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薇


【摘 要】文章通過文獻研究、實地調研等方法對桂林市的歷史文化旅游現狀進行分析,列出了桂林市歷史文化旅游發展現狀:旅游產業穩步發展、旅游資源種類多樣等;發現了桂林市文化旅游資源存在開發深度不夠、旅游環境不佳、缺乏宣傳、資源保護力度不夠的問題;提出了利用科技支撐創新歷史文化旅游、大力宣傳歷史文化旅游、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保護旅游資源的方法,以此優化桂林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關鍵詞】桂林;歷史文化旅游;科技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1-0029-04
0 引言
桂林以山水甲天下聞名于世,山水旅游一直在桂林的旅游市場上占主導地位,桂林是我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因此,桂林市必須高度重視本地資源的開發與管理,最大限度地展現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大力推進歷史文化旅游與山水觀光旅游相結合,促進桂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桂林市也將發展歷史文化旅游提上議程,在《桂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等文件當中,都積極地強調了桂林歷史文化旅游的建設與發展。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桂林市的歷史文化旅游建設更添新動力。
1 桂林歷史文化旅游現狀
1.1 桂林歷史文化旅游穩步發展
桂林是我國1982年公布的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1982年至今,我國所公布國有歷史文化名城一共有135座。廣西有3座歷史文化名城,另外2座名城為柳州和北海。
1.1.1 旅游大環境明顯改善
自桂林被列入歷史文化名城之后,桂林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針對桂林的未來發展問題進行了探討與概括:在長期的發展道路中,致力于打造一個風景獨特、經濟發達、社會穩定、人民幸福的桂林市,深入推進“社會主義風景旅游城市”的建設。隨后,桂林建立起了通暢的旅游交通網,桂林至陽朔、興安,桂林至柳州等高速公路先后開通;關于鐵路運輸建設,桂林市政府投入巨資新建桂林西站、桂林北站,桂林至各地的高鐵、動車相繼通車;旅游航空不斷開辟新航線,桂林兩江機場于1996年通航,總共開通了超過40條的國內航線,以及3條國際航線,覆蓋了國內外許多城市與地區。在比較聞名的景區擴建了七星巖、蘆笛巖等自然景區,改建了古南門、靖江王城等人文景點。在各種政策的扶持下,桂林市的生態旅游環境得到了進一步開發與管理,為該市帶來了大量的游客資源,促進了該市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
1.1.2 景區、景點建設步伐加快
相繼新建或改建了大量旅游景點和度假區,極大地推動了桂林旅游業的發展。2002年6月,“兩江四湖”通航,將桂林環城水系游打造成為桂林旅游的精華品牌。2016年逍遙樓重建工作完成,這一有著1 300多年歷史的桂林名樓以新的姿態重現在世人面前。東西巷的東巷也隨之建成,這一片區域成為桂林城區文化旅游的新地標,為“桂林國際旅游勝地”賦予了更豐富的文化氛圍,改善了桂林的商業環境。
1.1.3 旅游的經濟效益穩步上升
經過桂林市的不懈努力,桂林的旅游經濟效益逐年提升(見表1),入境旅游人數已由2008年的120多萬人增加到2017年的240多萬人,幾乎翻了1倍;入境旅游總收入也由2008年的約26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17年的約88億元。
1.2 桂林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種類多樣
目前,根據權威數據統計,桂林擁有歷史文物古跡共522處,通過國家審批的文物保護單位共有346處,例如靈渠、李宗仁故居、八路軍桂林辦事處、桂林石刻等都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桂林歷史文化旅游資源見表2。
