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翠萍 畢初本
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后,心情特別地抑郁憤懣,閑暇無事時便徜徉于山水之間,日與花草木石為伍,借以排遣心中的不快。《小石潭記》就是這時候寫下的。文中雖然感情凄苦,但描摹的景物卻各具特色,讓讀者如臨其境。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1.繪聲之悅耳
如“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作者以身上佩戴的珮環相碰發出的聲音來比喻聽到的潭水聲,寫出了水聲的清脆悅耳、清亮誘人。
2.繪色之迷人
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青”與“翠”都有“綠”意,交錯使用,既避免了重復,又表現了樹木的青蔥翠綠、枝條的參差不齊,它們隨風擺動,讓人想象到那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石潭的四周。寥寥數語,寫出了色彩的迷人。
3.繪形之多姿
如“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句中“全石”即整塊石頭,“坻”為水中的高地,“嶼”是水中的小島,“嵁”是不平的巖石。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小石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但石頭的形狀又各不相同: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平或仄,多姿多態。
4.繪影之巧妙
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這句話描繪了一幅極美的畫面: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里,而像在空中;太陽光照射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和魚影,但透過魚的影子,卻能讓我們對那清澈透亮的潭水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這里,魚影與潭水相映成輝。作者巧妙地借魚影再現了小石潭水的清澈,而潭水之清也使得魚影越發靈動。
5.繪景之含情
如“似與游者相樂”,句中人、魚并寫,情味無窮,真切地描繪了游魚自由閑適的神韻,好像是在與游人一同享受著快樂。讀到這里,我們不得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快心情。而現實往往是殘酷的,作者在后文描繪了一種悄愴之景:“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坐在小石潭上,四周是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看不到人;這里的環境太幽靜了,不免激起作者凄涼的聯想。情景交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以景寫情,巧妙地反映了作者被貶后的苦悶心情。
此外,從點面結合角度,如寫石:“全石以為底”是面,“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是點。從遠近交錯角度,如寫潭:“聞水聲”是遠,“下見小潭”是近。從動靜結合角度,如寫魚:“影布石上”是靜,“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是動。從虛實相生角度,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表面寫魚,實為寫水,以實寫虛,虛實相生。
學以致用
觀察你身邊的一條河或一座山,寫一段話。以上幾種方法至少運用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