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安德特博物館重建的男性尼安德特人
歐洲、亞洲和大洋洲人的基因中攜帶有古人種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約占基因組的1%~4%。最近,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阿倫(Arun Durvasula)和斯里拉姆(Sriram Sankaraman)將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DNA與來自西非的405人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卻在其中發現了一段來自未知古人種的基因片段,研究人員稱這個古人種為“幽靈人”。
他們說:“結合我們在西非人口中的研究結果,我們估計這個古人種在36~102萬年前從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的祖先中分離出來,隨后在0~12萬年前滲入到如今非洲人的祖先中。”

重新制作的“暗淡藍點”
1990年2月14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旅行者l號(Voyazer 1)探測器從遙遠的太空中拍下了一張地球的圖像——在太陽系一片漆黑的背景中,地球成了一個非常渺小的光點,這張照片因此被命名為“暗淡藍點”(Pale Blue Dot)。旅行者1號探測器于1977年發射升空,至今已在太空中漂泊了43年,并于2012年進入星際空間,拍攝這張照片時它已距離地球約60億千米。在這張照片拍攝后不久,NASA為了節省電力關閉了它的照相系統。為了紀念這張照片拍攝30周年,NASA近日重新制作了“暗淡藍點”,并在聲明中表示:“更新的圖像使用了現代圖像處理軟件和技術,同時尊重了當時任務團隊的意圖。”

沙丘間也會互相影響
沙丘很少單獨出現,出現時便是接連成片。人們對這種大范圍內的動力學還知之甚少,但最近英國劍橋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沙丘雖然沒有生命,卻可以相互“交流”。實驗中,研究人員為沙丘準備了一條“跑道”,發現兩個相同的沙丘在前進時,速度卻不同。最初前沙丘比后沙丘移動得快,但隨著實驗的繼續,前沙丘開始減速,直到兩個沙丘速度相同。這種相互作用是由前沙丘的湍流漩渦控制的,它會將下游沙丘推離。
“關于沙丘的相互作用存在不同的理論:一是不同大小的沙丘會相互碰撞,形成一個巨大的沙丘,但這種現象在自然界中還沒觀察到,”英國劍橋大學的卡羅爾(Karol Bacik)博士說:“另一種理論認為,沙丘可能會碰撞并交換質量——有點像相互撞擊的臺球,直到它們大小相同、移動速度完全相同,但這些理論還需要實驗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