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工是國家的核心產業,其發展壯大既影響國家經濟建設,又關乎國家安全建設,因此,軍工行業的準入機制有其存在必要性。2018年,武器裝備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與裝備承制單位資格審查進行合并,軍工準入機制由過去“軍工四證”簡化為“軍工三證”(即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保密資格認定、裝備承制單位資格審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許可審查)。“兩證合一”雖然降低了“民參軍”門檻,但從實效分析,“軍工三證”準入機制仍存在不少問題。
一、問題分析
一是審批周期過長,影響部分技術先進性保持。“軍工三證”審批流程并不簡單,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保密資格證書審查周期為7~9個月,裝備承制單位資格證書和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許可證書審查周期為10~12個月,證書辦理有先后之分,粗略算,審批時間約2年,與當前科技進步速度脫節。
二是認證機構變化,降低行政審批運轉效率。2018年“兩證合一”后,由于過去兩個部門長期采用不同的體系標準,辦事流程也不盡相同,如今也依舊是兩套標準在展開工作,對申報單位而言,部分內容交叉重復,另外,由于人員來源于不同單位,內部運轉理順和功能部門整合需要進一步論證嘗試。
三是保障政策差異,形成軍地企業發展鴻溝。目前,民企取得市場準入資質后,并不能享受與軍工企業同等的政策紅利。如固定資產歸屬問題,民企并不能直接接收國家對軍品生產線建設的投資;再如申報軍品生產免稅問題,部分產品由于軍民通用,相關民企難以獲得免稅。
二、有關原因分析
(一)功能定位偏差。軍工認證的初衷是規范軍品的研制生產,防止出現武器泛濫、質量不達標的情況。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不少民品的科技含量、質量指標明顯優于軍方,軍隊對地方高科技產品需求更為迫切,那么準入認證機構定位應該逐漸由監管者向監管服務一體化轉變。
(二)思想觀念陳舊。從認證機構方面考慮,由于長期與軍工企業打交道,軍工企業的準入認證已成固定業務工作,從觀念上就會降低軍工企業認證難度;從軍方角度考慮,軍工企業資本雄厚且雙方長期合作,民企要進入軍方視野,還需進一步熟悉,如此,軍方在主觀上并不傾向于選擇民企。
(三)法制規章缺陷。目前,我國“民參軍”的有關規定只明確了“軍工三證”的基本認證標準和流程,部分規定的可操作性還不強,如裝備承制單位資格審查的綜合評議價值不高,致使申報單位將單項合格作為主要目標,綜合評議分數低的情況比較普遍。
三、有關思考及建議
(一)圍繞國防技術創新,以市場機制自主調節進出。在當前國家安全需求日益增長與國家軍事技術發展速度不快之間的矛盾逐漸加深的前提下,要圍繞先進國防技術發展逐步開放軍品市場。一方面,準入門檻降低后,民企能夠發現商機,找到軍民技術的結合點,通過技術創新助推軍品科技含量提升;另一方面,市場開放代表更強的競爭,有利于打破當前軍品市場寡頭壟斷的局面。
(二)推進規章制度完善,吸引先進技術進入國防產業。要吸引地方優質資源向軍品生產流動,正規市場運行制度至關重要。一是準入制度,為推動“民參軍”政策的深化,應該簡化準入流程,在制度設計上應該著眼于企業的產品,把產品作為檢查、監控的重點,引導審批監管部門向產品聚焦;二是保障制度,軍品市場屬買方市場,而當前市場條件下,軍品生產重點項目早已盡歸軍工企業,民企可獲利體量不多,這就需要對中小企業進行部分讓利,尤其是招投標過程中,要規定優先級和讓利百分比,弱化大資本對中小企業生存空間的擠壓。
(三)強化民間資本掌控,守牢安全保密公正底線。軍品市場逐步開放后,民企本身沒有強的行政束縛,加之商人唯利是圖的天性影響,必然容易滋生泄密、腐敗等相關問題,強化管控是守住底線的關鍵 。一要健全信評機制,尤其對“民參軍”的企業,建立客觀的信評機制,就能直接對企業進行初評和篩選,避免重復評價的資源浪費;二要明確各方權責,尤其對生產涉密武器裝備的企業,應該加強企業監控,即對相關企業,國家應該擁有監控其資產流向、要求其部分資產抵押、禁止相關核心技術擴散的權利,盡量使軍方既不干預民企日常運行,也擁有對涉密項目的絕對控制。
參考文獻:
[1]孫黎.全面深化“兩證合一”管理改革的思考和建議[J].中國認證認可,2018(7):49-54.
[2]張紅先,朱克杰.軍工“四證”及其認證相關問題研究[J].軍民兩用技術與產品,2016(5):45-47.
[3]王功.對民營高技術企業“參軍”的體會和思考[J].軍民融合,2016(6):52-53.
(作者簡介:王應生,國防大學研究生院2018 級國防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軍民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