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東



摘要:藜麥是一種具有較高營養價值的農作物,備受民眾青睞。近年來,海西州規模種植藜麥取得了較好效果,但藜麥產業發展中還存在發展基礎差、產業鏈條短等一系列問題。因此,要創新發展理念、合理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健全和完善藜麥產業發展體系,加固發展基礎,加快柴達木藜麥產業高質量發展,使藜麥產業成為推動海西州經濟增長的又一特色產業。
關鍵詞:特色經濟;藜麥產業;高質量
藜麥,因具有較高營養價值,適應高原干旱、鹽堿環境,受到民眾的青睞。近年來,海西州規模種植藜麥,取得了較好效果。這對有效發揮資源稟賦,推動海西州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增加農牧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藜麥產業發展中存在種植規模不大、產品融合發展不足、產業發展基礎差、產業鏈條短、產品市場知名度不高等一系列問題。因此,要創新發展理念,合理制定柴達木藜麥產業發展規劃,加固發展基礎,健全和完善藜麥產業發展體系,加快制定藜麥生產地方標準,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加快柴達木藜麥產業高質量發展,使藜麥產業成為海西州推動經濟增長的又一特色產業。
一、柴達木藜麥產業發展狀況
藜麥富含維生素、多酚、類黃酮類、皂苷和植物甾醇類物質等多種成分,營養價值較高。目前,海西州藜麥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加工能力逐步增強,產業鏈條得到延伸,與省內外的大學、科學院、研究所進行技術合作,研發了藜麥片、藜麥酒、藜麥米、藜麥茶等一系列新產品并投放市場,藜麥產業經濟效益逐步凸顯,2019年,藜麥產量約8000噸,產值約4億元,藜麥產品已在國內部分城市銷售,進入了國家體育總局、中糧集團、北京華聯集團、北京王府井百貨集團等產品銷售平臺。同時,通過網絡平臺直接銷售,規模不斷擴大,產品的出口增加了創匯能力,柴達木藜麥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有所提高。
二、柴達木藜麥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柴達木藜麥產業得到了較快發展,但也存在著藜麥種植規模不大,技術人才匱乏,藜麥產業鏈接技術不高,產品融合發展不足,投融資渠道狹窄,缺少藜麥產業發展資金和地方標準,產業體系不完善,產業發展基礎設施薄弱,思想觀念滯后,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缺少較全面的藜麥產業發展規劃等一系列問題。因此,要認真查找阻礙柴達木藜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原因。
(一)創新理念滯后,導致藜麥產業發展缺少完整規劃
產業發展規劃是對產業發展、空間布局、招商引資、運營管理等全局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的研究分析,是未來一個時期指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行動綱領,是產業發展的重要藍圖,決定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對短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意義重大,它是推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對優化生產力布局,構建現代產業布局體系,提升經濟綜合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而目前海西州缺少引領藜麥產業發展的科學、全面規劃,嚴重制約藜麥產業的后續發展。同時,海西州部分藜麥種植戶、加工企業家的發展理念與東部沿海地區種植戶、加工企業家的發展理念相比,差距甚大,發展理念不先進致使產業發展短期行為十分嚴重,對藜麥產品生產設備改造與創新不夠重視,發展后勁不足。部分鄉村干部對藜麥產業發展認識不足,沒有對藜麥種植戶及加工企業進行有力扶持,在政策、資金、人才等諸多方面尚未給予優惠,對藜麥產品宣傳推銷力度不大。
(二)生產一線技術人才匱乏,導致藜麥產業鏈延伸難度大
隨著藜麥產業在海西州的發展,凸顯出生產一線技術人才匱乏,產業發展技術不高,產業延伸難度大,多數企業技術裝備不夠先進、生產工藝落后,研發新產品能力弱,藜麥產品主要以初級加工產品為主,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產品附加值低,產品融合發展技術缺乏等一系列問題。從青海省人才隊伍現狀來看,一部分事業單位及大型國有企業層面有些專業領域已具備高層次人才,而基層農牧業及非公有制經濟領域缺少產業發展規劃人才、產業發展技術人才、組織管理人才等“鄉土人才”,甚至有的地區嚴重缺少有文化、有技能、有一技之長的勞動力資源。原因在于近年來農牧區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畢業后,受氣候高寒缺氧和工作生活條件差等因素影響,不愿意返回鄉村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導致鄉村中青年從業人數比例不斷下降。鄉村人才引進、優惠政策和獎勵措施不多,技術人才進不來、留不住。
