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上海市靜安區的政府部門與星巴克多次會商,設計了多套復業方案。多方合力促成了上海烘焙工坊“限流無接觸式”恢復營業。攝影/ 孫中欽
新冠疫情是一場大考。擁有3000多萬人口、270多萬個市場主體的上海,其社會管理方式不僅經受住了考驗,還在特殊的環境中加速了迭代升級。“一網通辦”與“一網統管”這兩張網為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保駕護航。
而人們的生活習慣,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申城正努力把這種細節的變化,引導固定為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次新冠疫情暴發初期的2020年1月28日,上海在“一網通辦”總門戶、“隨申辦”App與小程序同步上線“一網通辦”新型肺炎防控專欄,接入服務事項包括:來滬人員健康登記、確診患者涉及區域及場所查詢、網上問診、發熱門診醫療機構查詢等,從疫情防控到復工復產,全程為市民和企事業單位提供保障。
1月30日,上海“一網通辦”發出倡議書,希望廣大市民在疫情期間,如有相關辦事需求,盡量網上辦、掌上辦,避免線下辦、集中辦,保護好自身的身體健康。與這樣的倡議配套的,是上海“一網通辦”運行以來具備的強大處理能力:目前接入政務事項已超過2200項,其中很多已做到可全程網辦。
為服務抗疫,上海的“隨申碼”于2月17日上線,通過匯聚衛健、公安、交通等各政府部門以及電信運營商、航空、鐵路等企業的數據,再進行數據建模、分析評估,測算出紅色、黃色、綠色三種風險狀態,相當于為個人提供了一張疫情期間的通行電子憑證。3月初,“隨申碼”實現了與長三角區域內各省“健康碼”的互認。
3月初,“隨申碼”實現了與長三角區域內各省“健康碼”的互認。疫情的特殊環境下,上海在優化營商環境領域更是不斷創新、為企業辦實事。
疫情的特殊環境下,上海在優化營商環境領域更是不斷創新、為企業辦實事。由上海市市場監管局牽頭,六個委辦局攜手拿出了實招:在全國范圍內首次實現了電子執照電子印章同步發放。
4月1日,上海三家新設企業的負責人使用手機一并下載領取了電子執照和電子印章,實現了無需領取紙質執照、無需刻制實體印章,不需要跨出家門半步,即可在線開展“不見面”經營活動。
這三家企業之一的上海彥昕園林裝飾有限公司的法人陳進在2012年曾經注冊過企業,前后對比,他深感變化巨大。他說,8年前企業落戶,辦理營業執照、刻章、稅務登記,都需要法人本人帶著資料去辦,前前后后跑了半個多月。而這次,他在家里登錄微信小程序“電子營業執照”,提交所有資料,第二天就能同步拿到電子營業執照和電子印章。他表示,合作伙伴對于電子合同的認可度很高,傳來的電子文件,只需加蓋電子印章,即時生效,辦公效率提高了很多。
電子執照、電子印章的用途還不只限于合同文書。“它們與上海市的‘一網通辦”統一身份認證系統可實現無縫對接。”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局長陳學軍表示,電子執照和電子印章已深度嵌入涉企服務高頻領域,企業可以使用兩者在網上辦理登記注冊、年報公示、涉稅事項、“五險一金”等各類業務。
同時,上海市公安局也完成了《上海市電子印章系統》和《上海市特種行業(公章刻制業)治安管理信息系統》的數據對接,開辦企業通過“一窗通”平臺申請刻制的電子印章,相關信息和備案數據將同步推送至公安機關,減少了企業開辦環節,實現開辦企業全流程“一個環節、兩天辦結”的目標。
陳學軍表示:下一步上海將繼續大力拓展電子執照和電子印章應用,逐步覆蓋本市全部政務服務領域;同時,推動更多企業將合同簽署、財務審計等商業活動通過電子化方式開展。

家政員上崗前先得出示自己手機上的隨申碼。攝影/楊建正
原來開分店需要12個工作日領取食品經營許可證,而現在流程縮短至可當天當場領取一證多址企業食品經營許可信息公示表;4月17日,上海星巴克咖啡經營有限公司廣東路店領到了上海黃浦區發出的首張上述文件,可以正式開業。這是星巴克復工復產后在黃浦開出的首家新的分店。
黃浦區總部型連鎖餐飲企業集聚,在該區市場監管局的前期調研中,一些企業反映:復工復產后有快速開店的需求。為把支持推動企業復工復產落到實處,黃浦區市場監管局成立了專項小組對接指導服務,組織現場評審,“問診式”輔導企業各項準備工作,在短時間內完成了黃浦區首家食品經營許可“一證多址”審批試點。
星巴克這次開的新的分店,按照過去的開店流程,需要經過圖紙材料提交、現場核查等程序,在12個工作日后領到食品經營許可證才可開業。黃浦區采取的食品經營許可“一證多址”試點,對星巴克這樣符合條件的直營連鎖食品經營企業及分支機構,采取評審承諾制的審批方式。市場監管部門對星巴克總部進行現場評審合格后,發放加注“一證多址”的食品經營許可證;對復制了主體業態、經營項目等模式的分店,采取告知承諾的方式進行審批,當場發放一證多址企業食品經營許可信息公示表。分店拿到該表即可馬上開業。

