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良凱 李海燕 楊永純(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三采油廠)
工作安全分析(Job Safety Analysis,簡稱JSA)是事先對某項工作任務進行風險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控制措施,達到最大限度消除或控制風險的方法。該方法簡單易行,利用關鍵人員組成的分析小組,使預先分析出的信息接近實際。在操作前分析識別作業中的危害并評價風險,對保障人員和設備的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
中國石油2009 年7 月發布了Q/SY 1238—2009《工作前安全分析管理規范》,該規范經過近10 年的實踐,促進了檢維修過程中安全措施制定工作的科學發展,也極大增強了作業人員危害辨識與風險評估能力。然而,從不時發生的各種工業事故事件來看,這些安全方法和措施在某些單位仍然不同程度地停留在紙面上,在一線作業現場落實和應用的過程并不理想。現場人員對檢維修作業條件和相關措施不進行確認或不能有效確認,由于風險識別不足、交接不清、措施不落實,導致工業事故和人身傷害時有發生。
2016年1月14日,某油田工程建設單位項目經理王某,指調派1 臺25 t 吊車對一聯合站鍋爐房新建加熱爐進行吊裝作業。上午9時左右,作業車輛拆開聯合站現場兩片圍欄進入施工現場,并開始做吊裝前的準備工作。在拆鍋爐繃繩時,繃繩彈起將2#爐溫度變送器砸彎。該聯合站副隊長李某察看現場情況,并要求施工單位出具此次吊裝作業的作業許可、施工方案和相關操作人員的有效證件,施工方只出具了吊車司機的操作證,未提供作業許可相關文件。李某告知王某,在吊裝作業許可未拿到現場前,不能進行施工作業。11時左右,施工單位不聽勸阻,在沒有采取任何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強行吊裝,起吊時因吊車支腿未墊枕木,吊車右前輪向場地內部塌陷,致使吊車側傾,使正在吊裝中的加熱爐滑脫,撞到該站正在運行的1#加熱爐進液管線,造成進口壓力表閥門損壞刺水,進出口壓力表損壞,對全站運行造成很大影響。隨后,施工單位緊急聯系50 t 吊車進行救援,至下午4 時生產方恢復正常運行。
1.2.1 直接原因
1.2.2 間接原因
1)現場風險識別不到位。施工單位在吊裝作業前,未正確評估施工現場存在的風險,誤以為冬季地面較為堅硬,忽略了地下埋藏管線,管線上方泥土因受熱而較為疏松這一風險。并且無視屬地單位告知,未在支腿處設置枕木,導致了事件發生。
2)施工單位違章作業。施工單位在作業前,沒有針對現場風險制定吊裝方案;未按吊裝作業相關操作規程仔細查看吊裝物體質量,致使吊車噸位選擇不當;沒有向作業人員進行安全技術交底,從而導致事件發生。
從事故分析可以看出,沒有進行工作前安全分析是導致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現場人員無人對維修作業中各步操作發表其經驗的任意表達。在安全管理科學中,常用的事故原因都指向不安全行為和不安全狀態[2]。能量觀點的事故因果連鎖模型見圖1。在本案例中吊裝中的加熱爐滑脫是擊破運行中工藝管線的直接原因,而人員的不安全行為(未對作業環境進行風險識別,未對吊車支腿墊枕木或鋼板)和物的不安全狀態(吊車支腿下方泥土松軟是導致吊車側偏)又是導致事故的直接原因。

