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區黨工委中心組

在疫情面前如何精準施策應對危機、統籌兼顧加快發展,是區域經濟分化,城市能級時移位移的重要時間節點。成都高新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部署精神,積極應對疫情影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堅定信心、保持定力,迎難而上、高位求進,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貢獻高新力量。
激發微觀市場主體活力,推動企業全面復工復產穩產滿產
疫情初期,按照中央和省市統一部署,高新區以強化社區排查,管控人員流動為重點,堅決切斷傳染源:春節假期后,隨著生產生活秩序逐漸恢復,順應形勢變化調整工作策略,堅持“早發現、早隔離”,在引導有序流動中做好動態防控,積極為企業平穩有序復工復產創造有利社會環境。一是強化服務保障推動企業復工復產。通過科技賦能助力企業管理,調配防疫物資保供,全力支持和組織企業有序復工復產。目前,全區規上工業企業和建設工地復工率均達100%,返崗人員達67萬,初步完成了階段目標。二是著力紓困解難促進企業穩產滿產。通過加強要素保障、協調上下游配套、暢通供應鏈渠道等措施,精準施策援企穩崗、力促穩產滿產。強化調度分類分企指導,針對富士康等頭部企業用工難問題,上線“高新招工”客戶端,對接省內20個低風險區縣,線上線下助企招工4750人:富士康現已復工6萬人。針對英特爾等企業供應鏈問題,協調幫助企業利用香港往返成都包機運送原材料,維持生產線正常運轉。根據企業用電量監測,目前全區穩產滿產正在提速。英特爾、戴爾等產能預計一季度可恢復去年同期水平。
加強經濟運行分析調度,確保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受疫情影響,高新區主要行業1~2月將為負增長。與去年同期相比,目前電子信息產業產值恢復率為60~70%,生物產業為90%。雖有1月份增長基數支撐,但仍面臨1季度甚至全年回落壓力。我們將抓住3月份窗口期,全力以赴把一季度回落控制在1個百分點左右,并努力實現全年增長目標。一是倒扣目標劃出穩增長底線。順應“四經普”后產業結構調整和增長動力變化的實際,近期分別對工業(主要是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營利性服務業(主要是新經濟)、金融業、建筑和房地產業、商貿服務業等行業逐一研究穩增長措施、分解穩增長指標,確保信心不變、目標不減、力度加強。二是突出重點夯實穩增長支撐。圍繞頭部企業,將電子信息產業“一企一策”簽訂穩增長協議的措施辦法運用到新經濟等領域,目前已與騰訊簽訂穩增長和新文創總部投資協議。圍繞行業底部支撐,組建專班逐一上門服務企業發展,及時發布科技賦能、金融支持和穩投資等三批應急紓困政策,穩定重點行業企業產值規模。預計全年,頭部企業中富士康產值將達1300億元,英特爾將突破1000億元,騰訊將達170億元:重點行業中營利性服務業(新經濟)將增長16%,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分別增長9%左右和12%以上,確保對全市GDP貢獻在去年占比134%基礎上繼續穩步提升。
著眼長遠提前謀劃,厚植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去年以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相繼實施,為成都新一輪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疫情沖擊中斷不了我們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步伐。高新區在做好微觀市場主體服務、中觀綜合經濟運行的基礎上,著力把握宏觀發展機遇,提前謀劃,努力把城市發展機遇轉化為區域發展動能。一是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新機遇,增強經濟中心和科創中心功能。結合十四五規劃,發揮經濟規模優勢做大做強,力爭在2018年基礎上用7年實現產業增加值倍增,在十四五末沖刺GDP超4000億元目標。發揮高新技術產業優勢,領銜助推共建科技創新中心,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主引擎。二是搶抓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新機遇,發揮區位優勢增強綜合承載功能。加快空港新城規劃建設,為成資臨空經濟帶、成眉高新產業帶建設提供核心支撐。三是搶抓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機遇,推動開放型經濟提質增效。充分用好綜保區、自貿區、國別合作園區等開放平臺,加快規劃建設服務貿易創新園區,積極承接中日現代服務業開放合作示范項目落地,推動外經外資外貿高質量發展。
突出動態精準有序原則,持續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根據疫情發展的最新態勢,從目前情況來看,高新區疫情防控壓力主要集中在防輸入以及持續常態化的管理上,因此,要保持警覺,克服疲憊和松懈麻痹情緒,突出動態精準有序防控原則。一是抓好社區防控,嚴防輸入。對社區的本地居民實施柔性管控,在健康碼相關管理基礎上保障其正常進出,重點加強對外來人員的排查,公安部門牽頭做好對賓館和民宿的管控排查,嚴防輸入型病例,針對疫情高發國家入境高新區人員較多的情況,社區尤其要重點把握其居住所在地,嚴格實施居家觀察措施。二是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切實做好復工復產防疫工作。由經濟運行局牽頭,建立壓力傳導和落實體系,牽頭部門和街道按照誰審批、誰傳導對結果負責的工作要求,進一步嚴明規范,把各方面的防疫要求、警示材料、提醒告知相關材料等逐步、逐級、有壓力的傳到到復工企業,促使復工企業嚴密落實防疫要求。三是強化重點場所的管控,保障公共衛生安全。針對生活性服務業,特別是密閉的大型場所,要強化健康碼的措施,做好醫院的交叉管理,督促大型商場人員進出必須堅持測體溫,每個單位和社區都要把重點場所、重點區域的相關工作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