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鴻達
新冠疫情仍在肆虐全球,面對這個人類共同的威脅,需要各國齊心協力共克時艱。但美國的一些政治人物為了轉嫁自己抗疫不力的失責,不僅惡意制造國與國的割裂,而且打擊全球合作努力,助長了新一輪反全球化的聲音。而我們更需警惕的,是在這一輪反全球化聲勢中潛藏的“去中國化”動向。
全球化雖然起源于西方,但早就超越了西方。隨著科技進步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進一步推進了全球化的發展。客觀說,全球化對世界各國的影響并不相同,一些國家認為全球化帶來的資源與財富再分配是一把雙刃劍,有受益者也有失意者。近兩年在美歐等西方國家,認為新興國家在全球化中受益更大自己獲益不多,因此反全球化的聲音漸盛。
新冠疫情暴發后,由于歐美先后成為疫情中心,令全球化承壓更甚。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疫情使得人與人、國與國越來越擔心相互依賴所帶來的脆弱性,在聯盟不穩定和國際合作缺失的環境下,有更多的人主張要減少經濟上的相互依賴。而疫情對全球化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全球產業鏈的重組。
而無論是疫情暴發前還是疫情中,美國都是這波反全球化浪潮的主導力量。美國原本是全球化主要受益國,但特朗普執政以來高呼現行的國際貿易機制嚴重傷害到美國利益,從而對多個國家、特別是中國加征關稅。不但利用單邊主義破壞了全球化的運轉,而且還癱瘓了世界貿易組織(WTO)的仲裁功能。
美國在打破現在的全球化同時,也在推動“去中國化”。一是從本國來看,特朗普政府早就有把在中國的一些美國公司撤回國內的打算,疫情暴發后華盛頓加大了在這方面的聲勢,甚至有白宮官員表示美國政府將承擔美國企業撤出中國的費用。
二是從主要國際組織看,美國正努力“布局”。WTO總干事阿澤維多宣布提前辭職,讓美國方面看到有機會選擇一位他們中意的繼任者。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就表示,“在未來幾個月里,美國期待著參與到新總干事的選舉進程之中。”此前,美國任命馬爾帕斯出任世界銀行行長就發揮了這種作用。
三是從金融角度看,不久前因疫情影響,為了給美元流動性提供支持,美聯儲與多個國家和地區央行建立了臨時美元互換機制,但卻沒有中國央行。
面對這種“去中國化”的動向,我們該如何應對?首先,繼續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領導人已多次強調,中國不會關上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這一精神不應只在政策文本上,更應落實到現實中。對待外資外企,通過進一步的深化改革和開放,讓它們融入到中國未來的發展中。
其次,在商言商,以更好的營商環境穩固我們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今年3月中國美國商會、上海美國商會和普華永道聯合開展的針對美國在華企業的調查顯示,大多數美國企業都對今后一段時期在華復工復產表示樂觀,無意撤離中國市場。
再次,讓世界更多國家享受到中國提供的諸多便利。全球化離不開伙伴,只要贏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持,中國就無需為少數國家推動的“去中國化”擔憂。▲(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志遠卓越學者、教授)
環球時報20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