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江西古橋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縮影,也是文明發展的見證。隨著時間的流逝,古橋會逐漸銷聲匿跡,但古橋文化卻會激勵一代又一代公路人修更多的路、建更美的橋,努力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江西省約有16.6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水域占據10%,地處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區的贛鄱大地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內水系發達,河流縱橫,全省共有3700多條河流,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五大河流最終匯入鄱陽湖,經湖口注入長江,形成完整的鄱陽湖水系。
據考古工作者研究發現,早在新石器晚期,江西境內就已經形成了居民聚落點。由于江西河流湖泊較多,為當時民眾的出行帶來了諸多不便。在經濟落后的農業社會,河流和湖汊如一道道天塹,阻礙了物資的運輸、人員的交流和信息的共享。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人們架起一座座橋梁連接起江河兩岸,使信息得以貫通、延伸。
早期路和橋的形成過程非常簡單,可能只是依靠倒下的樹木和搬動幾塊石頭便可跨越河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才有意識地用石頭、木材等作為原料建造跨度較大的橋梁,橋的種類也逐漸增加,除石橋、木橋外,還有竹橋、磚橋、藤橋、鐵橋等,橋的體系也逐步完善,有梁橋、浮橋、拱橋、吊橋等,形成了各自鮮明的特點。
據不完全統計,民國以前,江西建有數千座橋梁,但由于兵燹戰亂、自然災害、橋梁的使用壽命以及一些人為破壞等因素,目前,僅存近千座橋梁,其中有部分橋梁已經被列入中國古橋譜。這些歷經幾百年嵌鑲在贛鄱山川脈絡上的古橋造型各異,它們在展示著勞動人民智慧的同時,也體現了贛文化獨特的地域特征,折射出江右文化的深厚底蘊。
過去在建造這些古橋時,多數為就地取材,因而多以木質和石質為造橋的原材料。大致有石梁(拱)橋、木梁(拱)橋、浮(索)橋幾種樣式,其中石梁(拱)橋分為梁橋和拱橋,梁橋是以受彎拉為主的承重構建的橋梁,拱橋則是以承受軸向壓力為主要承重構件的橋梁。因取材方便,這類橋在江西省分布最廣,也保存最為完好。石梁(拱)橋或以石板、木板平鋪作為橋面,或設半月狀拱圈,既有利于緩解河流豐水期時橋梁的過水壓力,亦增加了橋的美感;較長的石梁橋上,一般建有廊屋,形成廊橋,以便于為路人遮陽擋雨,供行人休憩。木梁(拱)橋大都建造在江西省山地、丘陵地帶,一般以石墩為基礎,并加設木梁,鋪設木板建成,但也有小部分木梁(拱)橋全以木頭為原材料建成,這類橋梁大體與石梁(拱)橋建造理念相同,但由于建橋材料為木質,所以目前保存下來的數量不多。浮(索)橋分為浮橋和索橋,浮橋又名舟橋、浮航、戰橋,是以船只、竹筏用繩索或鐵索連接起來,并加鋪木板而成;索橋又稱吊橋、懸索橋,是一種以繩索、鐵鏈為橋身主要承重構件的橋梁。此類橋大都建在水流湍急、高山深谷、河面寬廣等不利建造固定石木橋的河流、溪谷之上。目前,在江西省內保存下來的浮橋并不多見,而保存下來的索橋更是極少。
江西古橋在設計理念上獨具匠心,大方實用,其中,坐落于婺源縣清華鎮上街村婺水河上游的彩虹橋,歷經八百余年風雨,是至今保存較完好的宋代建筑風格橋梁,橋址選在水流平緩寬闊的河面上,橋墩的迎水面如船尖形狀般突出,橋墩之間差異分布,條石砌法緊密牢固,大大提高了古橋抗洪水沖擊的能力。同時,在彩虹橋廊亭中,還有石桌石凳,可供行人休憩。彩虹橋橋面的木質部分,雖然看似結構簡單,做工粗糙,榫頭之間縫隙較大,長廊也不在一條直線上,但細細體味,便知建橋者的苦心,彩虹橋這種建造結構不僅可以有效應對溫度和沉降變形,而且便于橋梁的養護與修繕,充分體現了經濟適用的工藝理念。

在設計理念上別出心裁的還有江西南城縣的萬年橋,該橋橫跨盱江,背靠武崗山麓,造型美觀,橋長411米,是江西最長的古代石拱橋。設計者考慮的不僅僅是通行,還重視橋梁與當地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在選址、選材、造型方面體現出鮮明的東方審美,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初春時分,萬年橋與近處粉墻黛瓦、青青楊柳交相輝映,猶如一幅意境深遠的山水畫。
江西還有許多古橋名貫古今,例如坐落在廬山五老峰與大漢陽峰夾峙的山麓澗壑中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星子觀音橋,該橋橫跨百尺大壑,元代詩人歐陽玄詩云:“白癡玄潭萬仞山,一虹橫枕翠微間。半天云錦開青峽,九地轟雷撼玉關。”明代唐寅游歷觀音橋后,揮毫潑墨繪就一幅《廬山三峽橋圖》,題詩“匡廬山前三峽橋,懸流濺撲魚龍躍。羸驂強策不肯度,古木慘淡風蕭蕭。”迄今為止,題詠觀音橋的石刻尚存20余處,此橋現屬廬山旅游區的重點景觀之一,中外游客絡繹不絕。
過去人們在修建橋梁時,也創新了許多建橋方法,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例如贛閩要道重要交通橋梁之一——撫州文昌橋,在清朝嘉慶八年至十八年重建時,修有專志《撫郡文昌橋志》,開創了我國編寫橋梁建筑專著的先河,曾被清代各地作為建橋藍本。修建文昌橋時,工匠們利用創新“干修法”施工,在我國建橋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
江西古橋歷經風雨,飽經滄桑,幾乎每座古橋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或傳說,古橋上的雕塑、碑文、詩畫,均是圍繞歷史事件、民間傳說進行描寫或刻畫的,透過故事,便可以了解到相關朝代經濟社會的現狀和文化發展水平,這些文化景觀成為了江西藝術寶庫中的一顆顆璀璨明珠。如建造于元朝末期的宜豐縣中興村下石橋,距今已有630多年歷史。據說,此橋由一位陳氏夫人籌資建造而成,她居住在下石橋附近,丈夫因患病早亡,她辛勤勞作,省吃儉用,積攢了一些銀兩,為修善積德,便建造了此石拱橋,供附近的行人使用。該橋建成后,陳氏夫人不久便病故,后人為紀念這位善良的女子,稱此橋為“寡婦橋”,又叫下石橋。
建于元代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的宜豐縣潭山鎮上山田村的西坪寺橋,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宋朝末期,此橋所跨河流上游300米處建有西坪寺,當時該寺由三棟寺廟組成,建造規模宏大,但香火卻一直不旺,朝拜的人并不多。有一天,寺廟住持請來高僧指點迷津,高僧提議在寺廟附近的河流上建造一座月牙型石拱橋,以形成半月照寺廟吉祥之意。住持按照高僧的指點,化緣籌得銀兩建造了該橋,在半月橋建成后,寺廟里的朝拜者便絡繹不絕,香火也變得更加旺盛,直到今天,當地群眾仍稱該橋為“吉祥橋”。
江西古橋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縮影,也是文明發展的見證。隨著時間的流逝,古橋會逐漸銷聲匿跡,但古橋文化卻會激勵一代又一代公路人修更多的路、建更美的橋,努力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