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軍 王悅琴 彭雷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南京市浦口區始終堅持以“紅色黨建引領綠色發展”,區委、區政府統攬全局,圍繞“發展農村產業”“改善人居環境”“保障鄉風文明”“創新社會治理”“實現生活富裕”總框架,以清晰的思路、明確的目標強力推進各項工作落實,發展水平持續位列江北第一方陣。作為江蘇農村的典型縮影,浦口區既有蘇北的鄉村模樣,又有蘇南的工業基礎,其鄉村振興的實踐探索與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高度契合,為推動新時代鄉村振興提供了有益借鑒。
“產業興區”:以農村產業發展為根本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浦口區是國家級江北新區的重要板塊,也是南京新一輪城市規劃明確的“江北新主城”重點區域。推進浦口鄉村振興,必須將大力發展農村產業作為根本支撐,依托產業集聚人氣與財氣,扎扎實實走好“產業興區”之路。
振興鄉村特色品牌。構建特色產業支撐體系,逐漸形成規模效應和全產業鏈閉環。集成電路產業高效集聚,2019年集成電路實現產值26億元,同比增長100.36%。著力培育農產品優質品牌,全區20家以上規模生產主體納入省級平臺實行追溯管理,實現“帶證上網、帶碼上線、帶標上市”,完成綠色食品認證22個。在做大做強優質稻米產業的同時,做精做優綠色蔬菜產業,綠色優質農產品占比達到30%以上。構建區級水質物聯網監控平臺,在水產養殖塘口鋪設監控探頭274個。將鄉村秀美的浦口特色品牌做大做強,打造出一批“宜居宜游”街道,實現了美麗鄉村的“串珠成鏈”。
推動產業集聚融合。從激發特色小鎮發展活力入手,推進鄉村主導產業集聚發展。全區職能部門關口前移,為企業提供工商注冊、稅務登記、政策指導、人才吸引等全方位服務。大力培植農業新業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休閑農業轉型升級。通過舉辦南京·浦口望月海棠花節、永寧“滁之春·金花節”、雨發特色節慶等活動集聚人氣。大力發展“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模式,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4.15萬農戶致富增收。推進“互聯網+農業”行動,促進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讓更多的新農民、新主體掌握農產品網絡營銷技能,建成“一村一品一店”省級示范村4個,農業信息化覆蓋率達到75%以上。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浦口區于2014年7月正式啟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并于2017年7月基本完成。同年9月,以“優秀”等次通過省市農業農村、財政、國土、規劃、檔案等多部門參與的聯合驗收。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成清產核資、股民身份確定、股權量化、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等工作。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高達3.2億元,股民21.9萬人,惠及7.1萬戶。2018年,該區55個合作社進行了分紅,分紅金額達到2130.77萬元。
“環境靚區”:讓鄉村成為詩意的棲居地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發展的最大潛力,也是最大的競爭優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把改善人居環境作為主攻重點,整治污染,完善配套,讓鄉村成為詩意的棲居地,扎扎實實走好“環境靚區”之路。長期的低端發展與過度開發,一度讓農村成為“回不去的故土”。如何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成為鄉村振興的一道必答題。浦口區給出的答案是,既修“面子”又補“里子”,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該區以推進農房改善為契機,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力度,圍繞生態宜居做好鄉村振興文章,美麗鄉村建設展現盎然生機。
規劃先行,示范引領。浦口區委托南京大學規劃設計院等多家高水平設計團隊,提前完成16個整村整治示范村和5條精品線路的規劃編制工作,全面開展村莊布局規劃優化。將改善群眾住房條件與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統籌規劃,分類施策,按照“尊重民意、適當超前”的原則,組織設計一批貼近農民喜好需求、體現田園風貌和鄉土特色的戶型方案,無償提供給農民選用。近年來,累計打造美麗鄉村重點示范片區166.6平方公里。
整治污染,美化環境。浦口對轄區污染防治工作實行網格化管理,成立生態環境巡查小組,建立環保長效管理機制。針對省、市環保督察組反饋問題迅速整改,同時嚴把項目審批關,對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實行“一票否決”。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一手抓硬件,學習上海市松江區就地就近集中處置的經驗,建立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系統。一手抓軟件,探索建立人性化獎懲機制,讓村民逐漸養成分類投放垃圾等良好習慣。同時,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推進綠美鄉村建設,全區新建提升綠化示范村3個、“三化”示范村11個,持續保持在全市乃至全省縣(區)的領先地位,“美麗浦口”的現實模樣值得期待。
