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編 魏科
19世紀,英國氣候學家雷克·霍華德(Lake Howard)記錄下“熱島效應”,即受城市化影響,城市中心靠近地面的大氣溫度高于郊區的現象。在近地面氣溫分布圖上,可以看到郊區氣溫相對較低,而城市中心溫度較高,就像一個島嶼突出在海面上,所以這種現象被形象地稱為“城市熱島”。
熱島效應的成因,在于人類在建設城市的過程中,改變了大氣下墊面(大氣與地面、水面的分界面)的地表類型,將自然環境中原本的土壤、水面和植被等元素變成了人工建設的水泥房屋、工廠和道路等人工建筑。
與森林、草原、水面和土壤相比,我們用鋼筋水泥建成的建筑吸熱快、熱容量小。在夏季,城市建筑的表面溫度可達50~60℃,比郊區被草坪和樹冠圍繞的地區的溫度高近一倍!這些高溫物體形成強大的熱源,烘烤著周圍的大氣,最終使得城市“高燒不退”。

熱島效應使城市仿佛被火爐籠罩
20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溫不斷升高,城郊氣溫差異更加明顯,這種城市熱島效應得到明顯增強,已經成了城市生態環境的主要危害。
但是,熱島效應并非大都市獨有的“病癥”,廣袤遼闊、海拔為4000~5000米,處于高寒地區的青藏高原,也可成為整個大氣環流中的“熱島”。西藏自治區省會拉薩,夏季最高溫度都很少超過22℃,偌大的青藏高原上,“熱島”是怎么形成的呢?
其實這里存在著關于大氣溫度的誤區:大氣是否被地面加熱,并不是由地表溫度本身決定的,而是由地表和大氣之間的溫度差所決定的。海拔5000米地區的大氣溫度比海平面附近的溫度要低超過30℃,當夏季海平面附近的大氣溫度接近30℃時,海拔5000米處大氣的溫度約為0℃。因此,青藏高原雖冷,但地面溫度還是顯著高于大氣溫度,從而產生對大氣的加熱作用。

城市熱島效應原理圖(圖片來源/德國氣象局)
與城市中心的“熱島”相比,青藏高原的“熱島”規模宏大,總面積約為250萬平方千米,直接加熱海拔4000~5000米高度的大氣,形成巨大的抬升加熱。
拾升加熱現象就像一個“氣泵”(下圖),將周圍的大氣和水汽源源不斷地抽吸到高原附近,形成繞高原運動的氣旋式低壓環流;使水汽更容易抬升和凝結,形成云和降水。
因此,夏季的青藏高原作為巨大的熱源,對整個亞洲夏季風的活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當高原熱源異常時,通常會引起大范圍的環流和降水異常,造成嚴重的自然災害。

青藏高原“熱島效應”影響周圍環流示意圖(供圖/何編魏科)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增暖明顯,“熱島效應”也有所增強。這對亞洲地區,乃至全球的氣候變化、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都有重要影響。例如,高原增暖后,其表面的積雪逐漸融化,融化的積雪使得地表徑流增加,導致下游水位增高;另一方面,積雪融化后會使高原吸收更多的熱量(積雪幾乎可以反射絕大部分太陽輻射),進一步增強高原的“熱島效應”,形成惡性循環。

積雪融化將加劇高原熱島效應

屋頂綠化是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方法之
與此同時,高原的“氣泵”(抬升加熱現象)的抽吸作用也將增強,使得印度洋和中國南海的水汽更容易輸送到中國南方地區,導致極端降水概率的增加。如果這種影響長期持續增強,必然導致整個亞洲的氣候格局發生變化,進一步影響到植物、農作物等的生長,以及其他生物生活習性的變遷,使人類的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

亞洲地區夏季平均位溫分布圖(單位K黑色實線為海陸分布線和青藏高原3000米高度線)(供圖/何編魏科)
延伸閱讀
如何給青藏高原測“體溫”
測量不同氣壓下大氣的溫度,難道要拿著溫度計飛上天嗎?不用這么麻煩。在氣象學科中,科學家為了衡量和比較不同氣壓下的溫度,制定了一個統一的物理量:位溫。位溫是一定高度的干空氣塊被壓縮到標準氣壓(1000hPa)時所具有的溫度。通過計算不同高度空氣的位溫變化,即可比較各個高度上大氣的熱量收支。下圖是亞洲地區夏季平均位溫的分布,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區位溫明顯高于周圍地區,堪稱“超大型的熱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