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撰_莊雯莎
活躍在時代的主舞臺上的,是年輕人。也是年輕人,正在改變這個世界。
曾經,“70 后”覺得“80 后”“不靠譜”;“80 后”認為“90后”“非主流”,每個新生時代,都會存在不被接受或是遭遇誤解的情況。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時常聽到老一輩人對年輕人有著種種看不慣,批評指責多于肯定,總是愛以過來人的經驗去教誨年輕人。如同魯迅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風波》中批評的“九斤老太”——無論年輕人怎樣做,都是不順眼的……
不可否認的是,在一個固定的時間點上,多數老一輩的人當然也必然比多數年輕一輩的人更成熟,時間累積出來的人生閱歷是很難跨越的。但,活躍在時代的主舞臺上的,還是年輕人。也是年輕人,正在試圖改變這個世界。
縱觀全球,你會發現年輕人正以顛覆我們想象的方式,成就自我的人生。功成名就早已不再是中年人的專屬。
如果你說,個人財富排名全球第五的臉書CEO,或是新晉百度副總裁1991年出生的李叫獸,抑或是1995年的乾坤集團(上海)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姚尚坤,只是極其少數的個案而已。
那么我告訴你,你不會知道鄰居家剛剛上大二喜歡玩cosplay的小姑娘是B 站上的小網紅;你也不會知道表姐家成天熱衷打游戲的兒子是游戲主播,一個月打打游戲賺的比你還多;你更想不到當年同村流著鼻涕跟你瘋跑的小堂弟,現在背著相機云游各地,靠著自媒體賬號把生活過得無比精彩。
大家應該也發現,近年出現了一個熱詞“后喻時代”。美國社會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寫過一本叫《文化與承諾》的書,她把人類社會劃分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個時代。在“前喻文化”中,晚輩主要向長輩學習;“并喻文化”中晚輩和長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之間。
但在二戰之后,科技革命引發了整個社會的巨大變革,社會出現了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的現象,這種現象就叫“后喻文化”。不得不承認,年輕一代顛覆了傳統的思維理念和價值觀,令所有人敬畏,值得我們學習。
互聯網的PC 端興起于2000 左右,而移動互聯網是在2012年左右開始普及。對于9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輕人,由于幾乎是跟互聯網同步成長的一代,90 后的生活從來都是不斷被數據科技迅速刷新,造就了這代人從小就開始學習用互聯網獲取大量的信息,90 后的敏銳程度和學習新事物的能力要遠遠強于老一輩。
年輕人更善于利用搜索比對處理海量信息,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構建知識的體系。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學習的門檻大幅降低,各種網課,各種書籍滿網飛。
可以說,這些超前的學習模式,相比傳統的學習模式,顯然是高效的。
互聯網的核心理念,體現就是開放、民主和個性化。新一代的年輕人,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有著空前的表達自由,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年輕一代更尊重自己的感受和追求,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他們通常不會太在意別人的評論,喜歡做真實的自己,不喜歡過于安逸穩定的工作,而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折騰,就是我們這代人眼中所謂的“作妖兒”。
QQ 最新的廣告語:“我想要的,現在就要,因為,我,不耐煩?!庇腥苏f,騰訊公司是最了解年輕一代的公司,果不其然。年輕一代一旦有了想法,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就開始實踐,并在執行過程中再修改再實踐。在實踐中修改計劃,而不是等計劃修改好了再實踐。這是年輕人跟老一輩的分歧所在。同樣的想法,老一輩可能還停留在空想階段,年輕一代就已經付諸實踐并取得成果。
而在這個時代,誰能快一步,誰就可以搶占先機。
大不同
我們不一樣?
我們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