上海市徐匯區依托智慧網格化城市運行平臺,率先推出基于“一網統管”的“匯治理”疫情防控系統,上線了口罩預約登記、返滬人員管理、沿街商鋪管理等十大功能。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時期為企業開展運營提供便利的同時,市場監管部門也同步強化了開業后檢查、信息報告等監督管理配套機制。目前,黃浦區已有數家知名連鎖企業對“一證多址”審批試點很感興趣,正在做申請的準備。
政務服務有“一網通辦”,城市運行有“一網統管”。上海城市運行管理的兩張網絡在疫情防控中發揮重要作用,得到了歷練和檢驗。
在上海市公安局指揮大廳,“一網統管”平臺正實時跟蹤各高速道口的車輛和人員信息。這里匯集了上海22家單位的33個業務系統,將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疫情發生之后一個月左右,“一網統管”平臺就已獲取確診疑似患者、快遞物流等16個維度的3000多萬條數據。
2月中旬的一天,在上海“一網統管”平臺,工作人員發現某小區“高亮”,這表明該地區居家隔離人員、外地來滬人員多。據此,城市運行管理中心馬上派單給街道消毒站增援,同時通知小區物業實施封閉式管理。
復工復產后,大量人員返滬為社區疫情防控增加了壓力,“一網統管”成為社區防控的“前哨崗”。
上海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率先試點的“一網統管”系統上,標明了摸排的204家企業、977戶沿街商鋪、10處建設工地的狀態。哪些居民正在居家隔離觀察、哪些重點區域完成了規定的消毒、哪些辦公樓的返滬白領集中增加,口罩購買發放情況如何,這些信息都能一一呈現。這套系統打破了各部門、各居民區之間存在的“數據壁壘”,解決了信息重復提交的問題,基層排摸的大數據可以得到匯總和分析。有了它的支持,社區的疫情研判和決策處置能夠更及時。
近日,由上海市公安局、市住建委、市應急管理局、市大數據中心等部門承建的上海城市運行管理和應急處置系統已初步完成1.0版本的建設運營。“一網統管”已覆蓋所有上海市級委辦局和有關單位,以及部分區、街道鄉鎮,它圍繞城市動態、城市環境、城市交通、城市保障供應、城市基礎設施5個維度86個一級指標,直觀反映城市運行的宏觀態勢。
疫情期間,上海的“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為廣大民眾和企事業單位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方便:零接觸服務,不見面辦理;截至4月上旬,使用隨申碼的用戶達到3.7億人次,隨申辦App個人用戶數達2186萬。
4月13日,上海市舉辦“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工作推進大會,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強調: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是城市治理的“牛鼻子”工作,牽動著改革發展穩定全局,牽動著長遠發展大局。
大會傳遞出明確信號:“一網通辦”“一網統管”這“兩張網”,不僅要“能辦”,而且要“辦好”。
李強還著重指出:要深刻認識“兩張網”建設不只是技術手段創新,更是管理模式創新、行政方式重塑、體制機制變革,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推動城市治理的全方位變革。
后疫情時代繼續“織好兩張網”,更需要精準預警、預判預防風險隱患,這不僅需要先進的技術手段,更需思想理念和制度的變革升級。
新冠疫情改變了許多事情,其中包括人們日常生活的許多細節習慣。
如今,走進上海的不少餐館,人們會發現公筷公勺出現的頻率比之前高了很多:曾經只在需要分割的大塊肉類的容器或大湯碗中才有的公筷公勺,已幾乎擺到了每一個菜盤中。相對于讓所有家庭使用公筷公勺,餐飲行業率先開始落實這項改變的可行性要高不少。目前,上海市已有約30%餐飲企業提供分餐服務。

世貿廣場近一半的餐廳已經正常營業,可供應堂食。一家餐廳在餐桌上擺放“隔桌牌”,提醒食客隔桌落座。 攝影/ 劉歆
習慣的形成要靠標準的推動。4月29日,上海《餐飲服務單位分餐制管理規范》地方標準發布。《規范》總結了四種分餐模式:適用于各類宴請和宴會的“位上式”和“分派式”,適用于大眾餐飲消費的“公筷公勺自取式”和適合于各類快餐經營的“自助餐式”。圍繞這四種模式,《規范》重點制定了分餐制服務、保障和管理等要求,對分餐時使用的餐具、場所、人員、流程等各個環節都作出規定。
上海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是《規范》的起草單位之一。該協會副秘書長金培華表示將加大對餐飲企業落實《規范》的培訓力度。他說:要讓全社會養成分食制的習慣,不僅要讓餐飲企業從自身做起提供好相關的硬件,也需要從軟件上做文章,將《規范》進一步細化。例如,如何讓消費者一下子就能辨別公筷公勺,一張餐桌上究竟放多少公筷公勺為宜,相關標準都會在對企業的培訓中摸索出答案。
在《規范》發布的同時,上海相關部門還表示,將通過一至兩年的努力,實現分餐健康知識宣傳進社區全覆蓋、分餐健康教育進學校全覆蓋、餐飲行業分餐制服務全覆蓋,以及機關企事業單位食堂供餐、公務接待分餐服務全覆蓋,并逐步引導市民在家中也使用公筷公勺。
同時,不少民眾也表示:自己之前幾乎從來沒有戴口罩的習慣,而經歷這次疫情,也會考慮在傳染病高發的時節戴上口罩,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增添一份保障。
對此,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在接受《新民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高風險場合戴口罩、勤洗手、掌握正確的打噴嚏的方法以及使用公筷公勺等,這些都是疫情期間我們已經開始養成形成的一些良好的行為方式和習慣,后疫情時代我們應該把它們保存下來,讓它們成為我們生活當中的一部分。
5月11日,上海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發布《上海市民健康公約》,公約內容包括“八不十提倡”。其中的“科學防護勤洗手,咳嗽噴嚏遮口鼻”“社交距離須保持,公筷公勺分餐食”等內容,是公認的當下全國民眾抗疫取得階段性勝利的法寶。《公約》的制定方表示:防控新冠疫情的這些理念不僅在當下成為共識,也應該是每個人在未來長期堅持的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