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塢
花塢的好處,是在它的三面環山,一谷直下的地理位置,石人塢不及它的深,龍歸塢沒有它的秀。而竹木蕭疏,清溪蜿繞,庵堂錯落,尼媼翩翩,更是花塢獨有的迷人風韻。將人來比花塢,就像潯陽商婦,老抱琵琶;將花來比花塢,更像碧桃開謝,未死春心;將菜來比花塢,只好說冬菇燒豆腐,湯清而味雋了。
我第一次去花塢,是在松木場放馬山背后養病的時候,記得是一個日和風定的清秋的下午,坐了黃包車,過古蕩,過東岳,看了伴鳳居,訪過風木庵(是錢唐丁氏的別業),感到口渴,就問車夫,這附近可有清靜的乞茶之處?他就把我拉到了花塢的中間。
伴鳳居雖結構堂皇,可是里面卻也坍敗得可以;至于楊家牌樓附近的風木庵哩,丁氏的手跡尚新,茅庵的木架也在,但不曉怎么,一走進去,就感到了一種撲人的霉灰冷氣。當時大廳上停在那里的兩口丁氏的棺材,想是這一種冷氣的發源之處,但泥墻傾圮,蛛網繞梁,與壁上掛在那里的字畫屏條一對比,極自然地令人生出了“俯仰之間,已成陳跡”的感想。因為剛剛看了這兩處衰落的別墅,所以一到花塢,就覺得清新安逸,像世外桃源的樣子了。
自北高峰后,向北直下的這一條塢里,沒有洋樓,也沒有偉大的建筑,而從竹葉雜樹中間透露出來的屋檐半角,女墻一圍,看將過去卻又顯得異常的整潔,異常的清麗。我手指著那些在林間散點著的小小的茅庵,回頭來就問車夫:“我們可以進去?”車夫說:“自然是可以的。”于是就在一曲溪旁,走上了山路高一段的地方,到了靜掩在那里的、雙黑板的墻門之外。
車夫使勁敲了幾下,庵里的木魚聲停了,接著門里頭就傳出一位女人的聲音,問外面誰在敲門。車夫說明了來意,鐵門閂一響,半邊的門開了,出來迎接我們的,卻是一位白發盈頭、皺紋很少的老婆婆。
庵里面的潔凈,一間一間小房間的布置的清華,以及庭前屋后樹木的參差掩映,和廳上佛座下經卷的縱橫,你若看了之后,仍不起皈依棄世之心的,我敢斷定你就是沒有感覺的木石。
那位帶發修行的老比丘尼去為我們燒茶煮水的中間,我遠遠聽見了幾聲從谷底傳來的鵲噪的聲音;大約天時向暮,烏鵲來歸巢了,谷里的靜,反因這幾聲的急噪,而加深了一層。
我們靜坐著,喝干了兩壺極清極釅的茶后,該回去了。遲疑了一會兒,我拿出一張紙幣,當作茶錢,那一位老比丘尼卻笑起來了,并且婉慢地說:“先生!這可以不必;我們是清修的庵,茶水是不用錢買的。”
推讓了半天,她不得已就將這一元紙幣交給了車夫,說:“這給你做個外快罷!”
這老尼的風度,和這一次逛花塢的情趣,我在十余年后的現在,還在津津地感到回味。所以前一禮拜的星期日,和新來杭州住的幾位朋友遇見之后,他們問我:“上哪里去玩?”我就立時提出了花塢。他們是有一乘自備汽車的,經松木場,過古蕩、東岳而去花塢,只須二十分鐘,就可以到。
(作者郁達夫,選自《中華散文觀止》,有刪改)
讀有所思
1.請賞析“將人來比花塢,就像潯陽商婦,老抱琵琶;將花來比花塢,更像碧桃開謝,未死春心;將菜來比花塢,只好說冬菇燒豆腐,湯清而味雋了”一句的表達效果。
2.十余年后,作者還在津津地回味逛花塢的情趣。請結合全文,概括花塢有哪些情趣。
3.游花塢時,作者經過幾個地方,古蕩、東岳、伴鳳居、風木庵。前兩處,作者用“過古蕩、過東岳”一筆帶過,后兩處,為什么要詳細描寫?
