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中國人工智能學會(CAAI)作為全國一級學會,積極落實黨中央的精神,按照中科協和民政部的部署,認真履行社會責任,團結廣大會員,以實際行動支持抗擊疫情,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為做好疫情防控、應急科普的各項工作貢獻智慧。
面對疫情,學會單位會員積極發揮帶頭作用,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第一時間馳援戰疫一線,保障武漢醫療物流 京東物流正常運轉,滴滴建“醫護保障車隊”免費服務醫務工作者,阿里巴巴設立10 億元專項基金,以捐物、捐款、成立專項基金、免費開放技術和數據等舉措,為武漢帶來了最具科技感的援助。
2 月4 日是世界癌癥日,2020 年“世界癌癥日”的主題為“關愛患者,共同抗癌(I am and I will)”。中國抗癌協會在全國范圍邀請知名院士、專家學者、抗癌明星、媒體代表,組織開展對話、贈書、訪談、講座、新聞發布等一系列主題活動,為公眾解惑、為患者賦能,共譜抗癌新篇章。
中國抗癌協會根據每年世界癌癥日的主題,邀請國際組織、政府部門、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康復組織、媒體機構等參與活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表示,中國抗癌協會通過不斷整合社會資源,把癌癥關口前移,傳播以預防為主的癌癥防治理念,推廣先進技術,轉化研究成果、普及科學知識,鼓勵廣大民眾建立正確的癌癥認知觀念,努力戰勝癌癥。
2 月2 日,中國康復醫學會黨委書記、常務副會長牛恩喜主持召開駐會機構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專題視頻會議。副秘書長鐘鐵軍和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會議。
會議聽取各部門落實學會部署要求、推進疫情防控工作進展情況匯報,對近期重點任務進行了部署:一是組織好愛心捐贈活動。二是大力加強防控科普工作。三是積極推進康復治療指導性意見研究擬制工作。四是跟進做好先進典型宣傳工作。及時收集整理在疫情防控斗爭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積極向中國科協推薦,并利用學會簡報、官網和微信公眾號進行廣泛宣傳。五是嚴格抓好駐會機構疫情防控工作。
1 月26 日,中國病理生理學會重癥醫學專委會秘書長、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姜利奉命馳援武漢。2 月3 日,姜利坐訪中央電視臺CCTV-13 新聞頻道《戰疫情.特別報道》直播間,從自身救援經歷出發,針對此次疫情從三個方面對人民群眾所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解答。
首先,針對各地支援武漢醫療團隊,如何更好的磨合,以快速適應救援工作。姜利說:“組建臨時醫療團隊,多措施理順流程”是首要任務,時間就是生命,只有醫生、護士、病人三者之間的相互配合,才能盡早盡快的完成救治工作,使重癥患者早日出院。針對目前重癥患者的臨床救治情況,姜利通過“加固一個房子抵擋暴風雨”的形象比喻,解答了針對重癥患者目前所采取的治療方式是支持治療,幫助患者渡過危機生命的難關,盡早戰勝病毒。最后,姜利就老百姓所關注的問題“什么情況下可判斷病情加重?”“隔離14 天是否真的安全?”等進行了解答。姜利主任表示:出現呼吸費力,特別是活動后的呼吸費力,提示病情加重。潛伏期是一個時間范圍,發病多在3-7 天,如果14 天內不發病,那患病的概率就非常低了。作為廣大群眾,目前最重要的是“自我防護,科學防控”。減少病毒傳播途徑,保護自身安全。

1 月31 日,由中國心理學會、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與支付寶公益基金會、阿里健康等聯合發起的新冠肺炎“抗擊疫情·心理援助行動”互聯網公益平臺上線試運行。
該平臺是抗擊疫情“安心”計劃“培訓-熱線-督導”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依托該平臺,首先力求滿足湖北地區受疫情影響的人群的心理援助,其次面向全國滿足所有受疫情困擾的求助者,向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援助。
網絡心理援助平臺目前已面向全國心理援助聯盟招募心理援助工作者72 人、心理教練熱線咨詢師志愿者89 人、PM+熱線咨詢師志愿者31 人。
除發起單位外,得到App 和上海宋慶齡基金會也參與到平臺的建設中。
繼2003 年的“非典”侵襲之后,一場由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所引發的肺炎又一次在春節前后爆發和蔓延。
從學理上說,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是導致傳染病疫情的三大環節,而化解公共衛生危機的基本路徑就是從這三個環節入手:隔離傳染源(如患者及動物)、切斷傳染途徑(如空氣、飛沫、蚊蟲等)和保護易感人群。相對而言,我們規劃工作者們或許可以賦予環節三(保護易感人群)更多的人文關懷和專業思考。
在各類易感人群中,除了要對醫學意義上缺乏特異性免疫力和抵抗力較弱的個體進行保護外,還特別需要關注社會學意義上的一大類易感人群——流動人口。該人群因為規模龐大、頻繁流動而面臨著接觸傳染源的高風險,極易在不知情的狀態下感染和攜帶病毒,即使患病往往也無法及時就診和隔離,從而由易感者轉化為新的“受害者+傳染源”,并在客觀上導致疫情的進一步擴散。因此,我們呼吁:要充分關注和保護當前數以億計的流動人口,讓這一易感人群遠離成為“受害者+傳染源”的雙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