(三)投融資渠道狹窄,導致藜麥產業缺少發展資金
由于種植和加工藜麥的農戶以及企業大部分處于發展初期,規模小,效益不高,管理水平大多不高,自我積累不足,企業和農戶缺乏貸款所需的抵押擔保品,使銀行對企業、農戶的預期不明、評價不高、信用評級普遍偏低,很難得到銀行貸款資金的支持,由此企業、農戶缺少生產資金。同時,受社會融資環境的影響以及藜麥種植和加工的農戶、企業很難得到政策性金融支持,使農戶、企業發展資金嚴重缺乏。許多社會資金熱衷投向特殊產業和國有企業,農牧業很難得到社會資金投入,致使藜麥產業發展后續能力不足,產業規模發展較為緩慢。
(四)尚未建立藜麥發展的地方標準,導致產品知名度不高
藜麥在海西州的種植都為散戶,種植不穩定,面積極小,尚未連片規模種植。同時,抗病蟲害能力較弱,產量較低,生產加工的藜麥產品總量較小。此外,藜麥產品市場發育不成熟,藜麥僅以藜麥米開拓市場,藜麥產品接受程度低,產品單一,民眾對藜麥的營養價值以及經濟價值了解不夠,不能引起廣大消費者的普遍購買和消費,難以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也難以形成產業規模優勢。隨著藜麥產業廣泛發展,產業鏈的延伸凸顯出藜麥與其他產品耦合發展不足等問題,研發出以藜麥為主料或輔料的速食食品、功能食品及保健食品的科研成果不多,使藜麥產業高端產品少,經濟效益不高,附加值低。特別是尚未建立柴達木藜麥發展的地方標準,導致藜麥產品價格混亂,產品價格差異過大,消費者不清楚質量好壞,尚未有具體標準,市場無法對產品進行質量及標準鑒定,導致市場上的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影響藜麥產業健康發展。
(五)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導致藜麥產業發展后勁不足
從藜麥栽培育種方面看,實驗室和試驗基地對栽培育種很重要。海西州缺乏藜麥栽培育種的實驗室和試驗基地,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在藜麥產業發展方面,產業基地建設不規范,產業發展所需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全面,對藜麥企業發展支持力度不高等。同時,藜麥生產種植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不完善,使生產所需的各種農業資料采購、生產技術和生產方法掌握等方面支持、引導力度不大。市場動向了解、產品開發和加工、市場銷售存在盲目性,農牧民無法及時了解市場需求走勢,難以有效生產適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增加了藜麥產業的不穩定性。
三、加快柴達木藜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藜麥產品越來越被人們看好,市場需求量逐漸擴大,推動了柴達木藜麥產業發展,取得了較好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因此,要進一步創新發展理念,合理制定柴達木藜麥產業發展規劃,健全和完善產業發展體系,加快制定生產地方標準,實施品牌發展戰略。要在青海省“一優兩高”戰略指導下,加快推進藜麥產業發展,使藜麥產業成為柴達木推動經濟增長的又一個特色產業,助推區域經濟發展。
(一)創新發展理念,科學制定藜麥產業發展規劃
有一個較為合理全面的產業發展規劃尤為重要。科學的產業發展規劃,必然會全力推進產業合理發展。若規劃不合理不科學會嚴重影響產業規模發展。柴達木藜麥產業規模不大,發展基礎不強,產品市場競爭能力弱。因此,要創新發展理念,對藜麥的作用進行廣泛宣傳,讓民眾對藜麥的營養、經濟價值有全面了解,增加市場對藜麥產品的需求。引導鄉村組織、農民轉變生產、經營、產業發展思路,科學制定藜麥產業發展規劃。加強與省級相關部門對接,編制完成符合海西州的實際具有指導性及科學性、規范性的藜麥產業發展規劃,并把推進發展藜麥產業列入本地區“十四五”特色產業發展規劃中,依托國家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一帶一路”倡議,轉變發展方式,不斷延伸產業鏈,拓展藜麥產品市場,推動藜麥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加快藜麥產業園區建設,增強規模發展能力
立足海西州藜麥產業發展實際,采取鼓勵性政策,加大藜麥種植補貼力度,擴大種植面積,推行藜麥連片規模種植,形成藜麥種植規模效應。以柴達木盆地為中心向其他區域輻射,力爭在柴達木核心區格爾木市、都蘭縣、烏蘭縣等地區連片種植藜麥,擴大種植面積,將海西州格爾木市和都蘭縣、烏蘭縣建成中國連片種植的藜麥產業園區,并逐漸推進到海南、海東等地區。在海西州、西寧市等地建設功能齊全的藜麥營銷市場,形成重要的藜麥集散中心。積極探索和完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與產業鏈上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進行結盟,形成利益聯盟。以藜麥種植與精深加工為重點,統一規劃,著力建設藜麥產業園區和綠色產品生產基地,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增強產業關聯度,逐步形成海西州藜麥產業群,促成藜麥產業鏈專業化分工。對發展潛力較大、掌握高新技術、產業帶動能力強的企業進行重點扶持,發揮其在資金、技術、產品研發、市場開拓、品牌營造和產業管理等方面的優勢,積極研發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增值空間大的藜麥高端產品,帶動農戶、農民合作社和鄉村發展適度規模生產經營,逐漸擴大產業發展規模。多渠道提高柴達木藜麥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的知名度,打造柴達木藜麥品牌,不斷開拓歐洲、美洲等發達國家市場。
