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
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
詩歌賞析
在舉國齊心抗擊新冠病毒期間,這首詩中的后兩句被印在了日本援華物資的包裝箱上,一下子廣為流傳。這句唐詩之所以“火”,大概是因為它用最典雅的方式表達了人類共通的情感:同在一片藍天下,人們休戚與共,禍福相接。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人都能找到共鳴,可見,美好的事物自有它的韌性與穿透力。
盛唐詩人王昌齡以七絕見長。大家對他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邊塞詩寫得極好,其實王昌齡的送別詩也意境極佳。在他現存的170多首詩歌里,送別詩大概占了50余首,《送柴侍御》便是其中之一。從這首詩的內容來看,大約是詩人被貶龍標尉時的作品。這位柴侍御可能是從龍標前往武岡,詩是王昌齡為他送行而寫的。它簡潔明了,通俗易懂,明明是送別,卻寫得很輕快,絲毫沒有初唐時期王勃“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的清冷、孤寂。
“離愁漸遠漸無窮”,因為“遠”,就意味著空間距離之大,相見之難。所以不少送別一類的詩詞都會突出友人要去的地方有多遠,別后之思便盡在不言之中。然而,王昌齡的這首《送柴侍御》卻別開蹊徑,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岡”點出友人要去的地方,語調流暢而輕快,“流水”與“通波”蟬聯而下,顯得江河相連,道無艱阻,再加上一個“接”字,更有一種兩地比鄰相近之感。它是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去創造各種形象,化“遠”為“近”,使“兩鄉”變為“一鄉”,用樂觀開朗又深情婉轉的語言化解了離愁,告訴友人,即使分隔兩地,我們還是在同一座青山的四周,遭遇相似,享有同樣的流水、明月與天空。
詩人故事
王昌齡出身貧苦,以農耕維生,直到三十歲時才有了步入仕途的機會,進而來到了他文學創作的靈感來源——西北邊塞。在大唐的繁華喧囂中,他有著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投筆從戎后,他是戰場上血雨腥風的親歷者,一首首的邊塞詩讓他擁有了高光時刻,名滿天下。
縱觀王昌齡的一生,屢經挫折,從邊塞歸來后又取進士及第,卻也僅得一個不足掛齒的小官,之后又多次被貶。雖命運坎坷,他的詩作卻如同猛士一樣,開門見山,豪邁曠達,常常用一個小場景,就書寫了一幅大畫卷。比如“秦時明月漢時關”,秦月、漢關,中天明月下的邊關之景,蒼涼而壯闊;當詩人在寫秦月、漢關時,將眼前景物與心中無限感慨融為一體,把讀者帶到一個更為深沉廣遠的境界。這樣的風格,讓王昌齡偏愛七言絕句,被譽為“七絕圣手”。
再看他《長歌行》里的一句:“人生須達命,有酒且長歌”,正是他面對挫折時的慣用姿勢,他的詩和人,已經融為一體了。
孩子的詩
驚喜
◎浙江省溫州樂清市育英小學 ?魯詩語
外公出去扔垃圾時
一定到小區河邊去玩了
過了一個多小時才回來
我沖到廚房大叫
爹爹
快用肥皂洗手
他說
樓下有很多小朋友
他們都沒戴口罩
我嚴肅地反駁他
你不要老和別人比
別人吃蝙蝠
難道你也要吃嗎
外公沒有說話
他洗了手
就從口袋里掏出一團紅色的東西
天哪
那是一朵山茶花的花苞
快給我
快給我
我迫不及待地跑到鏡子前
把它戴在了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