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忠 過建春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海洋經濟高速發展,人口、經濟和產業不斷向沿海地區集中,海洋經濟在沿海國家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現階段,在海洋強國和大國中,海洋經濟的GDP占比多在7%~15%之間。而在海洋經濟中,海洋旅游又是最核心的組成部分,約占整個海洋產業總值的47.8%。
長期以來,海南依靠獨特的氣候與優良的海島自然資源吸引了廣大游客,但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海南島濱海旅游資源的利用已經達到了極致,現在旅游業競爭力已呈下降趨勢,“海南的旅游業下一步往何處走?”已經成為業界普遍思考的問題。從世界海洋旅游未來的發展趨勢與海南旅游發展特點看,海南的旅游必須姓“海”。海南坐擁2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廣闊的海洋與優良的海洋資源是我國大陸及東南亞周邊國家無可比擬的,大力發展海洋旅游、實現旅游業轉型升級,或是振興海南旅游的最佳選擇。
一、海南省旅游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
旅游開發依賴濱海自然資源,資源類型較單一
在海南島1600多公里的海岸線上,擁有沙質海岸、基巖海岸、生物海岸等多種海岸類型,其中沙質海岸以優良的沙灘、海水、陽光聞名于世,基巖海岸擁有海蝕平臺、海蝕洞等多種海蝕地貌類型,而生物海岸則擁有紅樹林、珊瑚礁等熱帶特色地貌景觀。不同的海岸帶景觀構成了區內特有的濱海旅游資源,現在,已依托這些資源開發出多種旅游產品,既有初期觀光階段的逛海島、游海灘、踏海浪、戲海水、嘗海鮮等初級產品,也有沖浪、潛水、帆船、滑翔、游艇、沙排等集體驗、休閑、康養于一體的綜合度假產品。
然而,海南島160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資源還是比較單一,如海南島大大小小的數百個海灣,其資源特征差異不大,這也導致在開發利用上產生了大量同質化現象。
旅游產品較單一,濱海旅游是其最大的依托
近年來,海南省旅游業穩步發展,但從游客接待量可以看出,濱海旅游依然是其最大的依托,海南旅游在本質上還是濱海旅游。據2018年統計,海南省旅游接待量達7627.39萬人次。需指出的是,在海南省過夜游客接待量中,沿海地區接待量達92.48%,中部6個市縣占7.52%。2018年入境游客在各區域的分布更加不平衡,濱海地區占97.70%,中部只占2.30%。這也間接反映出海南旅游產品相對較單一。
旅游市場淡旺季明顯,空間分布不均
淡旺季明顯是海南省旅游市場的基本特征。每年11月至翌年2月為旅游旺季,淡旺季特征極其明顯。其次,島內旅游市場分化嚴重,海口和三亞旅游過夜人數占環島九縣市的一半以上,其他縣市發展遲緩。
從旅游空間來看,東部沿海6個市縣占游客的80.56%,空間分布明顯不均。而從涉及旅游的海洋空間來看,當前區內旅游多集中在離岸線500米以內的濱海一帶,濱海以外的南海廣大海域涉足甚少。
二、海南省旅游發展邁入瓶頸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海南的旅游發展速度明顯偏慢,反映海南旅游發展進入了瓶頸期。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旅游差異化發展難度大
近年來,國際上高性價比的濱海旅游快速發展,特別是東南亞旅游業發展迅速,其低價、相似的旅游資源給海南旅游發展帶來多方競爭壓力,海南旅游的競爭力迅速下降。
旅游產品缺乏精品
海南區域旅游發展不均衡,國際精品產品較少,服務品質較低,旅游產業帶動不足。
建設成本較高,出游成本高
與大陸相比,海南旅游本地市場較小,缺乏市場腹地支撐,游客出游成本高,導致旅游價格競爭力相對較弱。以內陸地區的桂林市為例,桂林市因地處內陸,客源市場較近,出游成本較低,因此近年來游客量與旅游收入增加迅速,在2017、2018年,其游客總量與旅游總收入均超過海南全省。
地緣政治環境復雜
我國南海很多島礁被國外非法侵占,域外國家頻繁干涉南海事務,南海情勢的高度復雜性和長期不確定性,使海洋旅游開展面臨部分阻力。
三、海南省發展海洋旅游的幾點建議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作重要講話,為海南省今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其后,中共中央制定了《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同意(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港)建設方案,明確了海南“三區一中心”(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國際旅游消費中心)的戰略定位。習總書記的講話與中央12號文件明確要求海南必須優化海洋旅游空間布局,完善海洋旅游產業結構,豐富海洋旅游產品,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擴大海洋旅游開放合作,推動海南省從海洋旅游大省向海洋旅游強省轉變,著力提升海南省海洋旅游國際地位,把南海建設成為“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合作之海”。
