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揚
對于許多中國人來說,男人化妝、燙頭發是一件很難想象的事,傳統思維模式中,人們把這叫“娘”。
事實上,在中國古代,男人化妝并不鮮見。如三國時,魏國尚書何晏長得美,所以有“傅粉何郎”之說,足以見得把臉和脖子涂得白白并非女子的專利(后來這一詞匯指美男子)。魏晉時期男子愛美風氣更是盛行,爾后的唐、明、清史書中,也有不少男性化妝的記載。
在歷經戰爭動蕩,新中國成立后很長的時間里,革命與建設成為時代主題,男人是鐵、男人是鋼的觀念順勢占領時代主流風尚觀,我們的父輩深受這一觀念的影響,自然很難將男性和愛美聯系起來。
近40年來,隨著消費時代來臨,不光女人越來越愛美,“精致豬豬男孩”的不斷崛起,也使男性化妝不再是新鮮事。
不妨換位思考,男人化妝打扮就超常規,難道女人就天生該化妝嗎?當然不是,畢竟女人也有不化妝的自由,同理就像男人該有追逐美的權利一樣。再進一步說,實際行事中,“愛美”的男人不一定比“不愛美”的不陽剛、沒擔當。
那么,你身邊有逐美的男性嗎?我有。春節前,當我躺在整形醫院皮膚管理科的病床上做射頻提拉時,就看到不少男士的身影。護士八卦地透露,他們有的是來做除痘的,有的是來做抗衰老項目的,有的是來做半永久眉毛或是眼線的……
2019 年就有機構對微博用戶看待 “男性美妝 ”的態度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持反對看法的用戶連年減少,截至目前已經降至 10% 以下,贊成者比重連年攀升,現在已經接近 60%。
“你看到隔壁組小李的頭發沒?”
“看到了,看到了!那是假發吧?”
“幼稚!那是植的,7萬多元呢!”
“我的天啊,太貴了吧。現在的男生為了美,可比我們女生敢花錢多了。”
這是最近發生在我公司里的一段真實對話。據說,小李因為相親不順,在父母的支援下,一口氣拿出7萬多元做了真發移植。
無論是多么精致的男孩,一旦與脫發相遇,宛如天降橫禍難逃厄運。2018 年,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副秘書長朱美如就曾給出一組數據,一句話概括,即中國脫發人群越來越龐大。拿雄性激素脫發來說,成年男性發病率高達 20%,男性的脫發患者將近達到 1.05 億。同年,90 后小鮮肉打響了一場轟轟烈烈的 “ 防脫” 保衛戰,淘寶數據顯示,90 后男性購買生發防脫人數增長了 192%。 更有甚者,選擇像小李一樣,用更高級的方法治療脫發,比如一根一根地植發,不僅價格高昂,手術過程也比較疼痛。
因為跟小李還比較熟,我私下問他,有沒有想過用別的方法解決脫發問題,比如一些經濟實惠又保暖的傳統做法——買個假發什么的。沒想到小李語重心長地說:“姐,假發畢竟不自然啊。你別以為做的人少,我去醫院才發現,好多同齡人做的呦。我們這代人壓力大、飲酒多、熬夜多、運動少,沒事還喜歡捯飭頭發,再加上一點兒基因催化……現在都看不下去了,再不徹底改變,40歲怎么辦呀?”
