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1日,天氣剛剛放晴,永新縣石橋鎮的“十里蠶桑綠廊工程”基地上,人們在施肥、除草和套種作物,一片繁忙。
疫情阻擋不了村民致富的愿望,停止不了鄉村振興鏗鏘有力的步伐。該鎮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不忘搶晴及時抓緊管理桑園和搶種適時作物。
為有力鞏固脫貧成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該鎮堅守初心使命,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采取“三向三要”措施,努力尋找一條具有石橋鎮發展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向荒洲要產業——荒洲也能變綠洲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重點。該鎮牢牢抓住鄉村振興這個“牛鼻子”,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笨傄?,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制定的“一帶一廊一谷一園”現代農業戰略部署,針對沿曲、長溪等村有著豐富河灘沙洲的資源條件,堅持區域發展、集中連片原則,制定并實施“十里蠶桑綠廊工程”。
該工程西起沿曲村的虎山村小組洞牙口,東至一山、江背村,沿禾水河畔發展,全長6.1公里,分三期實施推進。一期工程為“三洲一村”,二期三期工程以片區發展為模式:二期工程為石橋片區、三期工程為夏陽片區。
去年,該鎮重點實施了以“虎山洲、杜家洲、老鴉洲、王家蠶桑特色村”為重點的“農文旅”相結合的“三洲一村”工程。以沿曲村王家蠶桑特色村小組為中心,依托現有桑園,沿著禾水河畔,開發了“虎山、杜家、老鴉”等3個洲,涉及虎山、杜家、劉家、王家、譚家、下曲塘、長溪夏塘等13個村小組、1600余農戶、91戶貧困戶,規劃面積700余畝,修通連接“三洲桑園基地”機耕道1.5公里。并在縣蠶桑院士工作站指導下,采取統一規劃、統一桑苗、統一栽種、統一管護“四統”模式,在原有桑園面積1200畝的基礎上,又栽種新桑面積568畝,完成了定桿、施肥等撫育工作,各項生產基礎設施得到完善提升,一個科學規劃的現代化桑園日趨形成。昔日的“荒洲”逐步變成“綠洲”,由產業合作社統一管理經營,貧困戶每年可以獲得2000元左右的分紅。
向“臟亂差”要生態——舊貌也能變新顏
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村容村貌是農村文明的直觀體現,也是做好“農文旅”文章的有價資源,更是產生經濟效益的不竭之源。該鎮著力做實做細鄉村“整治”文章,向“臟亂差”要生態要效益,加大鄉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大力開展美麗宜居鄉村“四精”工程,試圖打造一批田園鄉村、文化古村和休閑旅游鄉村。
王家村小組是該鎮沿曲村8個村小組之一,位于沿曲村東北邊禾水河畔、石橋鎮“十里蠶桑綠廊工程”的中段,北鄰禾水河,與高橋樓鎮溶江村隔河相望,是個典型的河灘沙洲村。村莊不大,但村內樹種繁多、交相輝映,樟樹直徑尺余以上有120多棵,200年以上有10余棵,樹林面積達10畝??墒?,雖有良好生態,但村莊并不優美,村莊內雜亂無章,是一個典型的“臟亂差”村小組。針對這個現狀,該鎮結合蠶桑產業帶布局,全力按照生態特色村點對其進行整治。通過環境整治和農桑文化建設,一個融“生態養殖、采摘觀光”于一體的美麗鄉村已經形成,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務工。
向生態要效益——生態也能變產業
3月21日星期六,天氣轉好,該鎮樟枧古村的生態古樹群就迎來了一批本縣的游客在觀賞古銀杏樹和古樟、古柏樹。游客們相互拍照留影,并在村口的小商店里一次就購買了80多元的飲料和食品?!斑@是疫情發生以來,今年做的第一筆‘大生意。”店主笑得合不攏嘴。日前,疫情風險等級持續下降,形勢積極向好,該鎮復工復產、生活秩序全面復蘇。
近年來,為促進農民增收,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該鎮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地生態資源,以著名的碧波崖風景區為依托,相繼打造了古村游、生態景區游和特色生態產業游,凝聚了人氣和商氣。目前,該鎮又在打造位于“十里蠶桑綠廊工程”中段的王家蠶桑特色村點,該村點將充分發揮生態優勢,配置果桑采摘、種桑養蠶體驗和桑蠶綠色食品品鑒等休閑娛樂項目,做好鄉村生態旅游文章,構建形成融“生態觀光、養殖銷售、采摘品嘗”于一體的“農文旅”鄉村游布局,努力將其良好的自然生態轉換成經濟效益好的生態產業。
作者簡介:龍抗病,永新縣石橋鎮人民政府。
責任編輯:李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