除了以上提到的實景,還有以彩調為代表的桂林本土藝術文化,以及根據桂林的歷史為參考進行藝術再創作的文旅演藝,例如陽朔縣的《印象·劉三姐》、宋城·桂林千古情、再憶三姐情、漓水古越等大型演出,形成演藝集群,其中《印象·劉三姐》、宋城·桂林千古情譽滿國內外。各式各樣的歷史文化彰顯了桂林文化的獨特風格與魅力。
和國內其他文化古城相比,桂林有著一些不可比擬的優勢之處。
1.3 桂林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具有多元的特色,同時具有很強的兼容性
1.3.1 桂林歷史文化旅游具有歷史時期多元的特色
桂林歷史文化景觀涉及我國歷史發展的多個時期,主要有史前、秦、漢、唐、宋、元、明、清、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后,表明了桂林歷史文化所具備的完整性。文化密集度高,資源價值高。具有歷史文化傳承的連續性和文化積層的清晰性[2]。
1.3.2 桂林歷史文化旅游景觀種類的多元
根據考古學家發現,桂林擁有超過30 000年的人類活動歷史,總共挖掘出超過60處的洞穴遺址,并且在寶積巖洞穴遺址挖掘出了屬于舊石器時代的人類臼齒、生活生產工具、古生物化石。到了秦朝,秦始皇修建靈渠,連通了桂林與中原,中原人民、中原文化可以暢通無阻地進入桂林,到了唐朝時期,南溪山、隱山、疊彩山等景區的建設進一步得到完善,許多文化學者與專家選擇移居桂林,為桂林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活力。
1.3.3 桂林歷史文化旅游具有很強的兼容性
桂林自古以來是多民族聚居地,并且隨著后來漢人的涌入及各文化間的融合,從而形成我們如今見到的混合文化[3]。從地理上來說,桂林的地勢較為復雜,位于湘楚走廊一帶,因此桂林不僅保持了本地的嶺南文化,還吸收了獨特的湘楚文化。由此看來,桂林文化在具有多樣性的同時更具有很強的兼容性[4]。根據普查,桂林歷史文化資源具有除長城以外的全部基本類型。有史前古人類文化、藩王文化、抗戰文化、宗教文化等。桂林市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條件十分優越,種類齊全、主題眾多。
2 桂林歷史文化旅游存在的問題
2.1 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的深度不夠
桂林的歷史文化資源條件優越,近幾年許多地區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已成功地開發與應用,然而還有一些極具特色和價值的文化資源被荒廢,其中桂林擁有名人故居、舊居28處,然而目前僅有6處舊址對游客開放,剩下的22處舊居的開發進程仍處于停滯狀態[5]。近幾年,僅成功開發了民國時期夏衍的住所舊址,仍有大部分寶貴的名人故居尚未完成開發,造成文化資源的損耗與浪費。
2.2 景區內沒有突出的重點
桂林的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不少景區內同時有數個不同時期的歷史遺跡,這本來是桂林旅游的一個優勢,但是這個優勢沒有被很好地利用,每個遺跡或者歷史事件只是做了很簡單的介紹,沒有突出重點,顯得沒有特色,不能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虞山公園里人文景觀眾多,其中虞帝廟號稱是桂林歷史的淵源地,擁有2 000年以上的歷史,相傳虞帝在進行南巡活動時經過此地,并刻下紀念石碑。園內還有珍貴的石刻文獻65件,包括最著名的唐代韓云卿撰文、韓秀石手書、李陽冰篆刻的《舜廟碑》。公園內宗教文化氛圍濃厚,尤以虞山東麓崖上雕刻的一座距今1 400多年的男觀音像為甚。此外,韶音洞里有蔣介石與宋美齡居住過的石室。
虞山歷史悠久,歷史文化積淀豐厚,但是這么多的人文內容匯聚在一起卻沒有一個突出的主題,而且對各個旅游內容的開發力度不是很大,即便是有介紹但語焉不詳,給人一種徒有其表而沒有深入的感覺,導致這些人文景觀沒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連很多桂林市民對這些歷史文化都沒有深入的了解和認知。
2.3 景點配套設施有待完善
