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調研標準化軍民融合政策制度和軍用民用標準體系,分析標準在軍民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標準化軍民融合對策措施。
關鍵詞:標準化;機制;軍民融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隨著經濟社會持續進步,民用資源和軍用資源的相關性、互適性和可替代性愈發明顯[1]。標準作為社會和經濟活動的技術基礎和重要依據,已成為大國競爭力的核心資源之一。在推動軍民融合發展同時,探索建立標準化軍民融合機制,打造軍民通用、寓軍于民的中國特色標準化之路,對于實現軍民融合不斷協同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1 我國標準化軍民融合政策制度
標準化軍民融合相關制度體系建設,是做好標準化軍民融合工作的先決條件,其建設的合理性、協調性和針對性,對解決標準融合過程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和突出矛盾具有重要意義。
在國家層面,全國人大2017年重新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明確提出要推進標準化軍民融合工作,并給出了關于標準化軍民融合工作的相關規定,要求提升軍民標準通用化水平,積極推動軍用標準和民用標準的相互轉化工作。軍隊層面,目前軍委裝備發展部等有關部門已經著手對1984年頒布實施的《軍用標準化管理辦法》開展修訂工作,其中也將對標準化的軍民融合工作進行規范。
為推動標準化等方面軍民融合工作進展,在法規層面外,有關部門下發了一系列規范性文件,要求做好相關工作[2]。2010年,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聯合印發《關于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積極采用先進適用的民用標準,加強軍民共用標準的制定與修訂”。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印發了《關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提出“統籌標準計量體系建設,建立標準化軍民融合長效機制”。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貫徹實施《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重點任務分工(2017-2018)的通知中明確要求要“大力實施軍民標準通用化工程,將先進適用的軍用標準轉化為民用標準,全面推進軍民標準融合。”目前,國家標準委正在制定《關干進一步加強標準化軍民融合工作的意見》,以期全面加強標準化軍民融合政策引導。
2 我國軍民融合標準體系與早期轉化情況
2.1 民用標準和軍用標準分類
根據《標準化法》,我國的標準化工作分別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軍隊相關單位、工業部門和社會團體等多個機構負責,根據標準類別、行政范圍和行業不同,按照“統一管理、分工負責”的機制運行。其中,國家標準由國標委統一管理,軍用標準由軍委裝備發展部統一歸口管理,行業標準由各工業部門歸口管理,軍工行業標準由國防科工局歸口管理,其他民用標準在國標委的統一管理下歸口各自管理部門。軍用標準體系已經歷4次修訂,目前正在組織第5次修訂。截止目前國家軍用標準數量約有11萬項,除后勤保障和裝配發展領域外,軍用標準體系已向聯合作戰、軍事訓練和政治工作等領域延伸拓展。
2.2 早期民用標準和軍用標準轉化要求
我國軍用標準研究工作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起步并逐步實現統一管理,為使武器裝備生產過程遵從相對固定的標準,軍隊標準主管部門最早采用了滿足軍事需求特點的民用標準。1984年,軍隊有關部門制定出臺《軍用標準化管理辦法》,其中指出:“國家標準凡能滿足要求的,應當貫徹執行;各部門制定的專業標準,凡能滿足軍用要求的,可直接采用”。長期以來,軍隊標準主管單位堅持這一規定,在軍用標準立項之初,首先檢查是否已有內容相似的行業標準或國家標準。
軍用標準轉換為民用標準是促進標準化軍民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在具體轉化過程中應堅持以下原則:①確保國家安全和利益;②轉換過程有助于提升國家產業發展;③不影響裝備安全和使用性能;④不影響相互操作性;⑤不會造成裝備資源浪費。在堅持上述原則基礎上,軍用標準的轉化已取得初步成果,目前有大約140余項軍用標準實現轉化,取得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3 我國標準化軍民融合發展問題分析
