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貧攻堅以來,渝水區強力推進“農民進城、能人下鄉”,積極探索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相結合的新舉措,按照“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產業引領、精準培養”的工作思路,扎實推進實施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工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為新時代構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提供了“渝水樣本”。
一、下好“頭雁”選育“先手棋”
按照“四有一無”遴選標準,堅持政治標準和帶貧能力并舉,樹立正確導向,遴選守紀律、講規矩,政治上的明白人,工作上的實在人,經濟上的能人。在選人的范圍和方法上,注重在村內創業成功人員中培育扶持一批,從在外創業成功人員中召回一批,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回流一批,在基層群眾、脫貧戶中發展一批。各鄉鎮在組織貧困村致富帶頭人遴選中,堅持帶貧標準、注重正確導向又各具特色。鵠山鄉注重從村級黨組織中選人用人,讓一部分具有“初心”的產業帶頭人和致富能人,先在村委平臺上展示自己,帶領群眾一起走致富路,走的是根正苗紅的路子;人和鄉采取商會引領的方式,鼓勵商會會員積極投身農業產業發展,講究的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羅坊鎮長袖善舞,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廣泛吸納外來投資,走的是以資源換資金、以市場換技術的模式;下村鎮和珠珊鎮依托省級龍頭企業,在食用菌種植和肉牛養殖領域精心耕耘,靠的是頭雁領飛眾雁隨......目前,全區已為每個貧困村配備了3-5名創業致富帶頭人。
二、強化創業培訓“孵化器”
2019年,渝水區先后舉辦了創業致富帶頭人江南理工專修學院培育培訓班、國扶辦粵桂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基地培訓班(2期)、下村鎮欣欣榮香菇基地香菇種植培訓班、特種養殖培訓班共5期,培訓人次達192人次。
渝水區將創業致富帶頭人的培育與當地特色優勢產業緊密結合,以“龍頭企業+產業基地”為依托,強化現場培訓和示范觀摩,為學員提供高水平、專業化、接地氣的實訓實操,讓其在實戰中成長。
“我們成立了食用菌種植合作社,欣欣榮基地還免費對我們開展種植技術培訓,回去后,我們準備再擴建兩個蘑菇大棚。”渝水區下村鎮園下村培訓學員吳忠平如是說。5年前,付小華返鄉創辦新余市欣欣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種植食用菌,成為當地“蘑菇大王”。他推廣“公司+專業合作社+貧困戶+農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幫助2700戶貧困戶學技術做產業,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人均增收達2000余元。
為進一步培育“領頭雁”,渝水區還注重在創業培訓“走出去、帶回來、干起來”上下功夫。走出去有多重要?羅坊鎮工廠化養魚項目負責人孔小冬深有體會。“感謝這次培訓。原本我想繼續干我的基建老本行了,但是通過這幾天的學習,讓我感觸很深,充滿信心,我決定下半輩子就干這個工廠化養魚了。”在國扶辦廣東佛山培訓基地的課堂上,羅坊鎮致富帶頭人孔小冬表明了自己的決心。一個月后,省級貧困村羅坊鎮竹山村與佛山澳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全省首個工廠化養魚基地成功落戶該區。與此同時,渝水區還與市扶貧辦、國扶辦粵桂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基地達成合作意向,擬籌建渝水區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基地,將國扶辦粵桂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基地的國家級樣板帶來新余。
三、打好政策扶持“組合拳”
渝水區出臺《關于鼓勵創業致富帶頭人參與產業扶貧的方案》,對致富帶頭人在土地流轉、小額貸款、產業獎補、消費扶貧等多個方面給予政策優惠。
渝水區在做好疫情安全防控的前提下,實行特事特辦,開辟車輛、物流、人員等“綠色通道”,推動企業恢復生產。新余市洪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肉牛養殖、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鏈接珠珊鎮282戶693名貧困者。為支持企業發展,珠珊鎮不僅積極對接區扶貧部門,為企業爭取了扶貧資金1000萬元,還積極協調農業銀行和九江銀行,爭取了2000萬元貸款。同時,在嚴格執行疫情防控規定的同時,開通復工復產快速通道,目前7民員工已到崗到位,企業運轉正常,項目二期工程建設的相關機械設備和人員也已全部到位。
點燃一盞燈,照亮一大片。近年來,渝水區不斷提高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引領發展的能力,拉動了貧困村產業覆蓋率,為鄉村振興發展增添了活力與后勁。
作者簡介:胡武鳴,渝水區扶貧辦公室。
責任編輯:李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