加強配套,完善設施。大力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路網結構,實施農村道路“戶戶通”工程,推進景觀示范路以及靠近集鎮、美麗鄉村片區、旅游景區等鄉村道路綠化美化,對農村道路提檔升級,新建農村林蔭道路31條共65公里。近三年來,鋪設供水管網200多公里,率先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大力開展“廁所革命”,全區農村廁所無害化改造率達90%,80%的行政村建有生活污水處理配套管網。探索開發新模式,以打造江北設計小鎮為契機,推進3.25平方公里內的相關基礎設施、市政配套項目建設。
“文明興區”:實現物質和精神雙輪驅動
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將弘揚時代新風作為價值考量,黨員帶頭、典型引路,物質和精神雙輪驅動,扎扎實實走好“文明興區”之路。浦口區以加強新時代黨的建設為引領,黨委班子舉旗定向,層層落實責任,按照“有標準、有網絡、有內容、有人才”的“四有”要求,推進鄉村文化廣場和綜合文化中心全覆蓋,實現每萬人擁有文化設施面積2585平方米。在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移風易俗,不斷改善農民精神風貌,大力推進鄉村文明建設。
以上率下營造氛圍。堅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強力推進。區委常委會專題研究、重點部署,三級黨委領導以身作則,帶領班子成員亮黨員身份以上率下,用“人品”換“人心”,用“公正”換“公信”,用“實干”換“實績”。以黨員志愿者服務為抓手調動各方力量,區委書記、各街道黨工委書記、村(社區)書記“既掛帥、又出征”,三級負責人分別擔任志愿服務隊隊長,帶頭參與鄉村文明實踐活動,帶動在職黨員、退休干部、退休教師、模范人物、高校師生、社會組織等加入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積極為群眾提供政策法規、生產生活、科技文化、衛生健康服務,以黨員干部的“辛苦指數”換取民生的“幸福指數”。
選樹典型播撒文明。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蝕。長期以來,浦口區注重從普通黨員中選拔宣講員,從日常生活中發掘正能量,用普通群眾的典型故事作為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活素材,使黨員宣講團隊一步步成長為獨具“草根”特色的基層宣講團體。千余場次“好故事”的宣講,變成精神文明的“種子”播撒在浦口大地,并逐漸長成一棵棵精神文明的“參天大樹”。同時,浦口區還積極探索信用體系正向激勵機制,以“周周有計劃、天天有項目、時時有活動、處處有聲音”為目標,努力做到“群眾在哪里,黨員就服務到哪里,鄉風文明就吹到哪里”。近年來,涌現出星甸巾幗志愿服務“文心工作室”、永寧法律服務“吳鋒工作室”等一批獨具特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品牌。
以良好家風淳化鄉風。家風家訓作為傳承中華文明的精神載體,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影響著人們的心靈,對淳化文明鄉風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目前,浦口區建立家風主題廣場50多片,用身邊的好人好事為引領,以良好家風帶動淳樸民風。據統計,2018年浦口區共涌現出10名第三屆“美善浦口人”、6名“南京好人”、3名“江蘇好人”、1名“中國好人”。此外,該區還組織“最美醫生”“最美護士”“最美教師”等多種評選活動,形成了“學習好人、關愛好人、爭當好人”的和諧氛圍。
“智慧護區”: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鄉村治理事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點。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將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基礎,完善體系、化解矛盾,確保人民群眾能夠安居樂業,扎扎實實走好“智慧護區”之路。浦口區強化答卷意識,把現代治理理念、手段和傳統治理資源相結合,黨建引領、黨員帶頭,積極探索社會治理創新,堅持重心下沉,把更多的資源充實到基層,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解、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
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浦口區獨創社會治理“大聯勤”工作模式,自主開發“大聯勤網格綜合信息平臺”和網格巡查智能系統,按照“城市500戶左右、農村300戶左右”標準,統一劃分社區網格。緊扣“一張網、五統一”要求,在全區劃分467個網格,健全網格公示、走訪等制度,明確網格員巡查事項清單15類84項,通過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服務管理網格體系,實現了鄉村網格化治理全覆蓋。該區依托大聯勤網格,將全區各類社會治理事務納入信息管理系統,將城市公共服務、環境整治、重點人員、自然資源等信息要素集聚在網絡平臺,開展城市精細化管理,讓各類民生信息暢通流轉,真正實現“看得見、管得著、辦得快”的新型智慧治理格局,通過“互聯網+”為民服務方式,為居民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便民服務。
健全治安防控體系。建立健全“武巡、車巡、摩巡、步巡、監巡”的“五位一體”巡防體系,強化農村地區重點部位亮燈巡防,推進大聯勤網格化巡防。在全區467個網格設置6425個巡更點位,織密強牢巡防網絡,實現了網格巡防的全覆蓋。推進“智慧巡防管理系統”建設,實現警車、單兵、網格員及社會巡防管理力量可視化指揮,巡防路線軌跡全程記錄,有效提升了巡防力量實戰調度和規范化管理水平。目前,全區已實現主次干道、支街背巷、重點區域及行業場所監控的“全覆蓋”。
