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防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是軍民融合最重要的領域,軍民融合可以使軍工企業做大規模增強競爭力,維持軍品研發與生產,形成軍民兩用創新技術等。本文分析了歐盟軍民融合的優勢與問題,有助于進一步推動我國軍民融合的深度發展,使其成為中國夢、強軍夢的有力支撐。
關鍵詞:軍民融合;歐盟;國防工業
一、歐盟軍民融合的歷程
在經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洗禮后,英國、意大利、德國、法國等眾多歐洲國家急需和平發展和重建。1952年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正式建立為國防工業整合了兩項必備生產資料,1975年歐空局的成立確立了先民后軍以民促軍戰略,歐盟國家由此利用軍用領域的先進技術對民用領域進行開發。法國于20世紀80年代起在國防科技工業領域開始采用軍民結合的政策,并在1994年提出把航空航天和電子領域做為首要發展方向。為了提高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法國率先從法律和會計制度上實行軍用和民用之間的相互通用,采用軍用和民用之間無差別的采購政策,為民用采購政策提供便利, 并在質量保證的前提下鼓勵以民用標準進行生產滿足軍用需求,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防采辦競爭。 英國的做法與法國比較類似,鼓勵企業使用民用標準滿足軍用需求,并致力于在工藝規程和質量體系方面推行軍用、民用通用標準,提倡在科研領域實施軍、民設施共享。意大利、德國等國格外重視軍民融合,增強企業盈利能力。
這些國家為了降低國防支出、節約費用盡可能地采用民用標準和產品解決裝備研發與財政削減之間的矛盾,在武器裝備的研發之初就與民用部門合作進行規劃。由于歐盟各國國防工業優勢能力不同,所以各國之間軍民融合的進程有所不同,但總體軍民融合進程逐步增進,其發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歐盟各國之間通過相互協商達成技術生產需求,主要目的是在于開發民用技術從而達到軍用、民用融合,擴大企業規模、維持軍品研發生產、提高歐盟軍工企業整體競爭力。
二、歐盟軍民融合的優勢
(一)人才和信息優勢
歐盟國家對軍工企業保持穩定的資金投入,在穩定完善的科研環境下,軍工企業具有很強的生產優勢,始終占據歐盟國家科研技術開發的前端。一流的技術中心和科研杰出人才的培養以及管理團隊的完善配套為軍民融合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方面歐盟國防工業研究人員激勵與軍品科研任務掛鉤,有利于促進科研成果成功轉移民用,使得歐盟民用領域得到了較好的技術支持和人才支持。 另一方面由于歐盟成員國的聯盟優勢使得國防工業技術的對外宣傳以及推廣十分便利,歐盟各國國防工業的科研人員大多是在較為自由的環境內完成科研任務,各國軍工、民用技術的有效交流和互換為獲取外界信息提供便利渠道,促使企業在第一時間掌握市場需求。
(二)應用領域新技術優勢
自從2013年德國提出工業4.0后這一理念已經在歐洲迅速傳播,對于歐盟國防工業來說4.0技術是開啟未來競爭的關鍵,是重振制造業的希望。航空航天與國防4.0(Aerospace & Defense 4.0)是工業4.0技術在其研發生產領域的應用,用于開發具有成本效益的產品和服務,利用新技術使現有產品更智能[1]。當前歐盟航空航天與國防(A&D) 4.0已經開始采用工業4.0技術開發高性價比的產品,集中體現在連通性(Connectivity)、可配置性(Configurability)、智能(Intelligence)、安全(Security)四個方面,軍用、民用新技術已經充分融合為一體。英國BAE系統公司在國防航空航天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其研發生產中心的工程師們已經使用3D打印和虛擬現實(VR)技術應用在軍用飛機上,用來降低成本,加快制造速度。
(三)防務費用的規劃與管理
歐洲防務基金成立于2017年,最早由歐盟委員會主席榮克于2016年提出。該基金分為研究與開發兩個部分,其中研究部分份額到2019年底為9000萬歐元,2020年后為每年5億歐元。開發部分份額2019- 2020年為每年5億歐元,2020年后為每年10億歐元。2018年7月,歐盟委員會宣布,2021-2027年基金的預算總額為130億歐元[2]。雖然歐洲國防基金建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強國防工業的競爭力和創新性,從而為歐盟的戰略自主權做出貢獻,但是通過支持研發活動,建立協調和溝通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防科研機構、軍工企業、民營企業各階段的融合協作。特別是為了鼓勵民營中小企業為重點的跨界合作,基金確保未來幾年內持續向符合條件的所有會員國的企業開放,不刻意強調他們的規模和地位。