長期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標準化軍民融合工作,制定出臺了一系列規范性制度文件,但在推動高標準高層次標準化軍民融合工作中,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3.1 軍民標準兩個體系仍未完全打破
一直以來,我國在標準體系發展過程中,軍用標準和民用標準并行推進,特別是在裝備發展領域,兩種標準都取得了較高水平。但由于軍工科技的高度保密性,兩個標準的發展模式較為封閉,協調溝通渠道不暢,民用標準無法體現最新科技成果,軍用標準因保密不宜被獲取。兩個體系獨立發展既給標準實施造成不便,又不可避免存在部分標準重復立項、內容交叉。
3.2 軍地資源共享機制仍需不斷完善
軍民兩個標準在需求提報、制定編研階段相互獨立,各自資源數據公開程度嚴重不足,軍地資源共享機制亟需完善。為避免出現“分散對接、各自抓建”的局面,軍地雙方應進一步研究建立橫向覆蓋、縱向貫通、運行高效的軍地資源與標準信息共享機制[3]。
3.3 標準化軍民融合利益鏈應持續打破
長期以來,軍用民用標準管理制度與發展模式已分離多年,其導致所形成的利益集團相對固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軍民融合國家戰略指導下,多數民企加入到軍民融合行列,實現了互利共贏,這種情況在后勤保障領域更為常見。在裝備發展和軍工產品領域,部分軍工企業擔憂民企的加入或導致其丟失壟斷地位,喪失經濟利益,從主觀因素來講并不情愿民企過多參與,從而阻礙了標準化軍民融合向深度拓展。
4 國外相關啟示和我國標準化軍民融合工作展望
4.1 國外標準化軍民融合發展啟示
為盡快推動軍民融合工作,國外發達國家積極推進民用標準和軍用標準相互轉化,廣泛開展互適性研究,打破軍民通用技術標準壁壘。以美國為例,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就已經開始實施“軍民一體化”戰略,其核心手段就是加強民用標準,核減軍用標準,并取得一定意義上的成功:截止目前,美國已廢除約300項軍用標準和4000項的軍用規范,而對應的軍民通用標準從1000項增加到將近1萬項。2001年,美國國防部發布了《國防部標準化工作綱要》《國防部和非政府標準團體的相互關系》和《國防部人員參與非政府標準技術委員會一覽》等多個技術性規范文件,規定了美國軍方標準化工作的目標任務和組織管理體系,全面規范了標準化文件的編寫、制定和維護管理工作。
4.2 我國標準化軍民融合工作展望
為進一步推動我國標準化軍民融合工作,滿足各層級對標準融合發展的迫切需要,研提三點建議。
1)建立標準化軍民融合發展長效機制
基于國家軍民融合發展整體框架,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為根本指導,研究制定軍民通用標準組織管理體系,明確相關標準編寫制定流程;加強基于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人才融合和交流,進一步擴大軍隊單位參與地方技術委員會的人員數量,試點地方領域機構人員進入以軍隊單位為秘書處的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推動民用標準和軍用標準之間的信息共享。
2)探索試點軍民融合標準化工作
標準化軍民融合工作先行先試,對探索標準化軍民融合整個工作流程、工作模式和運行機制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在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重點區域進行標準化軍民融合示范,以后勤領域涉密程度較低的標準體系先行探索,有重點地打破阻礙標準化軍民融合限制壁壘。逐步加大資金投入,有針對性地推動軍民融合標準項目落地,以點帶面,實現全面化標準融合工作。
3) 建立自上而下的標準化軍民融合工作機制
一是發揮好國家和軍隊標準化主管部門職能作用。在中央的集中領導下,成立軍民雙方參與的標準化組織架構,搭建軍地雙方信息資源管理平臺,并以法律條文形式予以規范約束。二是發揮好行業主管部門的標準指導職能。根據國家層面的統一規劃,各有關行業主管部門和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應承擔本部門和本行業的標準化融合工作。三是發揮好地方政府協調服務職能。地方政府一方面應與國家和行業兩級標準化部門加強對接協調,按制度開展標準化軍民融合工作,另一方面,應加強與軍隊單位溝通力度,獲取融合需求反饋到行業和國家主管部門。同時可以制定出臺本地區規劃計劃,推動標準化軍民融合工作落地落實。
參考文獻:
[1]陳虎,伍虹儒.軍民協同創新機制研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9(33):37-39.
[2]徐輝.我國軍民融合政策法規現狀及對策研究[J].軍民兩用技術與產品,2015(11):8-10.
[3]王祖強.推進軍民標準通用化工程 促進標準化軍民融合建設[J].船舶標準化與質量,2015(6):2-4.
(作者簡介:張迪,博士,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工程質量監督中心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