有些景區內張貼的旅游資料、解說、標識有待整理,比如象山景區內的云峰寺內張貼的關于鑒真東渡日本的介紹,上面就出現了錯誤,里面提到鑒真和尚是日本佛教的始祖,實際上鑒真只是日本律宗的始祖,律宗只是佛教的一個流派之一。還有一些景點的旅游設施不夠完善,比如木龍湖公園沒有設置無障礙通道。更遺憾的是很多歷史文化沒有被全景式地展出,展示方式多為靜態,單調乏味,缺乏生動形象。只有運用動態、靜態相結合的展示方式,才能更好地彰顯歷史文化的深厚內涵,表現文化的個性與獨特魅力。
2.4 旅游從業者的專業性有待提高
旅游從業者的學歷要求較低,知識范圍較為狹隘,專業能力有待提升,不能夠很好地滿足市場需求。通常情況下,導游或者講解員通過背誦講解詞、再照搬講解詞為游客介紹景區文化,對相關的歷史事件、名人故事缺乏足夠的認識,反映出旅游從業者的專業性與業務能力有待提高。這造成整體旅游環境不佳,影響游客對歷史文化游的整體評估。
2.5 歷史文化旅游宣傳力度不夠
桂林一直以來因山水聞名于天下,因此在發展旅游業的時代,桂林山水游被廣泛宣傳,山水觀光旅游作為桂林旅游市場的主流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桂林的經濟發展,但是觀光旅游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旅游產品市場變得單一化,不符合多樣性發展的要求。導致人們聽到桂林,就想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好像桂林除了山水再無其他文化。由此看出,現階段使用的宣傳方式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桂林文化旅游產業的長遠發展,為該市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壓力與負擔,對桂林文化旅游發展起到了抑制作用,從嚴格意義上講,這種宣傳模式有它的不足。
3 桂林歷史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3.1 科技支撐創新歷史文化旅游
一個地區旅游文化發展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創意,好的創意是旅游文化的重中之重。隨著社會的發展,創意不僅是人為決定的,還可以通過科技手段實現,將高科技融入文化旅游中,對地區未來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如何將兩者進行結合,從而實現產業更新與擴大的目標,已成為現階段發展的關鍵任務。最大限度地發揮當代互聯網數字化的優勢,推動科技和文化產業的融合,不斷開發新型產業鏈條,為歷史文化旅游產業的更新與轉型提供堅實的基礎。無論是哪種文化形式,都必須經過多項重要的環節,比如挖掘文化元素、開發目標客戶資源、設計與生產旅游產品等。桂林文化旅游產業經歷了多元化的發展歷程,由視覺傳播發展為文化旅游,由影視傳媒發展為互聯網數字文化,由動漫創作到體驗經濟,甚至還包括各類健身、娛樂、科學等,致力于打造一個新型創意旅游城市。
經過調研,桂林市歷史文化旅游已經引進相關科技設備,但是高科技含量不足。甑皮巖遺址應用了全息投影展示展品,即通過倒三角的玻璃容器看到立體的投影,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運用聲光電模擬一個小型戰場,桂海碑林博物館運用三維全景漫游在官網上展示主要展區的實景。但是這些技術科技含量不高,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例如,博物館可以應用AR導航、VR導覽等技術。AR導航的設置為游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它可作為室內導航,對展品及路線進行詳細介紹,不僅為游客提供了旅游指引,而且還可作為對原有展品的補充,使游客對展品有更詳細的認識及了解。例如,戴上VR眼鏡看甑皮巖博物館里的骨器、牙器、角器等發掘出的各類文物標本,這些標本就會呈現出活著的史前生物,設備同步開始進行相關介紹,生物的名稱、喜好、體重等。類似靖江王城這種有突出鮮明的歷史人物曾經存世過的景區可運用VR游戲技術將景區文化與沉浸式虛擬游戲結合。戴上VR眼鏡后,游客就可以參與扮演歷史人物的游戲,根據景區的文化設計,參與到某個歷史事件中,或者扮演一個歷史人物,然后圍繞景區景點設計,體驗這個人物所經歷過的故事線,當故事線完畢,游客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深度體驗了景區的歷史文化內涵。AI在翻譯領域的應用也適用于歷史文化旅游,其能方便且迅捷地向外國游客傳遞景點的信息,有助于更好地融入旅游地的文化、民俗中,加強與當地人的交流。通過這些科技手段,增強歷史文化旅游活動的參與性,讓游客體會其真正的文化內涵,有利于桂林文化旅游的推廣與形象塑造。
