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 李楊露 張溢洋
2019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發揮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特色和優勢,借鑒國外應急管理有益做法,積極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區域如何結合本地實際,提升應急管理科學化水平,銜接好“防”和“救”的責任鏈條,形成整體合力,是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長治久安的有力保障。
充分認識提升疫情應急管理科學化水平的重要性
以規范性程序及時啟動響應,能夠有效遏制社會不良情緒,在確保城鄉區域有序運轉的前提下,提高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發傳染病等事件的理性處置能力,并搶占最佳時間點。依靠“應急指揮系統+綜合性應急管理系統+各專業應急處理系統”式的全面應急管理體系,才能最大程度維護城鄉區域公共安全。構建考核導向清晰、組織調度有力、具體責任壓實、關鍵環節把控、要素配置精準的全方位應急舉措有機體,就能夠形成統一協調、多方配合、落地見效的工作合力,進而切實提升應急處置效能。
基于此,需要深刻把握疫情應急管理科學化的薄弱環節:
在應急研判流程優化方面,“封城、封村”是控制傳染性疾病快速蔓延的有效手段,但目前在啟動流程上尚缺乏規范的程序。在快速擴散的疫情面前,管控舉措中應包括迅速劃定疫區、適時公眾知曉等必要的響應和啟動流程。
在調度系統設計效能方面,專業力量難以下沉,下沉干部定位不清,與基層干部對接不暢,進了社區但發揮作用不明顯。少數地方實行上級職能部門下沉“一刀切”,導致有關疫情處置部門主職主責虛化,底數不清,主業“散光”。
在物資調配全面統籌方面,“封城、封路”之后,缺乏統一的應急物資檢疫檢測及專用物流通道,物資難以快速到達戰“疫”一線,表明了在信息化和大數據時代的“技術植入”滯后。
在多方聯動有效銜接方面,社會組織和自組織有序參與疫情防控的相關經驗不足,導致社會組織、民間團體、愛心企業等無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深度參與危機應對。
在社會情緒有力引導方面,社會公眾不良情緒疏導渠道有限,線上疏導無法“零距離”,社區一線疏導缺乏專業力量。若出現不良情緒富集累加和裂變聚變,可能會出現影響公共安全與穩定的相關風險點。
全面提升疫情應急管理科學化水平的對策建議
啟動應急響應的流程法制化。一方面,按照“全風險預防、全過程準備、全社會參與”的流程設計框架,根據相關法律法規,按照相關程序進行疫情研判、資政分析、疫區劃定、管控分區、疫區封鎖、交通管控、小區管理等緊急措施的制定和啟動,依法依規提升社會公眾知曉率。另一方面,優化“一案三制”中的流程管理,充分考慮應急啟動決策流程、執行流程、公眾參與等環節,切實增強預案啟動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全面提升應急預案的公認度和滿意度。
調度指揮系統的效能優先化。一是突出統一指揮、統一調度,建立健全統籌協調、職能整合的應急指揮體系,全面整合相關部門職能,實現決策調度和執行反饋的通暢有序、協同高效。二是突出主責主業、協調聯動,充分考慮有關部門職能職責本位,對人員進行整體性(成建制)劃入,防止人員打散后導致的部門整體介入不力乃至職能缺失。三是突出集約高效、流程便利,通過信息可視化手段,提高調度指揮系統的應急性;通過合理預設乃至簡化流程,提高一線工作效率,可采用調度實況發布公開化、無障礙緊急聯絡社會化等方式,實現即時管理和高效聯通。
設施物資保障的配置合理化。一是衛生資源配置應兼顧應急性和前瞻性,對公衛中心、疾控中心、傳染病醫院等整體布局和空間預留進行摸排,及時擴充功能;預留足夠的土地空間統籌考慮規劃布局大型應急醫療設施,實行永久式建筑和“臨建”相結合。二是應急物資調度應兼顧“保重點”和“保基本”,建立緊缺物資的大區域和跨區域統一管控和調度制度,梯次安排、高效分配;以網格(小區)為單位建立特殊人群臺賬進行優先保障,根據疫情“拐點”測算物質供給量,制定基本供給渠道保障措施。三是物資調度應兼顧體系化和信息化,加強應急醫護物資戰略儲備庫建設,對重點應急醫護物資生產采取稅費減免或財政補貼機制;建立應急物資指揮調度平臺,促進各類防控資源的高效調度和匹配。
管控力量下沉的集約有效化。一是權責下沉,賦予基層自治自管等更多權限,打造基層村(社區)應急管理的“小閉環”,構筑群防群治應急處理的嚴密防線。二是人員下沉,突出專業力量“下沉”到村(社區)、院落、菜市場、車站碼頭、留觀點等場所;醫護層面,根據疫情中確診患者、疑似患者、無法排除患病的發熱患者、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等實際情況,按照“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應檢盡檢”標準,精準測算“缺口”,做好補充支援預案。三是培訓下沉,突出平戰結合,加強對公共衛生防護知識技能的專業培訓和社會宣傳,提高廣大人民群眾衛生防疫的科學意識和技能。
社會多方參與的充分有序化。一是拓展參與空間,豐富社會組織參與方式,實現公共部門由“管理”向“治理”轉變,營造“小政府、大社會”的德治、法治、自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氛圍。二是激發參與動力,以財政補貼、優惠稅收等方式鼓勵扶持社會組織的發展,充分調動社會各方資源和社會專業力量,參與疫情“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延展應對突發事件的戰略縱深。三是提升參與專業化水平,廣泛匯聚醫療、應急、防疫、社會、心理、科技等方面專家組成綜合應急智庫團隊,提升決策應對的科學化水平。
社會情緒引導的正能量化。一是及時公布危機信息,避免因信息不對稱、政策不透明所引起的社會恐慌,通過動態預警和智能決策支撐,提高應對疫情防護決策的前瞻性和精準性。二是完善信息收集系統,推廣防疫信息自主申報及通行認證平臺,并建立填報系統覆蓋率考核和真實性抽查制度。三是積極拓展現代化信息手段的應用場景,依托大數據技術深入分析研究人口流動和疫情傳播規律,全方位監測預警分析疫情傳播高危地區、高危人群和高危事件,為前瞻性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撐。四是強化社會輿情的預警與正向干預,及時抓取相關輿情信息,進行權威回應;創設突發事件社會心理干預和治療服務新機制,撫慰公眾心理創傷、疏導公眾應激情緒、營造正能量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