詩意的橫峰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宋人王觀的這兩句詩簡直是為橫峰而寫。蘇東坡的詩句也觸及橫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橫峰本名“興安”,后因本地名山橫峰而改為現名。但我固執地認為,橫峰就是從古人的詩句中走出來的。
橫峰是江西省東北部的一個小縣,地處閩、浙、皖、贛四省要沖。踏進橫峰,我就疑心自己踏進了一個古老的時代。亭子上、梧桐畈、蓮荷鄉、上畈村、新篁鄉、龍門畈、葛源村、楓林塢、月光洲……古色古香的地名,哪一個不帶著唐詩宋詞的意境?橫峰的詩意,寫在每一寸土地上。
亭子上,一座小村莊。清一色的粉墻黛瓦,明朗素雅,大紅的剪紙透著喜氣。田野里一片綠油油的麥子,像綠色的地毯一樣。一畦畦蔬菜鮮翠欲滴,體態豐滿的雞媽媽帶著一群小雞在菜地里覓食,高傲的大白鵝優雅地踱著方步,小黃狗在溫煦的陽光下瞇著眼睛慵懶地打盹。清澈的河水潺潺地流著,幾只鴨子浮游水中,不時扎到水中去覓食,水面泛起一圈圈氣泡。兩岸都是茂密的樹木,樹木吮吸著大地的乳汁,郁郁蔥蔥,枝葉扶疏。竹林邊,成群的筍爭先恐后地從土里探出頭來。秋千架、老水車、悠然亭、古驛站……幾近消失的田園風光,如同被時光遺忘的世外桃源。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村民的生活像村邊的河水一樣悠悠地流淌。
蓮荷鄉,蓮荷的家鄉。蓮葉并不罕見,奇的是這千畝荷園,真實呈現“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壯觀。沿著木質步道走進荷塘深處,極目四望,視線所及盡是亭亭玉立的蓮葉。晶瑩的水珠在蓮葉上滾動,小魚小蝦在蓮葉間嬉戲,黑天鵝在池塘里悠閑地游弋。荷塘邊建起了一排排灰黃色小木屋,那是為外來的游客們準備的棲息之所。古人吟詠蓮荷的詩文多矣,我最愛的是兩首出自無名詩人之手的民歌,一首是漢樂府《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還有南朝《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還有辛稼軒的“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這些詩句都鮮活靈動,清新可喜,充滿生活情趣。雖然還沒到蓮子成熟的季節,但我仿佛看到了采蓮時節魚蝦嬉戲、男歡女愛的動人場景。
走近葛源村,村口的那棵老樹令我為之一震。那是一棵樟樹,樹干粗大需數人方可合抱,樹身黝黑鐵青崢嶸滄桑。這棵樹太老了,也許幾百歲,也許上千歲,主干已經從中間裂開一分為二,一支歪倒觸地,而另一支依然挺立,依然枝繁葉茂,依然濃蔭覆地。一棵樹站在那里,就站成了一部歷史,即使倒下了,仍然頑強地活著。據說,此地民間習俗,女兒一出生就種一棵樟樹,到出嫁時伐木制箱盛嫁妝,因此到處可見樟樹的身影。
樟樹下,一位年輕女子坐在長條石凳上看書。只見她雙手捧書,頭頸微垂,看得入迷,一襲紅色長裙格外醒目。自然披落的秀發遮住了她的面龐,然而她的側影仍然顯出婀娜的身姿,遠遠看去,宛如一幅美麗的剪影。年輕與古老,鮮紅與翠綠,對比如此強烈,相處又如此和諧。時光仿佛在這里靜止。一瞬間,我竟有了莫名的感動。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我還是固執地認為,古人的詩句就是為今天的橫峰而寫的。
(作者徐可,選自《人民日報》2017年11月13日,有刪改)
讀有所思
1.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
A.橫峰有著世外桃源般的田園風光,引得宋代詩人王觀、蘇軾對她情有獨鐘,留下千古名句大加贊賞。
B.橫峰的地名都帶著歷史的溫度,承載著厚重的文化,挾著古典詩詞的韻律,鮮活在生動的現實當中。
C.葛源村是橫峰最有文化品位的村落,那樟樹下石凳上聚精會神地看書的年輕女子令作者莫名地感動。
D.本文采用游記筆法,移步換景,點面結合,飽含情愫,濃墨重彩地描繪了橫峰美麗如詩的鄉村風光。
2.作者為什么固執地認為“橫峰就是從古人的詩句中走出來的”?請結合文章內容歸納理由。
3.“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請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