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帆
我國在全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穩定宏觀經濟全局的同時,需發揮各地的積極性、創造性,結合區域經濟的發展階段和特點,研究制定疫后重振經濟的具體措施。成都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確定了今后一個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思路。其中,堅持將“新經濟”作為城市核心競爭力的一面旗幟,密切結合新技術、新場景,著力探索新思路、新模式,是“化危為機”、加快發展的重要路徑。
疫情為新經濟發展帶來新契機,成都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大有可為
在“舉國抗疫”的偉大斗爭中,我國付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但也讓許多新的經濟形態、新的需求場景呈現更大發展潛力:適應網格化社會治理和應急管理的需要,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覆蓋面將更廣泛、功能更完善,并實現不同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進而拉動物聯網、云計算存儲等方面的衍生需求;智能化的無人配送物流體系將有望提前克服成本門檻,成為我國“大物流”體系中的新興增長點;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的實施應用,以及工程建設領域的“機器換人”都將大為加快;大規模的遠程辦公,要求網絡基礎設施進一步擴容,并開發應用多功能、定制化的網絡辦公平臺;在線教育、在線醫療將由“替代品”變為“必需品”,由此將促進“關鍵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讓中小城鎮和鄉村地區保持更強的經濟活力;保健養生、美食定制等居家消費場景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網絡文學、VR游戲等高沉浸度信息消費得到了更大的社會認可度。與此同時,對居住條件改善、管家式物業服務乃至養老房產、第二居所的需求,將引導我國房地產行業走上多元化、品質化、集約化、服務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等等。
成都作為國家中心城市、中西部地區經濟實力最強的大都市,在疫后重振經濟,特別是發展新經濟的進程中,具備多方面優勢條件:
第一,多中心城市的區域經濟布局,是大型經濟體抵御重大風險事件的基本優勢,這意味著成都將會得到政策、市場兩方面的更大關注。成都的城市功能定位、發展規模與格局都達到了一線城市的標準,在國家的經濟版圖中始終位居第一梯隊;成都又是最遠離東部沿海地區的“新一線城市”,在保障國家戰略安全的使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有責任、有能力率先吹響重振經濟的號角。
第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我國產業體系最完備、原材料和市場自我保障能力最強的城市群。在全球經濟風險沖擊即將到來時,相較于外向型經濟占比更大的沿海發達地區,成渝地區擁有更大的經濟縱深,抵御經濟下行的能力更強。歷史上,成都經濟在歷次風險沖擊面前表現出很強的堅韌性,即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地震災害損失疊加的困難形勢下,依然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
第三,成都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節點城市、西南部對外開放的內陸高地,是我國經濟輻射南亞、東南亞的首要樞紐。隨著全球經濟格局加快進行深度調整,我國紡織、電子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將繼續向外轉移,南亞、東南亞新興經濟體將承接部分產業分工。成都在相關產業的基礎研發、創意設計、解決方案提供等細分環節上仍占據優勢,將成為銜接全球制造業產業鏈新布局的重要橋頭堡。
第四,成都發展新經濟具備技術、理念、文化、環境的綜合優勢,是我國孕育新經濟的最佳土壤之一。自然環境、生活成本都適合承載接納創新創業團隊,持久開展重大原始創新。城鄉消費場景十分豐富多元,對成長在城市、普遍接受高等教育的90后一代人有強烈吸引力,社會公眾認識新事物、迎接新挑戰、擁抱新生活的氛圍日益活躍。近兩年,成都5G示范應用走在全國前列,“音樂之都”的地位迅速崛起,體現了在新經濟發展中的獨特競爭力。
第五,成都為將來一個時期的發展預留了充足的戰略空間。新興城區的崛起,不僅為成都發展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等新技術新產業提供充足的空間容量,還為“新成都人”提供了更高標準的現代化基礎設施、綠色健康的“公園城市”優越環境,并有效拉動人口集聚,催生新的消費場景,促進基礎設施投資、汽車消費,為城市的中長期發展注入了可持續的動能。
密切結合“新技術”與“新場景”,推動成都新經濟再上新臺階
在下一階段重振經濟的進程中,成都可以圍繞發展新經濟的優勢特色領域,做好幾方面的重點工作:
第一,抓住“新基建”投資機遇,重點部署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的“升級版”,為“5G+智慧交通”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結合未來道路交通全面智能化、實現無人駕駛對地面信號接收反饋體系等基礎設施的需求,推演城市更新、道路擴容的總體方案,研判供電、通信網絡等關鍵基礎設施的改造需求,探索啟動一批試驗工程。鼓勵車主在換購新車時選購新能源汽車,增大總保有量,推動各方共同完善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配套設施。在天府新區、東部新區的規劃建設方案中,高標準建設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力爭在未來率先建成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無障礙通行示范區。
第二,以“招商引智”為重點,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大力吸引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高端生產要素向成都轉移。瞄準集成電路、測控傳感、精細化工、生物制藥等我國目前仍較為薄弱的重點產業領域,對接全球領先的跨國公司,力爭促成新一輪對成都制造業的戰略投資項目,增強我國產業鏈整體競爭力,促進成都產業升級。加大人才引進、專項補助等政策優惠力度,鼓勵引導相關領域領軍企業在成都設立研發總部或重要研發中心。加強與集成電路等國家產業引導基金的合作,重點對成都具備細分產業鏈優勢的領域,提供專項配套資金支持,吸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加大對成都的投資力度。
第三,創新就業觀念,持續擴增靈活就業的工作機會,提供更多線上就業的工作場景。大力扶持成都在線教育、在線醫療平臺,廣泛開展在線課外輔導、在線診療和在線心理咨詢,擴大成都優秀師資、醫生在全國的影響力,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積極開拓線上創客空間、眾創眾包平臺等各種在線研發設計服務場景,鼓勵軟件開發、電路設計、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以在線協作的方式實現靈活就業、多渠道創收。支持成都音樂人搭建線上互動平臺,舉辦線上音樂節、線上演唱會,廣泛開展在線合作創作、“云上直播”演唱會及歌迷交流活動。
第四,創造具有線下消費體驗感的線上消費場景,更好發揮成都城市文化元素的市場價值。開展成都城市景觀數字化工程,建立城市景觀圖像和城市音頻大數據,發展數字旅游,并探索“真人+虛景”以及觀眾體驗式VR/AR角色扮演等影視作品新形式,打造成為“新賣點”。建設一批具有濃郁成都文化特色的“線上商鋪”“線上飯店”,形成“線下配送+線上體驗互動”消費場景,實現成都特產和特色工藝品的在線推廣銷售。鼓勵引導本地創作者為網絡文學、動漫游戲賦予更多的成都城市元素,挖掘一批具有改編再創作價值的城市IP。
第五,積極發展智能化生活服務,營造環境優美、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適應居家養老和醫療救助需求,加快研發具有語音聊天、家務勞動、急救醫護等多功能的服務機器人,并在成都養老機構率先試用。鼓勵城市社區引入機器人(無人駕駛車輛)開展環衛維護、巡查接待、上門送貨等物業服務。支持智能機器人定制生產和配套解決方案企業依托成都應用場景,開展技術創新、服務創新。進一步完善公園城市建設規劃,讓中心城區居民不出遠門逛公園、鬧中取靜似野外,并形成相應的戶外消費場景,打造具有成都特色的綠道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