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仕城

社會保障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的“安全網”和“穩定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有力助推了經濟發展,增進了人民福祉。但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相比還存在差距,迫切需要加以完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更加注重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制度建設,不斷完善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目標體系,這為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指出了方向,成為新時代做好社會保障工作的根本遵循。
準確把握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
對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新要求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站在新的時代方位,首次對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進行了開創性的系統研究,提出了若干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特別是在民生建設方面,全會強調“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我們必須全面準確把握這些新提法、新要求,推動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更加定型、更可持續。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已進入完善的新階段。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各項制度框架均已形成,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對照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對標人民群眾的新期盼,目前社會保障還存在系統謀劃不夠、可持續壓力較大等問題。從保障對象看,雖然制度層面已經實現全覆蓋,但還沒有完全做到應保盡保,特別是進城穩定就業的農民工不愿參加職工養老保險的現象還或多或少存在;從保障層次看,雖然基本社會保險待遇穩步提高,但多層次保障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基本社會保險制度承擔了過多的責任;從保障機制看,雖然社會保險基金總體運行平穩,但應對未來人口老齡化挑戰的超前謀劃和提前做好資金儲備不夠,制度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尚未建立??梢哉f,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已解決了“有”與“沒有”的問題,正步入追求“好”與“更好”的新階段,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固本強弱,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廣大城鄉民眾更好共享改革發展紅利。
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是重要發展取向。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其核心在于“人的城鎮化”。而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是實現“人的城鎮化”的題中之義。近年來,我們在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城鄉、群體之間的社會保障差距還是存在的,這種差距是國民基本權益的差距,與現代社會國民基本權益平等的追求相悖,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要求不相適應。這就要求我們要以系統化的思維謀劃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在制度間、群體間進行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既不顧此失彼,又促進協調發展。當前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并不意味著,就是要實現城鄉各類群體的社會保障一體化,現階段職工和居民養老保險作為兩大制度平臺將長期存在,既不可能也不具備條件合二為一,統籌的要義在于要實現兩大制度可以相互銜接轉換,保障水平保持合理梯度,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
必須更加注重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制度建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這一新的重大提法從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則出發,堅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新時代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建設提供了根本指針。普惠性意味著全民覆蓋、一個不漏,就是要實現制度最廣泛的覆蓋,讓人人都能享受基本社會保障。只有實現制度最廣泛的覆蓋,才能體現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基礎性意味著根基要牢、持續發展,就是要持續深化改革,建立健全體制機制,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法制化、制度化水平,不斷提高制度運行的可持續性,為全民提供穩定的安全預期。兜底性意味著守住底線、消滅貧困,就是要發揮社會保障的托底功能,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需求,兜住民生保障底線,堅守社會穩定底線,織牢民生安全網的“網底”。
當前江蘇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已站在一個新起點上
江蘇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遵循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提出的民生建設邁上新臺階的“七個更”要求,堅持系統化設計、制度化安排、規范化建設、長效化推進,大力實施“制度完善、全民覆蓋、待遇提升、優質服務”四項行動計劃,全省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已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制度公平可及性顯著增強。近年來,全省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實現了從填補空白向注重整合提升轉變,公平公正導向更加彰顯。一是率先實現各類人群社會保險制度全覆蓋。率先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范圍擴大到城鄉各類企業及各類勞動者之后,全面啟動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統籌調整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逐步統一辦法,在消除養老保險“雙軌制”問題上邁出了重要步伐。二是率先健全城鄉統一的居民養老保險制度。主動順應城鄉統籌發展要求,在各地先行探索的基礎上,2013年從省級層面整合新農保和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兩項制度,建立了全省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和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成為全國第一批完成貫徹落實任務的省份。三是率先推進各地開展相關社會保障改革試點。在全國層面尚未有制度安排的情況下,率先將公務員和參公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納入工傷保險參保范圍;順應經濟和就業發展需要,指導吳江等地積極探索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辦法;推進項目參保由建筑工程向鐵路、機場、水利等更多領域拓展,建設領域新開工項目參保率達99%以上。