由此可見,發展海洋旅游無疑是落實中共中央要求的重要舉措,也是提升海南省旅游國際地位的唯一途徑。我們建議,海南省發展海洋旅游,實現海洋旅游的轉型升級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大力提升濱海旅游品質
需根據世界知名濱海旅游帶發展特點,提升海南濱海旅游品質。建議以海南島環島旅游公路為通道,以濱海旅游景區、度假區、旅游驛站和特色城鎮為節點,統籌資源、交通、產品、服務,以三亞、海口為南北“兩極”,帶動發展環島北部歷史文化灣區、東部休閑運動灣區、南部休閑度假灣區和西部生態觀光灣區等“四灣區”建設,以此提升濱海旅游品質。在建設過程中,需差異化打造以下濱海旅游產品。
極美海岸觀光產品: 以“風光南海”為主題,打造海洋地文、海洋生物、海洋水文和海洋天象等四大海洋觀光產品。
陽光海島度假產品:主要以“康樂南海”為主題,開發避寒旅居度假、蜜月婚慶度假、頤養養老度假和企業商務度假等四大海洋康養度假產品。
動感海洋運動產品:以“動感南海”為主題,重點開發游艇、帆船、沖浪、潛水和低空運動等四類海洋運動產品。
悠閑習俗休閑產品:以“悠閑南海”為主題,結合游客餐飲、休閑保健、娛樂和購物等需求,重點打造海洋美食、商品購物、康養保健、文化娛樂等四大海洋休閑娛樂旅游產品。
海洋絲路科普產品:以“文化南海”為主題,重點打造海洋民俗體驗、宗教信仰朝拜、海洋產業體驗、海洋科普科教、海洋國防教育等五大海洋科普文化旅游產品。
努力拓展濱海旅游空間
目前,海南島濱海旅游空間分布嚴重不均,濱海旅游目的地主要集中在東部海岸帶。為此,必須以西部生態觀光灣區建設為契機,加強西部濱海基礎設施建設,突出中國西海岸旅游品牌,打造一批濱海觀光、休閑、度假旅游區;其次,要加強海南島周邊無人島開發,以一島一特色的理念打造周邊小島濱海度假區。據統計,海南島周圍的島嶼共107個。需指出的是,這些島嶼資源稟賦好,然而除三亞東島、西島、蜈支洲島、分界洲島得以開發外,其余島嶼一直待字閨中,未予以開發,濱海旅游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以一島一特色的理念加快周圍島嶼開發,拓展濱海旅游空間,也可使海南島濱海旅游品質得到快速提升。
豐富近海海洋旅游業態
目前海南濱海及近海旅游業態主要是依托濱海沙灘、海水等資源開展的海灘觀光、沖浪、潛水、帆船、滑翔、游艇、沙排等集體驗、休閑于一體的觀光、度假產品,這些產品大多集中在離岸線500米以內。
要豐富近海海洋旅游業態,必須大力發展海釣、海撈等離岸更遠的近海旅游業態。以海釣為例,它與高爾夫、馬術、網球一道在歐美發達國家被列入四大貴族運動,具有強大的消費吸引力。海釣旅游的產業鏈長,對服務業的帶動性極大。以休閑垂釣較發達的德國為例,該國與垂釣相關的產業每年利潤超30億歐元,提供了5.2萬個就業崗位。海南島氣候優越、周邊海水質量優良,可常年開展海釣活動,發展這類業態必然推動海南海洋旅游的快速發展。
大力發展走向深海的郵輪旅游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4.13”講話中要求海南“培育旅游消費新業態新熱點,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其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12號文件”也明確指出要“支持三亞等郵輪港口開展公海游航線試點”。可見,大力發展郵輪旅游也是中共中央、國務院賦予海南的重要使命。
郵輪旅游是一種最輕松、最自由、最休閑的度假旅游。近年來,中國大陸郵輪旅游發展迅速,已成為世界郵輪市場的重要力量。2016年,中國以210萬人次的郵輪游客規模超越德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郵輪游客客源國,占世界郵輪旅游市場的份額已達9.6%,成為全球郵輪市場中最具發展潛力的重要板塊。2017年中國大陸出入境郵輪游客達到495.4萬人次,同比增長18%,明顯快于入境游客、出境游客和國內游客的增長速度。
然而,海南省雖然擁有我國面積最大的海洋,且其郵輪旅游起步較早,但這些年來并沒有太大的發展。目前海南郵輪旅游已被上海、天津、廣東等省市區的郵輪旅游甩開很遠,無論是郵輪總航次、母港航次、郵輪游客總人次或母港游客總人次,都是如此。主要原因是海南省的郵輪航線單一,目前僅有海口-菲律賓、三亞-越南、三亞-西沙等3條固定郵輪航線,作為掛靠港的郵輪接待量也非常有限。3條郵輪航線中,只有三亞-西沙郵輪航線的游客接待量增長稍快,從2013年開始的2143人次逐年快速增加到2018年的33256人次,年均增速高達73.05%。需指出的是,三亞-西沙郵輪航線為近海郵輪航線,區內的遠海(如南沙一帶)及公海郵輪航線依然缺乏。
海南省具有發展郵輪旅游的天然優勢,但海南目前沒有充分利用其優勢。為此,建議海南盡快開通南沙郵輪旅游,同時加快開通無目的地公海郵輪旅游,只有這樣,海南省的海洋旅游才會迎來一個全新的發展。
(過建春為九三學社海南省委主委、海南師范大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