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波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讓農民在不離土、不離鄉、不離家的前提下,實現“生活美、口袋富、底氣足、身心益”,盡快繪成“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美好藍圖,江蘇省溧陽市社渚鎮近年來進行了積極探索。
蘇南小鎮鄉村振興面臨的戰略機遇
頂層設計和機構改革讓鄉村振興擲地有聲。從黨的十九大報告到中央1號文件再到全國農村工作會議,黨中央一次次提到“鄉村振興戰略”,顯示了中央做好“三農”工作的決心和信心。從江蘇情況看,省、市、縣三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與實施,強烈釋放著各級黨委政府做好鄉村振興這篇文章的信號。其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重組農業農村部,將農業部的職責,以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農業投資項目、財政部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自然資源部的農田整治項目、水利部的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等管理職責整合,充分釋放農村管理體制機制活力,為農村大力創新、開發活力項目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基礎設施和區位優勢讓鄉村振興信心倍增。蘇南地區經濟條件相對較好,農村基礎設施和交通體系建設起步早、配套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備一定的基礎。從溧陽市社渚鎮情況看,該鎮共有22個行政村,絕大多數自然村已實現村級主干道硬化工程,個別村已經實現戶戶通水泥路。該鎮近年來還在突破區位優勢上有了新的突破,S360省道及104國道、滬寧、寧杭、揚溧高速和寧杭高鐵環繞四周,蕪申運河和正在建設的揚廣高速、S456穿境而過,成為連接蘇、錫、常與皖東南的重要交通樞紐。
產業支撐和本地特色讓鄉村振興方興未艾。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蘇南多地區已經形成了一批較有影響力的農業品牌。如溧陽市以旅游業帶動的農村美岕、民宿、農副產品、茶文化等特色,讓溧陽農業有了打造詩畫山水般田園鄉村的底氣;社渚鎮則以“中國青蝦第一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而聲名遠播,目前已基本形成養蝦、售蝦、蝦料企業、深加工企業等青蝦產業鏈。下一步該鎮還將從提升青蝦品質、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等方面入手,將青蝦產業發展成生態產業、富民產業、旅游產業,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社渚鎮推動鄉村振興的實踐探索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20字總要求,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與2005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相比,從生產發展到產業興旺,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從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從生活寬裕到生活富裕,對農村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做到“五個強化”。
強化總體布局,讓科學謀劃先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了2020年、2035年、2050年分“三步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并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一項長期歷史性任務,要求“科學規劃、注重質量、從容建設,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風搞運動”。結合本地區農村現狀,應該及時盤出“家底”,充分調研,針對各地區、各鎮、各村不同的現實情況,量身定制符合地區實際的振興方案。切不可做“拍腦瓜”工程、“大拆大建”工程、“盆景”工程或“一刀切”工程。
強化產業布局,讓科學產業先行。“黃土地里造不出金娃娃。”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光靠在土地上做文章,不可能真正做到富民強民,必須在加強產業鏈上下功夫,科學布局一、二、三產,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促進農民穩定增收、實現可持續發展才是重中之重、長遠之策。社渚鎮青蝦產業規模達6萬畝,是全國最大的青蝦養殖基地。但該產業年產值僅6億多元,雖然帶動了一批農民致富,但大部分人還是選擇外出打工。如何放大青蝦產業帶動效應,有效形成完善的三產融合產業鏈,是社渚鎮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面臨的重要課題。近年來,溧陽市在全域旅游推進上大做文章,365公里“1號公路”猶如一條長長的項鏈將溧陽的處處風景和特色串聯起來,形成了獨特的全域旅游開發新思維。社渚鎮可以以“尋找童趣之路”、榮盛康旅等項目為契機,在青蝦、儺戲、農耕等項目上尋求突破,在“1號公路”邊衍生服務業。同時,在發展潛力大、產業關聯度強、生態環保的好項目上下功夫,讓群眾能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
強化機制松綁,讓活力農村先行。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空心村”現象是當前影響農村發展的典型問題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土地利用空心化和人才空心化。必須通過政策突破,打通農村閑置資產通往鄉村振興之路,盤活農村沉睡資產。一是戶籍制度問題。目前,農村戶口落戶城鎮后,就無法回遷農村。但往往有很多在外功成名就的人反而想回鄉居住,要積極創造政策環境可以激發這部分人回鄉建設的熱情。二是閑置資產有效利用的問題。通過股份制、專業合作協會等形式,變通農村建設參與形式,激發農村創新活力,不斷引進外來資本和力量,促進農村創業、投資如火如荼開展。
強化鄉風文明,讓思想解放先行。鄉風文明既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更是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質上是在推進融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要素于一體的系統工程。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應轉變過去重經濟輕生態、輕文化的發展理念,做到“既要護口袋,還要護腦袋”。鄉風文明建設涵蓋豐富的內涵。一是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應在保護和傳承民俗、民風、民居等文化要素方面不遺余力,做到適度開發。二是新時代意識的培養。廣大農村居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也是鄉村振興的受益主體和價值主體,為此,應提高農村居民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知水平,培養農村居民的責任意識、參與意識,認真開展技能培訓,不斷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三是移風易俗改陋習。近年來,溧陽市通過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深入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通過加大投入財力、物力、人力,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但農村舊俗基本屬于被“管制”狀態,稍一松手,“臟、亂、差”立馬現出原形。從農村垃圾量可以看出,每到逢年過節,大吃大喝、大操大辦、垃圾隨手亂扔,農村一片狼藉的情況還時有發生。必須抓牢精神文明建設這條主線,改變農民群眾的思想觀念,讓他們自發愛護生態環境。
強化人才助力,讓隊伍建設先行。目前,在農村管理人員和創業帶頭人等方面普遍缺乏專業人才。一是村組管理隊伍建設勢在必行。村干部隊伍在農村管理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然而,農村干部年齡結構偏大、創新意識不強、行動力不快等問題普遍存在,必須加強農村管理隊伍的建設。不僅要善用經驗豐富的老同志,也要大膽啟用敢闖敢拼的新生代人才,創新人才激勵機制留住能帶著群眾干的干部。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形成人才隊伍“有模范、有競爭、有動力”的“組團式布局”,不斷激發群眾干事創業的激情。二是創業人才的引進。農業是一個周期長、回報慢的投資過程,農村創業團隊成功概率遠遠小于城市。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一方面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另一方面以“鄉愁情結”“人文情懷”等軟實力讓創業人才既心甘情愿又無后顧之憂。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溧陽市社渚鎮黨委副書記、鎮人民政府鎮長)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