覆蓋范圍持續擴大,重點群體保障更加精準有力。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突出抓好重點領域、重點人群的擴面征繳,核心指標保持穩中有進。一是參保規模位居全國前列。從全國范圍看,江蘇在常住人口列全國第五的情況下,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位居全國第三,特別是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參保人數中除工傷保險列全國第三外,其余均列全國第二。二是社保扶貧聚焦精準。出臺精準實施社保扶貧工作的意見,積極幫助低收入人口、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困難群體及其他社會成員建檔立卡、參加社保,至2018年末全省尤其是實施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的12個重點縣(區),為53.9萬低收入人口等困難群體代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費1.1億元,有力助推了低收入人口在脫貧致富奔小康道路上“一個不少、一個不落”。三是基金支撐能力持續增強。在穩妥做好社保費征繳職能移交的同時,繼續完善社保費征繳管理機制,構建部門聯動風險防控機制,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打擊社會保險領域違法失信行為,確?;鸢踩行н\行。至2018年末全省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基金累計結余分別達到3935.73億元、635.75億元、148.79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7.48%、12.84%、8.66%。
待遇水平穩步提高,參保人員獲得感明顯提升。通過加強政策統籌,完善待遇調整機制,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著力推進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一是職工養老保險總體保障水平持續提升。統籌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廣大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穩步提高,其中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實現“十五”連調。指導推動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年金,創新實施企業人才集合年金計劃,目前全省企業年金基金規模超過400億元,位居全國前三位。二是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有序提升。按每年不低于8%的增幅,連續七年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目前全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達到148元。三是失業、工傷保險待遇水平穩步提升。建立失業保險待遇水平動態調整機制,2018年末全省失業保險金月平均水平1214元。健全工傷保險定期待遇調整機制,每年都適當上調全省傷殘津貼標準。
經辦服務不斷優化,民生痛點難點得到有效解決。積極運用信息化手段和標準化技術,以群眾關注的問題為重點,努力打通經辦服務“最后一公里”。一是社保關系轉接通道不斷暢通。持續完善社保關系轉移銜接政策,確保參保人員跨地區流動、跨制度轉移時關系順暢轉移接續。2012年至2018年,全省企業養老保險累計轉移316.4萬人次,其中跨省轉入138.11萬人次,跨省轉出133.18萬人次。二是社保標準化建設成效顯著。堅持宣貫并重,持續提升江蘇社會保險經辦服務標準化、規范化水平。南京、鹽城、鎮江、句容等四個城市均通過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標準化“先行城市”驗收評估,宿遷市成為全國唯一一家社會保險標準化“先行城市”試點項目驗收免檢通過城市。三是社保經辦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加快推進社保領域“放管服”改革,大力推進經辦服務向鄉鎮、街道、社區和行政村延伸,不斷提升社保審批服務便利化水平。積極開發應用“智慧人社”、微信公眾號、短信推送平臺、支付寶等手機APP搭載社保服務模塊等線上功能,廣大參保人員足不出戶就可以隨時隨地辦理絕大多數社會保險業務。
以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
引領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永無止境。面向新時代,江蘇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著力補短板、強弱項,筑牢民生底線,推動江蘇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城鄉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按照這樣的總體思路,在實踐中必須牢牢把握“四個更加”:一是更加注重統籌協調。當前社保領域的改革任務比較重,很多涉及深層次體制機制矛盾,必須強化系統思維,加強統籌謀劃,把握好改革的節奏和力度,增強改革的系統性和協同性,讓改革的過程真正成為增進民生福祉的過程。二是更加注重織密網底。既要用好用足已有政策,更要注重制度機制創新,提高社保制度的精準性,發揮社保兜底保障作用,切實守住民生底線,助力脫貧攻堅,真正實現全面小康一個都不漏。三是更加注重制度可持續。要把握好當前和長遠的關系,提前做好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預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防止好高騖遠、寅吃卯糧,合理引導群眾的“幸福期望值”,確保社保待遇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四是更加注重優化服務。充分運用“互聯網+”的創新思維,依托全民參保登記數據庫,優化提升信息化手段運用水平,加強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讓數據跑路、說話”,深入推進社保經辦服務數字化轉型,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經辦服務更加高效便捷的需求。
重點要在四個方面下更大功夫:一是進一步織密織牢保障網眼。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加快建成跨部門的單位和人員信息共享平臺,健全全民參保登記常態化工作機制和精準擴面長效機制,確保2020年底前基本實現法定人群全覆蓋。突出抓好重點人群參保,將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在城鎮穩定就業的農民工盡快全部納入職工社會保險制度之中,依法依規將新增被征地農民全部納入社會保障體系,鞏固建設領域項目工傷保險擴面成效,提高公務員工傷保險參保率。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激勵機制,持續推進穩定參保續保,引導參保居民選擇較高繳費檔次。二是進一步健全多層次保障體系。落實國家統一的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充分發揮基本養老保險?;镜墓δ?。積極鼓勵企業建立企業年金,支持發展個人稅收遞延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完善“三支柱”職工養老保險體系。推動更多地區開展新業態人群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探索,構建多層次職業傷害保障體系。三是進一步筑牢可持續發展機制。實施全省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省級統收統支,進一步規范統一全省政策,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更好發揮基金在全省范圍內的統籌互濟。建立健全社會保險基金安全評估機制,準確研判和識別基金管理和運行風險,強化基金監督手段,建立跨部門監督協作機制,維護社會保險基金安全完整和有序運行。抓緊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穑€妥實施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工作,加快建立社會保障戰略儲備基金,推動制度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四是進一步提升經辦服務效能。加強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精簡統一全省社保業務經辦流程,建設全省“一體化”社保業務經辦信息系統,實現社保關系省內異地轉移接續跨地區聯網操作,提升轉移接續便捷度、滿意度。深化社保領域“放管服”改革,實行事前告知承諾、事中積極開展信用評級和分類監管、事后實施失信聯合懲戒,逐步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經辦管理服務模式,持續提升社會保險信息化應用水平,真正打通經辦服務“最后一公里”。
(作者系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