(三)加強科研力量,延伸產業鏈
進一步轉變發展理念,切實解決藜麥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的關鍵問題,解決產業發展人才不足的問題。重點完善高層次人才、企業專業人才、鄉村實用人才的使用引進培養方案,全力制定高層次人才發展的特殊政策,優化專業人才在艱苦環境發展、成果轉化的制度機制,吸引更多創新創業的領軍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進入藜麥產業。培訓農民掌握種植生產藜麥的相關專業知識,主動推進藜麥標準化生產、無公害生產。著力解決好農牧業、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技術人員老齡化問題,解決好住房、工資待遇等問題,充分發揮并調動基層農牧業及非公有制經濟領域高層次人才的作用,滿足藜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需要。制定較為完善的藜麥科技開發制度,建立起與藜麥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技術支撐體系,加快柴達木藜麥產業發展的科技攻關進程。在藜麥種植上,積極開展高原綠色藜麥豐產栽培技術攻關,深入研究優良品種繁育技術、有機藜麥種植、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提高藜麥產量和抗病害能力。在藜麥精深加工上,廣泛吸收國內先進的藜麥加工技術工藝,不斷推陳出新,研發與生產以藜麥為主料或輔料的速食食品、功能食品及保健食品,開發生產藜麥餅干、藜麥掛面、藜麥酒、藜麥奶昔、藜麥營養粥、藜麥罐頭等系列產品,創造出品質優良的藜麥產品,盡量做到初級產品精深加工,積極鏈接綠色產品,延伸產業鏈,保證藜麥產品經濟效益。
(四)加快制定藜麥地方標準,確保藜麥產業健康發展
目前,國家糧食局已發布藜麥米質量標準,這有助于推動藜麥加工食材的有序發展。但海西州尚未制定藜麥生產地方標準,致使柴達木藜麥進入市場受到影響。因此,要盡快制定出臺柴達木藜麥產業發展行業規范與產品質量標準,強化藜麥生產、加工、貯藏、保鮮、包裝等質量標準,建立并完善藜麥產品質檢制度。加強對藜麥生產技術流程和質量的檢測,系統開展藜麥中的微量元素、重金屬、農殘等物質檢測。對生產資料采購使用、田間農事操作、產品采收銷售去向等進行詳細記錄,全程、完整、可追溯監控。組建由科研、種植、生產加工和商業貿易企業單位、相關機構及知名人士自愿組成的藜麥行業協會,支持行業協會開展行業調查、信息收集發布、人才培訓及行規行約制定、品牌保護、議產議價、產業咨詢、招商、開拓市場等具體業務活動,提供藜麥市場行情,減少盲目性,增強預見性,實現產業發展、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加強藜麥品種優育選配,培育適合柴達木大面積推廣的優勢品種,深度開發藜麥產品,延伸藜麥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藜麥產量和質量。
(五)拓展投融資渠道,增強藜麥產業發展的資金支撐能力
加大政府對藜麥產業發展的資金扶持力度,完善投融資機制和金融服務體系,拓展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引導金融機構與開發企業對接,解決藜麥企業貸款問題,增加資金鏈,確保發展資金。制定政策,引導擔保機構、各類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藜麥產業發展。依托項目積極引進國內外資金,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格局。政府通過投入一定的資金,建立發展基金,并吸收整合地區扶貧發展資金,鼓勵地區大企業、金融機構入股,調動市場資本、社會資本,整合形成一定規模的發展資金,滿足藜麥企業發展投融資需求,實現資金資源合理優化配置。
(六)推進支撐藜麥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
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產業發展后勁。在藜麥產業發展方面,積極推進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實施農田水利、道路、供電、交易市場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全面增強藜麥產品生產能力、防災減災的綜合能力。完善信息服務體系,加大先進適用農機化技術和機具推廣應用,提高藜麥全程機械化生產水平,及時掌握產業發展、市場價格、庫存及產能等信息,按照市場動態及需求,生產適合市場需求的藜麥產品,完善適合市場需求產業鏈。建立藜麥自主品種試驗基地,加強優勢品種培育,推進藜麥產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中共青海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