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奧



有一種苦難,叫命運多舛;有一種責任,叫養家脫貧;有一種志氣,叫自強不息。這就是寧都縣安福鄉羅陂村石杵組貧困戶楊小仁的現實寫照。
先天的聾啞,不是他放棄的理由;致富的夢想,是他奮斗的目標。扶貧先扶志,脫貧先立志。楊小仁身殘志堅,不等不靠,自立自強,積極種植白蓮、水稻,養殖黃牛和雞、鴨,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奏響了一曲脫貧致富的華麗樂章。
勤勞不息,承擔家庭重擔
51歲的楊小仁是一名先天性聾啞人,妻子賴寧紅因幼時突發腦膜炎,身體虛弱,每年還要花費不少醫藥費,日子過得緊巴巴。
楊小仁雖然身體殘疾,但他從不怨天尤人。堅強樂觀、勤勞自立的他,為了能養活一家人,他起早摸黑,努力學習各種種養技術,種田、養牛、養雞、打零工,撐起了全家人的天 。
只要能掙錢,他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為了多掙些錢,楊小仁常常利用農閑時間,跟村里人去外面打零工。看著他如此拼命,妻子也格外心疼,為了減輕他的負擔,賴寧紅經常下地幫忙。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17年,賴寧紅因膽囊結石,大病一場,現在幾乎干不了重活。
自己殘疾,妻子重病,兒子又在上大學。面對如此困難,楊小仁沒有向生活低頭,他更為勤快了,農忙時,天剛放亮就開始干活,夜色降臨還在地里忙碌,采摘蓮蓬,搶收稻谷,忙個不停;農閑時,就到附近工地上做搬運,打零工,從不停休。
“楊小仁為人本分,做事勤勞。”村支書楊新生介紹說,雖然楊小仁是一個殘疾人,但他手腳勤快,肯吃苦,做事賣力,大伙都很樂意帶上他。
村里不管誰家有事,他都隨叫隨到。“小仁,不但人勤,氣力還輕(方言表示樂于助人)。”說起楊小仁,鄰居賴月秀豎起了大拇指:“看到我們這些老人挑了重物,他都會放下手中的活,幫我們挑。”楊小仁身殘志堅,直面困難,不等不靠,奔走在脫貧致富路上。
精煉技能,提升脫貧能力
剛開始,楊小仁將自家的6畝多田全部種上了水稻和白蓮,怎奈缺技術,產量低,一年辛苦下來也賺不了幾個錢,日子依然過得緊巴巴。但是他沒有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聽不到說不出,日常做小工他就讓村里的能人(包工頭)帶著去,示范做給他看,讓自己在農閑時能有事情可做、有活可干、能經營好自己一家。
深刻的改變始于2015年,他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扶貧工作隊進駐安福鄉羅陂村,專門指派駐村結對幫扶干部對口幫扶楊小仁一家,量身制定了種水稻種白蓮、養雞養鴨的“脫貧計劃”,并幫他申請了3萬元的產業貼息貸款。
楊小仁雖然聽不到、說不出,但是勤奮好學,他通過鄉農技站技術員的耐心指導,掌握了種養技術。由于家人沒有經過專業的手語學習,簡單的手語交流還可以,一到傳授技術時就“有口難言”,但是他從不言棄。懂技術會手語的村支書楊新生當起了同聲翻譯。教的有耐心,學的有決心,翻譯的有細心,就這樣,他們陸續比劃了大半年手勢,楊小仁終于掌握了種養技術。
學了本領,有了資金,楊小仁信心大增,甩開膀子干起來。近幾年,他撿拾了村里30多畝耕作不便的撂荒地,種上白蓮和水稻,還養了兩頭黃牛和100多只雞、鴨,真正實現了穩定增收。
與此同時,他還積極參加各種技能培訓,通過就業扶貧,學會了木工模板安裝,現如今,種養規模大了,農活多了,信心也更足了,每天從早忙到晚。幸福生活等不來,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一組數字記錄了楊小仁的成果:目前,他家白蓮、水稻收入3萬余元,養牛收入2000元,養雞收入2563元,養鴨收入1820元……
言傳身教,斬斷貧困“代際傳遞”
楊小仁育有兩個小孩,對于自己的家庭狀況,楊小仁深深體會到只有小孩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才能真正斷窮根,斬斷貧困“代際傳遞”,根本改變貧窮的面貌。
“再窮也不能窮孩子”。為了讓孩子們安心讀書,楊小仁省吃儉用,起早貪黑的干活,家里的農活做完了,他就去工地找事做,挑磚、搬水泥、裝模板……只要能掙錢,什么臟活累活,他都干。
楊小仁不能“言傳”,但是無時無刻都在“身教”,他用實際行動鼓勵小孩好好讀書,勉勵他們勤奮學習。大兒子楊偉榮不負所望考上了西南大學,小兒子楊凡的成績也十分優異,一直在學校名列前茅。
父親無言的身教,讓兩個兒子自小懂事,品學兼優。“再苦再累也值得!”提起兒子,楊小仁雙手不停地比劃,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只會干,不會說,干出幸福生活。身殘志堅的楊小仁撐起全家的“脫貧夢想”,他勤奮好學的兒子更為全家帶來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如今,他的大兒子已成功保送華南理工大學讀研。如今,身殘志堅的楊小仁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頑強的斗志,正走在脫貧致富的路上,成為寧都家喻戶曉的典型人物。
責任編輯: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