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社會中,欺騙的定義是為了獲利發送虛假信號的行為。墨魚就是這種欺騙行為的高手。作為章魚的近親,墨魚的皮膚中含有色素細胞,能夠快速變色。而這種強大的偽裝能力,會導致混亂的交配行為。
2017年,美國布朗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賈斯廷·艾倫表示,他們在愛琴海潛水時,發現一只歐洲雄性墨魚在接近一只雌性墨魚。雌性墨魚漠不關心地走開后,雄性墨魚為了不被繼續察覺,偽裝成背景長達6分鐘,直到雌性墨魚幾乎意識不到它的存在。然后,它突然沖過去抓住了雌性墨魚,進行頭對頭的交配。
澳大利亞有一種“悲傷墨魚”,除了偽裝,還擁有其他欺騙行為。當這種雄性墨魚求偶遇到一個競爭對手時,前者會游到求偶對象和雄性競爭者之間,向雌性發出求偶信號,并偽裝成雌性墨魚的體態,讓競爭者放下戒備,認為這是另一個可追求的雌性。簡直聰明又狡猾。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的生物學家庫盧姆·布朗和同事將雄性墨魚這種經過“深思熟慮”的行為稱為“戰術欺騙”,此行為發生在雄性追求雌性時,遇到競爭對手這樣的特定情景中。
動物欺騙主要有偽裝、模仿和戰術欺騙三種主要類型,這些欺騙行為之間的界限很模糊,墨魚正是這樣的例子。無論是偽裝、模仿還是其他欺騙行為,只要企圖傳遞錯誤信息,都是屬于戰術欺騙。
在非洲卡拉哈里沙漠中,有一種名為叉尾卷尾的本地鳥,它的叫聲特別響亮。在看到捕食者時,它們會發出警報信號,提醒其他的叉尾卷尾鳥和周圍的其他物種要小心。南方花斑鸚鵡和貓鼬聽到叉尾卷尾鳥的叫聲后,會迅速躲到安全的地方。
但有時,它的叫聲并不誠實,甚至令人討厭。當叉尾卷尾鳥發現貓鼬在享用一只“可口”的壁虎時,即使沒有捕食者,它也可能會發出警報。貓鼬聽到警報后,會立刻放下食物逃回洞穴,而叉尾卷尾鳥會趁機搶走壁虎。
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的動物學家湯姆·P·弗勞爾和同事發現,叉尾卷尾鳥盜竊而來的食物,居然占到了它們的總攝入量的近四分之一。但對這些鳥來說,就算只增加了一點獲得食物的機會,都具有很好的演化意義。
然而,叉尾卷尾鳥的欺騙行為不止于此。畢竟,總是以同一種叫聲傳遞虛假信息,欺騙同一種鄰居,久而久之騙局就會被揭穿。動物們也會識別“狼來了”的騙局。
弗勞爾和同事發現,叉尾卷尾鳥的發聲系統已經發生了相應的演化,至少能產生51種欺騙性的叫聲,在偷取食物時會多次發生變化。為了能從相同的目標那里多次偷吃食物,叉尾卷尾鳥一天會花費將近75%的時間改變叫聲。
在一次成功的欺騙行為中,它們經常發出針對特定目標的叫聲。這種結合聲音模仿和戰術欺騙的戰略會讓目標動物始終保持猜疑,這對叉尾卷尾鳥非常有利。就像墨魚一樣,可以推測,叉尾卷尾鳥也是故意為之。
在這兩種情況下,這些動物都不是隨意傳播錯誤信號,而是在對動物世界的動態進行“思考和評估”之后作出的決定。
(摘自《天下奇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