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險鋒
摘要:高職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主要培養面向機械制造行業生產制造第一線,了解現代制造業模具制造的生產流程,能獨立加工中等復雜程度的模具零件,并能在生產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中高級技術技能人才。本文在分析高職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群社會需求調查與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模具產業的社會需求及發展趨勢,探索并提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企業生產崗位適配的合理路徑。
關鍵詞:高職;模具設計;制造專業;建設分析
模具加工技術具有效率高、精度高、損耗低等優點,因而被廣泛應用于醫療設施設備、航空航天產品、交通建材、軍工產品等行業產業。時至今日,模具制造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
一、專業群辦學情況調查
截至2019年9月,四川省共有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75所(公辦45,民辦30所),另有39所本科院校(含獨立學院)辦有高職專業。其中,共有16個院校在2018年招收三年制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如表1示。這些學校有的只有三年制高職,有的兼招五年制高職,也有的與本科學校聯辦專本學歷貫通層次高職。
二、模具制造專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模具產業日漸衰落。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模具產業的地域分布和結構不均衡
我國模具企業的分布和結構不平衡,和沿海發達地區比較,中西部地區制造業的社會化、專業化程度相對落后,產業鏈還很薄弱,特別是四川本地模具人才匱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模具類高新技術企業不愿在此落戶,另一方面主要是缺少高素質的模具技術技能人才。
(二)模具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的數量不足
調研發現,我國模具技術人才嚴重不足,能掌握和運用新技術的人才如模具結構設計、模具工藝設計異常短缺,高級模具鉗工及企業管理人才非常緊缺,尤其是懂得模具設計及制造和模具制造的整個工藝過程控制的管理人才,這就迫切需要大量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群人才,例如采用磨床、銑床、車床、數控機床加工模具零件,使用鉗加工相關設備和工量具修配模具零件,并按照模具圖紙裝配和調試模具的技術人員,以及模具的維修和保養專業技術人員,尤其是模具制造過程中,懂得加工技術,會制定模具制造加工工藝的管理人才。
(三)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產業發展不適應
高職院校的辦學方針,就是為本地及周邊地區培養支撐產業的技術技能人才。針對目前國內缺乏模具人才的現狀,有專家認為,作為實踐性要求很強的模具專業群,更應該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熟悉從根據零件使用要求進行模具設計,再到模具數控加工,到模具的裝配、維修和保養的整個流程。
三、模具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高職院校模具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規定,其目標是培養掌握現代模具制造技術、了解模具實際理論、具備模具制造及生產組織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一目標包括知識、技能與職業素養等多個方面。
在專業能力方面,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機械制圖基本原理,并能快速讀懂零件形狀和對尺寸形位公差及表面質量的要求,能按照國家標準規定繪制圖紙,熟練掌握AutoCAD等制圖軟件,熟悉金屬模具和塑料模具的結構,熟悉模具的制造過程,能讀懂模具圖紙,會根據圖紙要求,操作普通銑床、數控銑床、手搖磨床、電火花機床、線切割機床、焊接設備和鉗加工相關工量具和設備制造模具零件,并能根據要求裝配調試模具。具備模具制造和維修的知識和技能。
在方法能力方面,要求學生具備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學習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計劃的步驟、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獨立學習新技術的方法、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數字應用的能力,評估工作結果的能力,分析與綜合/全局與系統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目標辨識與定位能力等等。
在社會能力方面,要求學生具備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行為能力,包括人際交往中與人交流、與人合作的能力、公共關系處理能力、職業道德、環境意識,社會責任感,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革新的能力,以及外語應用的能力,寬容,心理承受能力,參與意識,主動性、積極性、靈活性,語言表達能力等。
四、專業建設和內涵提升
十九大以來,國務院發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018年12月),發改委等發布了《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2019年4月),教育部等發布了《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2019年4月),對職業院校發展和專業建設規劃提出了方向引導。以此為依據,我們需要在專業建設和內涵提升方面下功夫。其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內培外引,提高教師整體水平。其二,推動課程和教材的校本化改革,因材施教,走差別化發展的道路。其三,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庫,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將教學實例、生產實例的模具圖紙和相關資料匯集,形成數字化教學資源庫。
參考文獻:
[1]蔡崧.五年制高職模具制造專業“項目為載體、崗位相匹配‘雙核相融”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探索——以蘇州技師學院為例[J].江蘇教育研究,2014(18):27-30.
[2]蔣紅衛.高職模具制造專業實訓模式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13(02):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