見我半信半疑,他立馬掏出手機,翻出一張北京西二旗地鐵站和普通地鐵站乘客對比的內涵圖,年輕程序員果然是扛起了脫發大旗啊。可能像這樣有經濟實力又有現代精神的年輕男性,的確迫切希望改變自己的形象,使用醫學的方法也就不奇怪了。
“植發以后,相親順利嗎?”我悄悄問小李,他神秘地一笑:“以前別人一看我,吃一頓飯就沒下文了。可最近,我已經順利約會上了,其他條件都沒變,我還是那個我,只是頭發問題解決了,我覺得這錢花的值。”
如果趨于年輕化的男性植發,在大多數人眼里尚能理解,不知你是否愿意來點兒猛料,接受周圍男性化妝、濃妝艷抹呢?記得10年前在北京工作時,偶爾在西單等潮流地標處看到化妝的年輕男性,還是會引得眾人微微側目的。現在,哪怕生活在二三線城市,化著眼線、打著腮紅的男孩也不算另類了。
別不信,想想全中國最牛的帶貨王是誰——對嘍,李佳琦,一個“精致豬豬男孩”,在鏡頭前試口紅、涂粉底、抹腮紅,看起來居然異常和諧,廣大女性同胞甚至抑制不住地還想“OMG,買它”。
當然,消費的可不只有女性。據淘寶發布的《2018年中國男性消費報告》顯示, 男性一年消耗的洗面奶就高達2億支,彩妝年成交額增長140%。
請合上你張大的嘴巴,不要對這個數字覺得奇怪,我先生是典型鋼鐵直男,即便不屑涂脂抹粉,洗面奶和面霜也絕對是生活必備物品。
我讓先生問了問他的朋友和同事,原來哪怕他們這樣35歲上下相對保守的男士,也都有使用洗面奶、爽膚水和面霜的習慣,有不少人還會有一到兩瓶古龍水,用修容、粉底的,也不在少數。
記得去年對剛考入大學的學生做調查報道時,有不少人問我怎么看待男性化妝,我表不解的同時,也反問他們,其中一個坦言:“像我們這樣的理工科男生,化妝還不至于,但防曬是必不可少的,也有人用隔離霜。”還有同學搶著說:“我認識的藝術學院男同學,用潤唇膏、修眉毛。至于敷面膜,我不知道,不過那么多男演員都在節目上敷,我們跟著敷起來也沒毛病呀,再說這也不是女人的專利。”
這些想法并非空穴來風,在近年來的美妝品類統計數據中,早有顯現:唇膏、眉筆更受95后男生的青睞;18.6%的受調查男性使用唇膏或口紅,8.8%使用眉筆 、眉粉或眉膏,18.6%使用眼線筆或眼線液。
記得有一期《新相親大會》,一位很有名的東北男嘉賓,濃眉大眼、鼻子挺立、下巴尖尖,如此儀表堂堂,剛一登場就獲得全場爆燈,順利到最后牽手心儀的女嘉賓“榮歸故里”。意外的是,他在下節目后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自己的臉型、眼睛、下巴都是整過的,去的韓國。
男性怎么能整容呢?面對直白的提問,他反倒很釋然:“好看的人能給人留下更好的第一印象,而這看似縹緲的印象,有時就能影響一個人的機遇和命運。”
韓國一篇名為《婚姻和勞動力市場的整容手術效應》的論文也有相似的結論:顏值最高的男性收入比顏值中等的男性收入高15.2%,顏值最高的女性收入比顏值中等的女性收入高11.1%。整容手術的投入成本可通過薪金收入和配偶收入的提高收回,男性平均需要1.3年,女性平均需要2.5年——這或許可以成為一種解釋,為什么韓國整容成風了——既可以變得好看,回本難度也不大。
這是否代表我們就可以大肆宣揚整容呢?小李的話倒有幾分道理:“外形的改變只能讓最開始變得順利,但兩個人能不能走得下去、合作是否可以繼續,還是得靠三觀一致。”可見無論是男是女,更應該著意去挖掘自己的優點,提高能力和價值,而不是一味改造缺點,或者盲目迎合潮流改造自己,否則就是本末倒置了。
所以,我們并不否定逐美,畢竟得體的模樣能取悅他人,同時也能取悅自己。但我們更尊重每個人自由生長的權利——讓他們擁有多樣選擇,而不是只讓他們看到一種選擇。這才是真正“他經濟”時代的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