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
摘? 要:文化空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形態,具有時間性和空間性。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空間是一個完整而包容的整體, 是民族精神與其核心價值觀的象征。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變遷是一個隨社會變化而不斷演化的過程, 文化在這個空間中的生產與再生產有效地保持了文化的活態性。運用文化空間這一概念來思考少數民族體育, 對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關鍵作用。
關鍵詞:少數民族體育? 民族傳統體育? 文化空間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4(a)-0247-02
Abstract: Cultural space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is temporal and spatial. The sports cultural space of ethnic minorities is a complete and inclusive whole, which is the symbol of national spirit and its core values. The change of sports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is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evolution with the change of society. The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culture in this space effectively maintain the vitality of culture. Using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space to think about minority sports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sports culture.
Key Words: Minority sport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al space
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我國文化主權的基本構件。目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流失嚴重,部分地區出現斷層的現象。受經濟全球化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生態空間正在發生改變,運用文化空間概念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體育文化進行相應的研究,對喚醒民眾的體育文化自覺、文化自信都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傳承和保護的作用。
1? 文化空間
文化空間是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兼具時間性和空間性。文化空間也稱文化場所,主要指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的樣式。2005年,我國國務院辦公廳把“文化空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類別,并把“文化空間”定義為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示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例如龍王廟就是一個典型的文化空間,有關求雨祭祀的一系列文化活動都在廟里舉行,因此,文化空間的釋義要以一定的空間地域為基礎,它是文化生存的場所。
2? 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空間類型
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空間是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活動賴以生存的空間,具有時間性和空間性2個維度,根據二者的相關特殊性,可進一步將文化空間劃分為時間主導型的體育文化空間和地點主導型的體育文化空間。
2.1 地點主導型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空間
按照地點主導型的體育文化空間劃分,可將體育文化空間劃分為固定型的體育文化空間和無固定型的體育文空間兩類。例如少數民族地區的村落、社區、學校、寺廟等無法進行相應的遷移,屬于固定型的體育文化空間,與之相應的體育活動只能在這里進行;像戲劇、舞臺劇、影視等可以隨便更換地點進行演出和播放的則屬于無固定型的體育文化空間,它可以根據人們的實際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不受時間和空間地域的限制。
2.1.1 固定型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空間
固定型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空間是指在固定的場所舉行相應的體育文化活動。在少數民族地區最常見的固定型的體育文化空間有村落、學校跟寺廟等。村落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活動是村民自發進行的一種自我休閑娛樂和鍛煉身體的體育文化形態,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云南可邑彝族村寨每年的宗教祭祀活動都選擇在密枝林、山神廟、教堂舉行,每當有祭祀活動舉行,村里都會組織相應的體育文化活動來娛樂,常見的體育活動項目有阿細跳月、阿細摔跤等,每年都會吸引眾多的游客前來觀賞。學校作為固定的文化空間而存在,每年與學生相關的一些文體比賽活動都在學校舉行。
2.1.2 無固定型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空間
無固定型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空間指體育文化展示的空間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發源地或舉辦地短暫的遷移至某地舉行的一種文化空間形態,主要以表演類、戲劇類、舞蹈類的形式出現。如位于我國云南大理的南澗的彝族跳菜,2008年被列入我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南澗跳菜進入英國皇宮進行表演,2016年又驚艷亮相央視春晚,把本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帶到了國外,讓世界更加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春晚上的再度亮相也讓全國各地的人們對南澗彝族跳菜有了更加全新的認識,成為了南澗人民的驕傲,南澗跳菜從此在全國各地樹立了起屬于自己的文化品牌,增強了南澗人民對本土文化的自信。
2.2 時間主導型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空間
根據時間主導型的少數民族文化空間來劃分可將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空間劃分為固定時間類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空間和無固定時間類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空間2類。
2.2.1 固定時間類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空間
固定時間類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空間指體育文化活動的開展在特定的時間內舉行,主要以特定的民族節慶日、宗教祭祀、民風民俗的形式出現,具有嚴格的時間限定。如云南可邑彝族村寨的火把節在每年的農歷六月廿十四日舉行、密枝節在每年的農歷十一月的頭一個屬鼠日或屬馬日舉行,歷時7d;期間是當地體育文化的高潮期,各種民族體育文化活動在此得到了集中的展示,比較有代表性的民族體育活動有阿細摔跤、阿細斗牛、阿細跳月等民族體育比賽活動。又如白族的三月街,在每年的3月14~16日舉行,期間舉辦的民族體育文化活動主要有賽馬、賽龍舟、歌舞活動等;苗族的花山節在每年的1月3日舉行,主要的民族體育活動習俗有對歌、跳蘆笙舞、爬花桿等。可見少數民族地區固定時間類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空間較多,值得相關學者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2.2.2 無固定時間類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空間
無固定時間類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空間是指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活動的舉辦沒有受到特定時間的束縛,人們可以根據自身和外界的需要,隨時調整相應的體育文化活動舉辦時間。主要以舞臺劇、影視、戲劇、網絡等為媒介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根據人們的需要不定期的舉行。我國家喻戶曉的電影《五朵金花》于2010年在“北京民族電影節”期間隆重播出,讓眾人了解到云南大理山歌的魅力及地道的白族傳統歌舞;網絡媒體的搭建及舞臺劇的出臺讓眾多民族體育文化獲得了展示的舞臺。不定期舉行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不斷賦予文化空間以新的生命力,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3? 結語
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空間作為少數民族體育文化賴以生存的空間,具有時間性和空間性,兩者相互共生,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是構成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空間缺一不可的要素。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空間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用體育文化空間的視覺來審視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的發展,具有統領全局的時代意義。
參考文獻
[1] 吳強.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融合共生的文化空間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9,31(1):56-60.
[2] 張世威.基于文化空間理論的民族傳統體育保護研究——來自土家擺手舞的田野釋義與演證[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8):20-28.
[3] 于志華.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空間”探析[J].青少年體育,2014(9):5-7.
[4] 王鈞,韋曉康.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空間及其演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8,52(2):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