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紹軍 吳祖榮



玉山縣下塘鄉經濟基礎相對薄弱,貧困人口多,脫貧任務重。截止2019年12月底,全鄉完成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退出625戶2259人,仍有88戶130人尚未脫貧。
“行百里者半九十”。去年以來,該鄉聚焦高質量脫貧這個目標任務,牢牢把“工作落實、責任落實、政策落實”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以攻堅之勇和“繡花”之功,推動決戰高質量脫貧任務完成。其主要做法和成效是:
——環環緊扣,念好工作落實“四字經”。2019年,該鄉堅持把脫貧攻堅“春季整改”“夏季提升”“秋冬鞏固”暨“百日會戰”行動貫穿于脫貧攻堅工作之始終,緊緊圍繞日常性、基礎性工作,創造性地提出了“看、核、對、問”的工作方法,做到進村入戶全面核查,一戶一戶過、一項一項問。一看:就是查看上墻資料和各項硬性指標是否齊全、住房飲水是否安全、是否通電、電視是否正常收視、是否安裝衛生廁、床上用品和身上衣服是否符合當季氣候等;二核:就是核實2019年度貧困戶信息采集表和收益確認表真實性,對所有數據指標、信息進行全面核對,包括務工地點、就學學校年級等信息核準核細;三對:就是對照一戶一袋清單目錄資料,是否按目錄順序存放、貧困戶登記證填寫是否完整、貧困戶住房安全認定表和飲水安全認定表是否入袋等;四問:就是通過發放測評表、電話訪問及隨機抽查等方式,了解掌握第一書記(聯絡組長)對扶貧政策的知曉度和幫扶干部的幫扶情況。
在此基礎上,該鄉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從2019年9月初開始,拉開了脫貧攻堅“秋冬鞏固”“百日大會戰”。由鄉黨委書記、鄉長帶隊,對全鄉11個行政村713戶貧困戶戶內信息、上墻資料、政策落實等情況開展全方位“拉網式”排查,重點在完善資料、補齊短板上精準發力。據初步統計,全鄉完成改廁616個,四類對象危房改造50戶、新打水井9口,完善一戶一袋資料46戶,發放農業產業獎補資金14.55萬元、外出務工交通補貼14.8萬余元,新增小額信貸690萬余元,辦理慢性疾病證938人。尤其是在鄉財政經費有限的情況下,仍然投入861萬元資金,幫助新塘村實施脫貧攻堅“十大工程”,進一步提升了村莊路網硬質化、路燈亮化、雨污排水等基礎建設,實現了集中安全供水,規劃建設科普中心等工程,確保了省級貧困村如期脫貧摘帽。
——層層強化,劃清責任落實“三道線”。按照責任唯一的原則,該鄉從黨政班子、村兩委和幫扶干部三個層面制定相關部門責任清單。特別是實行“班子成員包村、村兩委干部包村民小組、幫扶干部包貧困戶”的責任制,采取最嚴格的考核評估制度,將脫貧攻堅工作考核結果納入干部年度績效考核目標,該獎勵的獎勵,該處罰的處罰,堅決執行“一票否決”。通過層層傳導壓力,壓實各級干部包干責任,全鄉上下呈現出“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不用揚鞭自奮蹄”的良好工作格局。在“秋冬鞏固”百日會戰中,全鄉破解各種久拖不決的問題達100多個,掃清了全面脫貧摘帽的各種“路障”。鄉黨委書記陳小鋒通過“遍訪”得知,下塘貧困發生率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交通“卡殼”。“民生無小事,責任如泰山”。于是,他立即召集多方協商,跑項目,爭資金,一條全長9.6公里、投資3503萬元的松郭線拓寬改造工程終于去年下半年破土動工。同時,該鄉加大脫貧攻堅追責問責力度,對核查出的各類信息數據等問題,建立臺賬,銷號管理,解決一項銷號一項,不遮掩、不隱瞞,不留死角,確保中央專項巡視整改“回頭看”高效有序。對因“兩不愁三保障”拖延時效和貧困戶“一戶一袋”資料未及時更新完善的11名責任干部給予了通報批評。
——戶戶到位,邁開政策落實“兩條腿”。一方面要確保國家扶貧政策不折不扣落實到位,另一方面又要結合貧困戶需求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激勵措施,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既是“硬招”,又是“軟肋”。該鄉通過“四看”重點排查“三保障”方面的政策落實程度,即看底數清不清,工作是否有死角、“空白點”;看標準把握準不準,是否拔高或降低標準;看措施硬不硬,是否拿出有效舉措和辦法;看效果實不實,脫貧人口是否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如以往對貧困戶外出務工享受一次性交通補貼的政策宣傳有偏差、不到位。該鄉就印發宣傳單1000多份,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告知外出務工人員,達到政策宣傳“雙保險”,知曉率“百分百”,全鄉356人第一時間申報享受。同時,該鄉在全縣率先建設“感恩加油站”,有序推進精神扶貧(感恩扶志)、文化扶貧(農家書屋)、消費扶貧(消費扶貧專柜)、扶殘助殘(殘協)“四位一體”建設,激發了貧困戶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市委書記馬承祖,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陳榮高在下塘鄉考察指導脫貧攻堅工作時給予了高度評價,并要求在全市推廣下塘做法。值得一提的是,該鄉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深入到田間地頭傾聽貧困群眾的呼聲,積極創新“黨、社聯建,以‘消促‘產”,通過“黨支部+合作社+電商戶+感恩加油站+貧困戶”的扶貧模式,設立消費扶貧專柜,開通了從貧困戶“農產品”到消費者“進餐桌”的“直通車”,鼓勵貧困戶農土特產“進機關、進企業、進超市、進電商、進扶貧專柜”,實現了由“消費扶貧”向“產業扶貧”的“雙向發力”,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據了解,該鄉現已流轉土地1654畝,新建以香榧、白茶為扶貧主導產業項目12個,發展食用菌棒10萬棒,幫助貧困戶代銷農副土特產12萬多公斤,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使138戶貧困戶如期脫貧。市商務局幫扶干部帶頭銷售貧困戶大米、紅薯、土雞蛋等2000多公斤;玉紫農民專業合作社引進“迷迪香”中藥材種植,通過與黃勝等12戶貧困戶簽訂產品保底價收購包銷合同,更加激發了他們擴大生產的積極性。目前已落實種植面積160多畝。
作者簡介:孫紹軍、吳祖榮,玉山縣扶貧辦公室。
責任編輯: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