圖1 能量觀點的事故因果連鎖模型
1.2.3 管理原因
1)施工單位作業許可管理不到位。施工單位未嚴格執行移動吊裝作業許可管理規定。按照該廠《移動式吊裝作業許可管理規定》中的要求,該吊裝作業應辦理一級吊裝作業許可,但施工單位僅開具三級吊裝作業許可,且作業許可只有施工單位項目經理王某一人審批簽字,也未進行現場安全措施確認;并未經廠施工組織部門、生產主管部門、HSE監督部門進行方案審查,也未經礦主管業務領導審批。同時吊車司機不聽屬地單位勸阻,在沒有采取任何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強行吊裝作業,導致事件發生。
2)總承包單位與分包單位安全管理不到位。按照中石油相關規定,施工現場的安全由施工單位負責,實行施工總承包的由總承包單位負責;分包單位向總承包單位負責,并服從總承包管理,而總承包單位和分包單位對分包工程的安全生產承擔連帶責任。該起事故中分包單位吊裝作業時,未制定吊裝施工方案,也未確認現場安全措施,現場負責人未及時制止吊車司機的違章操作行為;總承包單位對分包單位現場施工作業缺乏必要的監管。
通過對成本作業法的分析可知,在應用的過程中需要分多個階段和多種因素,所以在應用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對信息資源的收集和分析,包括作業動因、資源動因等,而且作業成本法在應用的過程中需要的核算量比較大,因此企業借助先進的會計核算系統才能實現復雜而準確的核算。目前多數機場在管理信息系統中設置了責任中心,對各責任中心的成本費用信息進行歸集。從作業成本的核算需要出發,還需作業中心對各項作業的成本費用進行歸集。這就要建立以明細會計科目為主,以責任中心、作業中心為輔的多維會計核算系統。
3)施工單位現場安全監管不到位,施工單位現場負責人未及時制止吊車司機的違章操作行為。
1)吊裝作業必須嚴格執行移動吊裝作業許可管理制度要求,按照吊裝作業流程進行方案審核。吊運大型結構件必須組織現場人員進行安全分析,有效識別作業活動中存在的各種風險后,進行安全告知和提示,制定預防控制措施,確保安全前提下才能實施作業。
2)加強屬地現場監管。對于承包商作業,屬地單位應加強現場監管,在作業前必須落實專人進行現場安全措施確認,做好入場安全教育,杜絕形式主義,做好安全教育記錄,讓施工人員清楚各種施工條件下存在的安全隱患和風險[3]。
油田施工工藝復雜、危險因素多、施工跨度大,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安全監管全覆蓋難以實現[4];所以,需要用科學的方法來分解作業步驟,提前識別預判作業風險。JSA 關注作業實際,由參與作業人員把風險管理細化到其每一步具體作業當中。員工通過JSA活動可以提高其對作業中危害的辨識能力并制定合理的應對措施,確保這些控制措施能夠有效落實,進而達到完善安全標準和工作條件的目的。JSA運作分五步:
第一步,選擇要進行分析的工作,選擇的依據為風險、暴露程度、嚴重性、可能性。
第二步,把工作分解成具體工作任務或步驟,針對主要步驟。
第三步,觀察工作流程,識別每一步驟相關的危害;危害=暴露程度×嚴重性。
第四步,認識可能的風險;風險=暴露程度×嚴重性×可能性。
第五步,確定預防風險的控制措施,包括消除、減少/代替、工程控制、管理控制、個人防護設備。工作前安全分析的基本步驟如圖2所示。

圖2 工作前安全分析的基本步驟
由管理人員與一線員工組成JSA小組,利用頭腦風暴法分析識別作業過程中的危害因素,在實施過程中需考慮以下幾方面[5]:
1)危害因素識別需涵蓋人員、設備、材料、環境、方法五個方面。
2)使用LEC 法進行風險評價,風險評價確定后對其賦值須由小組人員一致通過,確保風險等級符合實際。
3)分析查找危害因素產生的原因并提出控制措施。
對于移動式吊裝作業,雖然起重設備(吊車等)是固定的,但其所吊裝的物體性質以及進行運移的目的千變萬化,完成不同的作業有著不同的風險,所以,對不同的吊裝作業要進行不同的風險評估,而不能沿用原來的JSA 結果[6]。對于本案例加熱爐的吊裝,需由所有工作人員組成JSA小組,預先查看現場、起重設備及吊裝物(加熱爐),提前一天進行工作安全分析。經過JSA小組分析后所形成的吊裝加熱爐作業風險因素辨識和控制見表1。
通過JSA分析評價,一次簡單的加熱爐吊起落下可分析出11項不安全行為和狀態,其中低風險4項,一般風險4 項,較高風險3 項。本案例中,正是因為沒有辨識出吊車布場時地面松軟可能導致的較大風險,才發生吊車側傾、繼而引發一系列撞擊穿孔的事故。
應用JSA“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原則。通常對吊裝作業進行危害因素辨識時,僅籠統歸結為起重設備自身的設備故障、違反操作規程的行為等。運用JSA逐步分解工作步驟,可以很好地調查作業環節的各類風險因素,形成分類清晰、重點突出的分析評價結果。
確保安全生產要從制度入手,通過JSA可發現現有的作業規程、制度中還存在不足,這也是作業人員對關鍵環節重視程度不夠的深層原因。通過現場實際調查后的JSA活動,能夠發現操作規程中不常用、不合理的內容;通過認真分析原有控制措施,組織全體人員對每項危害因素逐條提出改進措施,逐步實現規范動作,對實際操作更具指導意義。

表1 吊裝加熱爐作業風險因素辨識和控制
及時發現并不斷減少、消除不安全行為和不安全狀態,是安全生產的根本。每一位員工親自參與JSA 活動,不僅可以掌握危害因素辨識與評價的方法,而且對本崗位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其他危害因素也有重新認識,從而增強安全文化參與的主動性,逐步實現安全生產的被動管理向主動管理的轉變。
JSA 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安全分析評價方法,通過實際運用,證明其完全適合移動式吊裝等特種作業中的危害辨識和風險評價。整體分析評價工作采用PDCA 循環,不僅可以為移動式吊裝現場管理提供有效信息,還能通過落實措施對引發作業事故的重要風險進行消減。通過正確運用JSA形成的基礎信息,可以對參與者進行一次扎實有效的教育,體現出JSA在安全管理中能夠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