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二震 楊繼軍 倪海清


新冠肺炎疫情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后,全球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采取了各種入境管理措施,如加強技術檢疫手段,強化對入境人員的問詢,進行隔離觀察等,以防控疫情蔓延。國內各省市自治區也啟動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實行最嚴格的科學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事關我國對外開放大局。作為開放大省,江蘇在我國對外貿易以及全球供應鏈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江蘇防疫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外資外貿企業正在復工復產。但是疫情已經在世界不少國家暴發,“外防輸入”形勢嚴峻。疫情對江蘇開放型經濟發展已形成階段性影響,前一階段停工停產、物流不暢等問題,造成企業的資金鏈緊張,生產周期延長,經營成本上升,使得國際貿易合同無法正常履約,外資企業生產無法恢復正常運轉,對穩外貿、穩外資形成嚴峻挑戰,也會影響外資企業對江蘇營商環境的信心,削弱江蘇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地位。針對自然人流動的限制,也使得國際旅游以及國際運輸等服務貿易受到較大影響。因此,在防控疫情的同時,當務之急是綜合運用多種政策措施“穩外資、穩外貿、留住供應鏈”,以保障江蘇開放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一、疫情對江蘇開放型經濟的影響
生產供應鏈受阻,出口周期延長。一方面,受疫情影響,大量企業延期復工,原定的春節后生產計劃無法按期完成。由于江蘇的加工制造業發達,中小企業較為活躍,雖然大部分企業已經復工,但是部分企業生產所需原材料或中間投入無法滿足供應的現象仍然存在。企業間的生產關聯出現間斷,致使生產受阻。疫情對制造業中手機、汽車、電子等行業影響較大,并進一步擴散至全球供應鏈體系。另一方面,為了避免疫情的蔓延,各地實施交通管制,物流運輸周期加長,不確定性成本增加,生產原材料無法按時到位,整個生產供應鏈受到影響,企業不得不調整生產,產品出口周期延長。
外貿下行壓力加大,多因素制約出口。首先,企業出口成本增加。江蘇是加工貿易大省,主要以機械運輸設備和工業制成品出口為主,存在大量勞動密集型代工企業,停工期間,工人工資仍需支付,勞動力成本增加。另外,疫情的暴發導致多國航班取消,進出口艙位緊缺,國際運輸費用漲價,國際訂單的運輸成本相應上升。有些國家進出口檢驗檢疫程序增加,海關放行減緩,準點率降低,外貿訂單的交貨時間無法確定,交貨成本增加。其次,外貿訂單面臨被取消的風險。疫情導致企業生產滯后,無法按時履行合同完成交貨,使得原有外貿訂單和意向訂單面臨被取消的風險,國外客戶可能轉而在海外其他國家找尋替代工廠,加大江蘇外貿下行壓力。最后,國際業務拓展難度增加。因疫情帶來的擔憂,加上地緣政治等因素,相關國家已采取減少或者關閉航空、港口、邊境的措施,且限制中國人員出入境。江蘇省原組織企業參加的部分境外會展也因有關國家的政策限制而無法參加,省內企業國外市場開拓難度增加,部分意向訂單難以進一步落實,影響企業效益。
外資企業營收下降,損失明顯。2020年2月10日前,江蘇全省大多數外資企業處于停工狀態,營業額直線下降,經營成本增加。目前,在各方努力下,全省大多數外資企業已經復工復產。但是由于疫情影響,供應鏈不暢等問題依然存在,生產能力還沒有得到完全恢復,經營成本增加的同時企業還面臨著延期交貨的違約成本。如果持續下去,也可能導致外資撤離,甚至引起江蘇在全球供應鏈中地位的改變。此外,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會引發投資者的避險情緒,影響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預期,從而影響新增外資。
二、“穩外資、穩外貿、留住供應鏈”政策建議
總體看來,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內將對江蘇開放型經濟產生明顯的負面效應,但由于其是外生性的一次性沖擊,不會影響江蘇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歷史經驗表明,疫情具有“自限性”特征,不會對開放型經濟造成長期影響。因此,江蘇應該更多地利用產業體系門類齊全、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強勁的優勢,將政策的著力點置放在應對短期經濟的沖擊,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建立外貿企業幫扶機制,確保短期內外資外貿不發生大范圍、大幅度下行,穩定供應鏈,增強外資對江蘇的信心。
大幅度減輕內外資企業稅費負擔,緩解成本壓力。受疫情影響經營困難外向型企業,可申請減免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尤其是處于全球供應鏈關鍵或重要環節的外資外貿企業、資金困難的中小企業、無力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企業,可申請緩繳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醫療保險費,緩繳期間不收滯納金。緩繳期滿后,企業足額補繳緩繳的社會保險費,不影響參保人員個人權益。對世界衛生組織PHEIC認定期內江蘇省企業自費投保的短期貨物貿易險或出口前附加險,按實繳保費給予不超過30%的補助。對因物流運輸等原因導致不能及時疏運的,在港口原有免費堆存期基礎上,適當延長免費堆存期。對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所需的用電、用氣、用水等,實行“欠費不停供”措施,疫情結束后三個月內,由企業補繳緩繳的各項費用。
