅棗基地建設緩慢,生產水平低。
紅棗是新鄭的特色產業,文化歷史悠久,是擁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的富民產業,多年來,政府對新鄭紅棗種植業大力扶持,但紅棗基地的擴展、種植規模的擴大仍是緩慢,農民的認知不到位,棗樹的生長周期較長以及土地的調整,新基地的建設也嚴重受阻。
棗農過度追求產量忽視質量,使用激素、農藥、采摘過早等導致新鄭紅棗果實小、色澤差、含糖量和其他營養成分含量降低嚴重等問題,當地棗樹棗齡較長,近年來病蟲害較嚴重,需要根據不同時期施用各種農藥,農藥成本加大,氣候變暖,日夜溫差小,成熟期雨水較多,促使棗農提前打棗,使大棗的質量下降,但種棗成本的加大又使得大棗收購價上漲,激化市場矛盾。大棗收益不如外出打工,降低了棗農積極性。
(二)種植技術推廣范圍不廣
近年來出現了不打農藥不結果的新情況,而棗農的種棗技術還僅僅是沿襲了老一輩的做法,技術人員下鄉指導和推廣技術時只是一個大概的指導,沒有因地制宜,對棗農給予深入的技術指導。另外,近年來出現了新問題還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大棗種植急需得到相關部門的更大的科技投入,研發出更優質的棗苗和更適合當地氣候的種棗技術以提高當地棗的質量。
(三)企業規模小,深加工水平不高
隨著新鄭市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紅棗產量隨之加大,同時相應產生出一批紅棗加工企業,加工了各種各樣的紅棗產品,但凸顯了產品雜亂的問題,主要原因是企業數量多,但規模小、管理經驗落后、紅棗生產模式單一。新鄭市紅棗市場需求由量的需求向質的需求進行轉變,紅棗產業深加工能力較弱,產品附加值低,從而對新鄭市的紅棗的商品率及市場占有率具有直接影響。
(四)市場機制不完善,產品流通受限
加工企業多而雜,企業管理不規范,紅棗產品的市場營銷體系不完善,市場占有率低,紅棗產品平均價格起伏不定,交易市場不規范,市場秩序混亂,產品質量分類不明確,以次充好現象嚴重;棗農缺乏與企業合作的意識,銷售渠道不健全,覆蓋范圍較小。
三、對策及建議
(一)加大基地建設,推廣種植技術
新鄭紅棗種植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沒有工業區的污染,可以有機化的種植紅棗,建設大型紅棗種植基地。培養種植技術管理型人才,精細化管理,優質種植,開展集約化經營,確保紅棗高質、高量生產,提升市場競爭力。紅棗種植精選優良品種,依據生長習性建設種植基地,增強紅棗種植基地的生產能力,提高市場競爭力。
統一培訓棗農,推廣種植技術,減少農藥、激素使用,生產有機化紅棗,紅棗種植實現綠色化,提升新鄭紅棗產品的檔次,提高市場競爭力。
(二)扶持龍頭企業,提高深加工水平
新鄭紅棗加工企業眾多,但規模較小,技術水平低等。企業統一管理,企業整合,小企業向大企業進行原料、初加工產品供給。大力扶持規模化企業,扶持龍頭企業,研發加工技術,生產優質棗產品,建設知名品牌,增強企業競爭力。
充分利用紅棗的食用、藥用、營養等價值,進行深加工以及新產品技術研發,提高紅棗產品的價值,打造高端產品,提升產品競爭力。
(三)規范市場建設,促進產品流通
市場是紅棗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的一項,對馬路市場以及集市進行統一規劃管理,建設大型棗產品交易市場,通過市場業務人才將產品推廣出去。零售點覆蓋,為消費者提供方便。充分利用網絡優勢推廣,通過網絡銷售平臺,將產品賣出家門、賣出國門。棗農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惠農政策,扶持棗農,照顧棗農的切身利益才能源源不斷的提供優質紅棗,同時加強農戶與生產基地的聯系,促進棗農與合作社的合作,壯大棗農隊伍,實現農村與城市的貿易互利的局面。
四、小結
新鄭大棗產業迅速發展,眾多加工企業、知名品牌浮現,對新鄭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提出一些建議:加大基地建設,推廣種植技術、扶持龍頭企業,提高深加工水平、規范市場建設,促進產品流通等,希望對新鄭大棗產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