完善矛盾化解機制。浦口區借鑒“楓橋經驗”,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訪制度、人民調解聯動體系,努力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堅持“三調聯動、多調對接”,積極探索第三方調處等矛盾糾紛化解機制。打造“橋大叔調解工作室”,借助法律顧問、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鄉賢等社會力量,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糾紛。開展“矛盾糾紛化解”專項行動,將人民調解力量下沉至網格,實現源頭防范。健全和落實常態化領導接訪等信訪維穩“八個常態化”機制,推動全區矛盾化解工作重心下移、關口前移,切實把問題解決在基層,把人員吸附在當地,推動長效措施落地落實。
“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
勤為政者,貴在養民;善治國者,必先富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檢驗農村工作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鄉村振興必須以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為目標。國家統計局2018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農村貧困人口仍有3046萬人。從浦口區情況看,該區仍有5700多名農村低收入人口。其中,病因殘因災致貧、返貧的約占54.5%。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將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檢驗標準,拓寬富民惠民渠道,增強農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扎扎實實走好“共同富裕”之路。該區圍繞群眾最關心的利益問題,以富民政策為抓手,多措并舉,讓農民有了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
拓寬富民惠民渠道。一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創新創業的金融支持和財稅優惠方面進一步挖掘政策潛力。制定并出臺《浦口區聚焦富民促進城鄉居民增收推進計劃》《浦口區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實施意見》。加快構建農民增收致富長效機制,制定并出臺《浦口區鄉村振興十項行動實施方案》《關于開展農民增收行動的實施方案》,確保到2022年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48萬元以上。另一方面,加強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增加居民“隱性財富”,以標準化推動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普惠性,減少居民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支出,提高群眾收入的“含金量”。同時,啟動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保并軌工作,全面實現城鄉就業、低保、養老等制度并軌。
促進創業就業增收。在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經濟新動能等方面,著力拓寬就業空間,大力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創造更多更高質量的就業崗位。依托各開發園區和眾創空間,加快“雙創”平臺建設。重點鼓勵本土大學生、農民創業,積極探索“支部+電商+產業”新路徑,讓老百姓實現“家門口就業”。對于返鄉創業者,通過區工商聯、青年商會等平臺,以精準化服務幫助其渡過難關。2019年,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512元,增幅連續8年高于城鎮居民。
增強脫貧內生動力。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深入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幫助貧困戶樹立生產生活信心。鼓勵和指導經濟薄弱村利用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和第三產業,加快發展對貧困戶增收帶動作用明顯的種植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特色手工業。新一輪扶貧開發以來,浦口區制定了《低收入農戶脫貧攻堅政策清單》,積極銜接低保與扶貧開發政策,圍繞“政府主導、放大標桿、鼓勵自助、形成機制”的思路,制定“六項機制”精準幫扶低收入農戶。大力實施“能保盡保”,72%的農村低收入人口和80%的經濟薄弱村實現整村脫貧。
夢想無疆,鑿路而行。窺浦口發展之“一斑”,可見全國鄉村振興之“全豹”。從內涵來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要著眼于農村經濟建設,也要促進農村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解決好錢、地、人等要素供給,讓閑置的資源用起來,讓沉睡的資源醒過來,讓外面的資源引進來,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王海軍、彭雷:中共江蘇省委研究室;王悅琴:新華報業傳媒集團)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