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培偉
(廣東省四會市人民醫院,廣東 肇慶526200)
近年來,腸痙攣的發生率越來越高,目前臨床主要以保守藥物治療為主,但效果并不理想,患者易反復發作,且伴有不良反應?;诖?本研究納入60例腸痙攣患者開展研究,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腸痙攣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四會市人民醫院治療的60例腸痙攣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2~75歲,平均(43.7±3.4)歲;病程1~25 d,平均(8.0±2.0)d。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3~76歲,平均(43.8±5.9)歲;病程1~22 d,平均(8.5±1.50)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臨床表現為陣發性腹痛,發作間歇期甚至發作期少有腹部異常體征,X線及胃腸鏡檢查無器質性病變,血、大便、小便常規檢查均無異常[1]。②中醫診斷標準:突發腹部或胃脘部絞痛陣作,痛劇難忍,四肢厥冷,或見惡心嘔吐,腸鳴欲便,但嘔瀉不明顯,面白,出冷汗,腹部一般喜按,無腫塊,或僅感脘腹痞硬,壓痛不固定,腸鳴音亢進[2]。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無其他嚴重疾病。④無智力障礙。
1.4 排除標準 ①精神狀態差、神志不清者。②不配合臨床觀察者。
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西藥治療。肌內注射10 mg鹽酸消旋山莨菪堿注射液(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3400,1 m L∶10 mg),然后將10 mg鹽酸消旋山莨菪堿注射液、0.2 g維生素C注射液(江西國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36020147)溶入500 m 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連續治療1周。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湯劑治療。處方:蒼術、桂枝各25 g,黨參片、枳實各15 g,炒厚樸、陳皮、炒益智仁、醋香附、丁香、吳茱萸各10 g。每日1劑,水煎取汁400 m L,分早晚2次服用。連續治療1周。
3.1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臨床療效。②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0分為無疼痛,1~3分為輕微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③記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治療后患者腹痛完全消失,食欲、精神不振癥狀基本恢復正常,6個月內病情無反復;有效:治療后患者腹痛消失,食欲、精神不振癥狀改善,6個月內病情無復發;無效:治療后患者病情未改善,甚至加重。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7%(29/3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7%(23/3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腸痙攣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疼痛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腸痙攣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腸痙攣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6.2±0.7 2.2±0.3△▲對照組 30 6.3±0.6 2.9±0.4△
(3)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期間,觀察組出現腹瀉1例、嘔吐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7%(2/30);對照組出現腹瀉5例、嘔吐4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0.0%(9/3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腸痙攣又稱為腸絞痛,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腸痙攣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腹部受涼、進食過飽、消化不良、腸道炎癥等有關。研究發現,腸道動力增強、胃腸道激素等與腸痙攣的發生有關[3]。目前,對于該病的治療多以改善胃腸道蠕動為主,促進消化液分泌,排空胃腸,清除腸積滯。鹽酸消旋山莨菪堿注射液可以解除平滑肌痙攣、胃腸絞痛、膽道痙攣等癥狀,且部分腸痙攣患者伴有急性微循環障礙,應用該藥時可得到明顯緩解。
中醫認為,腸痙攣的發病與氣血不通、寒氣侵體、食物阻滯等因素有關,寒氣侵襲臍腹部,寒邪結于腸間,寒主收引,寒凝則氣滯,經絡不通,氣血壅阻不行,不通則痛,因而突發腹部劇烈絞痛。治療的關鍵在于快速排出腸內積滯物,解除壅阻,緩解腸痙攣、腹脹癥狀。中藥方劑中,蒼術、桂枝、黨參、枳實燥濕健脾,祛風散寒,可緩解腸痙攣;陳皮調理脾胃,祛濕養胃;醋香附疏經通絡,疏肝理氣,溫經止痛;炒厚樸、炒益智仁是治療胃腸道疾病的常用藥物,有止痛祛寒、調理脾胃的功效;丁香溫通,善通行脾胃之滯氣;吳茱萸祛風散寒,祛濕。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疼痛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觀察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腸痙攣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提高臨床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發生,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