3.2 大力宣傳歷史文化旅游,營造桂林歷史文化名城的氛圍
現階段,桂林市的旅游品牌已成功實現了國際化發展,在今后的發展中,桂林歷史文化旅游應依附之前的山水游形象,加大對桂林“歷史文化名城”的宣傳,將山水游與歷史文化旅游發展緊密相連。將桂林旅游發展新趨勢由原來的山水甲天下,變為如今的山水、歷史文化相結合,徹底改變人們對桂林的認識,給人們創造出“桂林山水,文化名城”的印象。因此,要想使桂林歷史文化有更好的發展,必須利用各種辦法,將桂林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名號宣傳出去,徹底改變人們對于桂林只有山水的認知。可以通過舉辦歷史文化旅游展、播出桂林歷史文化旅游專題、拍攝紀錄片等方式進行宣傳,甚至可以將桂林歷史名人的故事搬上大屏幕和網絡,比如拍攝靖江王、陳宏謀的相關影片,制作桂林抗戰史的紀錄片,制作文化名人夏衍在桂林的往事的相關影片,將這些故事搬上熒屏,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來此一探究竟。還可以利用網絡新媒體便捷迅速的特點結合VR、AR技術模擬體驗的特點將宣傳面鋪得更廣。采用VR技術,為旅客提供全方位的視覺體驗,提前觀覽部分尚未開放的旅游景地,并且還為旅客提供詳細的文化講解服務,尤其是一些特效技術可以提高對旅游目的地的認識。還可根據VR技術帶給游客的不同體驗,定制出獨一無二的旅游路線及活動行程,吸引游客到實地來體驗。比如,桂林美術館可以將AR技術與畫作進行交互,通過在手機上裝App,使用者仿如置身于美術館中,身歷其境地觀賞美術作品,為每幅畫作附上導覽文章,深入淺出地解析作品的重點細節,激起使用者的興趣,從而對美術館起到宣傳作用。
3.3 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保護旅游資源,促進歷史文化生態旅游發展
眾所周知,歷史資源都極其寶貴,假若這些資源遭到破壞,那將面臨難以恢復甚至無法恢復的境況。因此,應當充分發揮高科技的作用,將科技融入文化旅游產業當中,采取合理有效的科技保護措施,防止旅游資源的毀壞,維護生態旅游的良好發展,從而為旅游文化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此外,還需高度重視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材料的研發與應用,發揮科技優勢,對歷史遺址、文物古跡、民俗風情與傳統文化藝術進行保護處理。比如,運用針對性科技手段對摩崖石刻進行表面清理、脫鹽處理、加固處理、防水處理、危巖處理等,以期更好地保護石刻遺產,最大限度地延長其存世時間,保存其歷史文化信息。用新能源取代傳統能源,景區、賓館、飯店、民宿可以廣泛使用清潔無污染的太陽能,替代傳統能源在景區接待設施中的使用,降低污染。
4 結語
桂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應充分發揮桂林的資源優勢,大力開發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將開發與保護并重,將歷史文化游發展成為桂林國際旅游勝地的又一張亮麗的名片。
參 考 文 獻
[1]譚善梅.推進桂林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J].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13(1):46-49.
[2]任媛媛.桂林歷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6.
[3]李桂寧.以文化軟實力提升桂林國際旅游勝地核心競爭力[J].勞動保障世界,2016(6):50.
[4]周丹.桂林歷史文化的多元性[J].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1(8):119.
[5]谷昀凌.桂林市歷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探析[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8(5):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