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智
“雄性動物在智人成型前后承擔打獵護衛重任,讓他們從簡單的行事邏輯,持續尋找工具帶來的安全感,從而導致了現代男性消費生活中的持續性和噴發性迭代。” 2020年1月,美國《大西洋》月刊探討男性消費時提出的一個觀點,深刻反映了男性消費動機。
不過,將男性拉回到進化史比喻也是有缺陷的,那些有關于消費文化的現象,并不能完全被人類學視角觀點所解釋。社會消費里面還有一種社群文化屬性,其中的社會心理學因素就非常重要了。
“顏值”最早出自于日本,“顏”即“臉”和“容貌”的意思,這與經濟管理領域的競爭力概念具有很多異曲同工之處。
“競爭力”指的是參與者雙方或多方,通過一種角逐或比較而體現出來的綜合能力的差別。籠統地說,競爭力有大小或強弱之分,而顏值,便是其中通過容貌、服飾等表達的外在差別,算是競爭力中的一個分支。
競爭無處不在。顏值作為細分的競爭力,也處處體現其因競爭優勢而帶來的“經濟溢出”效應。經濟學家丹尼爾在《經濟學人》雜志的撰文表明,一個外在裝扮低于平均值的人,每小時少賺9%的薪水,而打扮更為得體的人,薪水則多進賬5%。不管在大猩猩社群還是在今天的人類,領導者要達到職業生涯的最高點,外在形象和內在能力一樣重要。
地位象征和雌性吸引意義一直是雄性消費的基本盤。在3C電子產品領域,直男扎堆的社群文化象征,締造了中國版的“車庫文化”——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提供支撐和消費升級大背景下,男性越來越投入業余愛好 。
一般人聽說車庫文化,會只想到硅谷創業大佬,實際上,車庫文化擁有廣泛的意涵。高曉松在《曉說》節目中,曾提到過一類下了班就鼓搗汽車改裝和民間科學發明的業余愛好,在探索頻道專題紀錄片中的社會景觀里,也會時常出現。
自古以來,男性就是泛社會化動物,小了有圈子,大了有階層,雖然消費主義某種程度制造了社會不平等,在逼迫底層為面子支付溢價。但是不可否認,這是一個復雜的人類學、社會學問題——男人愈加愿意投入,愈說明這種需求的普適性。
社會地位象征、雄性力量象征、精英屬性象征、文化圈子認同象征、雌性吸引力特征,這幾個關鍵點是“他經濟”或者說男性消費的內涵。過去講究的名表和名車文化依然健在,今天數碼和穿搭年輕化的消費文化,甚至是多元的化妝和形體消費,都離不開前面幾個關鍵詞的范疇。
顏值經濟的爆發,使得“變美”不再只是女性的特權,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一書中說:“在消費的全套裝備中,有一種比其他一切都更美麗、更珍貴、更光彩奪目的物品,這便是身體本身。”
除了男性自我升級需求,還有“鮮肉當道”“奶狗橫行”“男色消費”“顏值即正義”等社會現象的描述,而這些表達,正是女性視角下的網絡文化輸出。
的確,是誰在逛?是誰在看?是誰在分享?是誰更熱衷于制造可以被談論和交流的話題?如果你仔細判斷就會發現,女性確實在“他經濟”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讓“去性別化消費”,演繹成為男性消費領域的文化特質。
去性別化消費中,隨著男性自我形象管理意識的提升,加之女性消費習慣和表達方式的大量介入,傳統基于性別標簽定義的消費需求,正發生改變。而更值得關注的是,“他經濟”在當下,算是一個新命題,但很快,便會成為歷史——因為,消費本身的性別邊界,也正逐漸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