三、歐盟軍民融合的問題
(一)分布不均
20世紀90年代起為了適應日益全球化的國防市場,歐洲的國防工業經歷了一個并購、整合的過程,出現了幾家大型跨國公司,如以英國為主體的BAE系統公司(BAE Systems),法、德、西為主的歐洲宇航防務集團(EADS),法國的泰雷茲(Thales)和意大利的萊昂納多集團(Leonardo)。這個過程并沒有平等地擴展到國防工業的所有領域,整合后的大型軍工企業主要局限于航空航天和電子行業,陸基和海洋系統的細分市場仍然很分散。而民品成規模的發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國防工業減少受到國防預算連年下滑的負面影響,比如空客集團(Airbus Group)下屬的空客直升機公司(Airbus Helicopters)擁有軍用、民用兩大業務,并在2014年與中航工業直升機公司合作生產H175民用直升機。2019年其公司年度報告顯示共獲得來自52個國家,162個客戶的369筆訂單,總收益為60.07億歐元,其中軍用領域收益占比55%,民用領域占比45%[3]??傮w而言航空航天與電子往往是軍民融合集中的領域,陸基、?;能娒袢诤舷鄬η芳选?/p>
(二)軍用領域技術創新下滑
研發資金的減少和大規模國防工業項目的枯竭,使歐盟國防工業面臨著產業外移和失去技術領先地位的風險,他們的供應鏈更加復雜、多樣化和國際化并且越來越依賴于民用部門的創新,軍用技術研發面臨重大挑戰。人工智能、3D打印、大數據、納米技術等前沿技術主要由民用領域研發和生產[4]。歐盟國家在技術創新領域的基本思路是在開發民用技術的基礎上,進行軍民聯合技術開發,從而把民用技術過渡到與軍用技術合作。 這樣雖可以在軍民融合中充分發揮民用技術的優勢,為企業贏得更多的利潤,但是對軍用技術的創新來說并不一定是值得肯定的。 因為兩者的出發點不同,軍用技術會把國家安全放在首位,因此有些時候會不計成本地去實現,并且產品的可靠性很高。而民用技術主要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大規模的生產產品降低成本。因此應當確立獨立自主的軍用技術研發體系,對民用技術進行借鑒,而不是處于被動等待的狀態。
四、結語
歐盟國防支出連續十幾年成下滑趨勢,在理論層面上國防支出每削減1億歐元意味著歐盟GDP下降1.5億歐元,歐盟稅收收入減少4000萬歐元,2870人失業和760個技術工作崗位消失[5]。但從國防軍工行的實際情況看營收不減反增,除BAE Systems以外的大型軍工企業民品收入均已超過50%以上。由此可見軍民融合中民品的帶動作用已成為歐盟國防工業扭轉制造業頹勢,推進工業制造4.0的第一動力。現階段我國的軍民融合在運行體制、創新能力、人才管理等方面仍有一些問題,希望能參考歐盟經驗的優缺點,完善我國的軍民融合發展戰略[6]。
參考文獻:
[1] Lorenz M, Gerbert P. Industry 4.0: The future of productivity and growth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2015(9): 54-89.
[2] European Commission. Proposal for a Regul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Defence Fund [EB/ OL]. (2018-06-13) [ 2 0 2 0 -02-08]. https://ec.europa.eu/ commission/sites/beta-political/ files/budget-may2018-eudefence-fund-regulation_en.pdf.
[3] Airbus. Annual results Helicopters FY 2019 [EB/OL].(2019-12-31) [2020-02-11] .
https://www.airbus.com/ helicopters/key-figures.html.
[4] 楊熠.歐洲國防工業的問題與發展趨勢[J]. 國防科技工業, 2020 (2):40-42.
[5] European Defence Agency. The Economic Case for Investing in Europes Defence Industry [EB/OL]. (2015-01-20)[2020-02-11]. https://www. eda.europa.eu/docs/defaultsource/eda-factsheets/2015-01-20-factsheet_economic-case_high.
[6] 杜人淮,曹超.新中國國防工業走向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 中國軍轉民,2016(6):14-20.
(作者簡介:楊熠,中央財經大學國防經濟與管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