加大對內外資企業的金融支持,盡力提供融資便利。加大企業信貸供給。對受疫情影響遇到困難的企業,金融機構不得隨意抽貸、斷貸、壓貸;對到期還款困難的,可予以展期或續貸。各金融機構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相關信貸政策和服務方式,通過完善轉貸安排、降低貸款利率、實施信貸重組等多種方式予以支持。對外貿企業提供融資便利,加大融資支持力度。支持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進出口銀行與江蘇省內各市分支機構加大服務對接力度,全力滿足疫情防控融資需求,支持政策性銀行與江蘇省各市轄區內的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開展政策性信貸資金轉貸款業務,利率均低于同期貸款市場報價水平。
多方努力,推進貿易便利化,暢通經濟循環。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要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穩定國際市場份額。要用足用好出口退稅、出口信用保險等合規的外貿政策工具,擴大出口信貸投放,適度放寬承保和理賠條件。及時為企業出具不可抗力證明。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以下簡稱貿促會)江蘇省分會及時為企業出具相關不可抗力事實性證明,幫助企業應對疫情造成的不利影響。未來企業對出具疫情不可抗力事實性證明的需求將呈現多樣化、個性化特點,貿促會江蘇省分會應根據新情況、新問題和企業的實際需求及時調整認證策略,在為申請企業提供網上不見面辦理、證明郵寄等基礎上,提供更多便利措施,盡力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疫情防控物資的放行,各地海關開辟快速通關專門窗口和物流監管“綠色通道”,支持企業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兩步申報、提前申報、匯總申報、擔保放行等多種模式快速通關,實行7×24小時預約加班制度,特殊情況下可先登記放行、再補辦相關手續,保障物資通關“零延時”。要簡化通關手續,降低港口、檢驗檢疫等環節收費,推出更多外匯便利化業務。
強化對重點外向型企業的扶持,留住供應鏈關鍵環節。將企業分類,確保供應鏈位置重要的企業優先復工。根據外資企業在供應鏈體系中的位置,將其劃分為一、二、三不同緊迫等級,統籌推進重點企業和產業鏈配套企業復工復產,系統解決原材料供應、上下游協作、物流暢通等問題。鼓勵企業省內口岸通關,減少企業跨省清關運輸。加速生產運轉必需的原材料和中間品進口的放行。對經濟貢獻度高的企業優先保障復工,對核心管理人員、一線熟練操作工人優先保障復工,對在手訂單足、防控措施實的單位優先保障復工。加強國內各區域間的協作,推進產業鏈全鏈條恢復正常生產,留住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對省內重點的外資外貿企業,協助其解決資金、設備及原輔材料采購、運輸等困難,幫助相關有生產資質審批需求的企業進入審批綠色通道,對有效提升產能的技改項目,給予工業發展專項資金補助。對認定的高新技術外資企業,技術轉讓、技術開發免征增值稅,技術轉讓所得減免企業所得稅,以留住產業鏈關鍵環節。江蘇是利用外資大省,要千方百計促增量、穩存量,抓好重大外資項目落地,擴大金融等服務業對外開放。要繼續優化營商環境,做好招商、安商、穩商工作,增強外商長期投資經營的信心。
推動外貿新業態,大力發展數字貿易。推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鼓勵省內各地積極創新發展各類貿易業態,推動蘇州、南京、無錫等地用好綜合試驗區政策加快發展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業務,鼓勵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建設海外倉,發展通關、物流供應鏈及金融創新等服務,推動傳統內貿專業化市場轉型升級,實施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培育數字經濟,發展數字貿易。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傳統的“面對面交易”,但服務業行業可以開發出“大數據尋人”“線上就診”等相關服務來與客戶進行接觸。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量線下需求轉移到線上,激發了大量創新業態,促進生產管理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負面沖擊。
(張二震系南京大學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江蘇經濟國際化決策咨詢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楊繼軍系南京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副院長,教授;倪海清系江蘇省商務廳綜合處處長)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