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運小杰

賴宣治1988年出生在廣東省信宜市的一個鄉村小鎮。2010年,賴宣治從武漢體育學院畢業后,來到廣州市花都區七星小學擔任體育教師。全校150多名學生,一半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另一半是本地的農村孩子。學校的體育設施簡陋,賴宣治到來之前并沒有專門的體育老師,體育課往往由其他科目的老師兼任。
第一節體育課,上課鈴聲響了,學生們手腳局促、神色慌張地站好隊。賴宣治喊著口令帶學生做準備活動,由于學生缺少系統的體育訓練,手腳非常不協調,簡單的動作學了好幾遍,依然做不流暢。
眼前的場景,讓賴宣治想到了自己的經歷。他出生在貧困山區,小學時幾乎沒上過體育課。他決心做好學校的體育課程,讓學生在學好文化課的同時,也能擁有強健的體魄。
賴宣治組建了一支籃球隊,想由此帶動學生體育鍛煉的熱情。因為訓練,學生們延遲了回家時間。訓練中,有學生因為拼搶摔倒,受了傷。家長們不干了,他們認為打籃球會耽誤學習,反對孩子加入籃球隊。原本五六十人的籃球隊,只剩下幾個人,籃球隊不得不解散。賴宣治對著空蕩蕩的操場,無奈地搖頭。
隨后兩年,賴宣治又嘗試在學校發展足球、田徑等運動項目,但這些項目需要場地和器材,對學校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隨后也不了了之。
2013年,當地教育部門大力推廣跳繩運動。賴宣治眼前一亮,跳繩運動用到的技術不多,對器材、場地的要求也不高,正適合自己所在學校的學生練習。賴宣治有了組建跳繩隊的想法。
可是賴宣治參加了三次跳繩基本測試,三次都不及格。一個不會跳繩的老師,能帶好隊伍嗎?賴宣治在網上找了一些跳繩的教學視頻。除了上課,他的業余時間都花在研究跳繩上。一個多月后,賴宣治終于找到了訣竅:弓著腰能縮短繩子的距離,繩子越短,運動的軌跡就越短,自然轉得更快,繩子與地面的摩擦力更小。他給這個方法起了一個名字叫“弓腰半蹲式跳法”。除此之外,賴宣治將跳繩與其他體育運動相結合。他從打羽毛球中借鑒握繩的姿勢,在舞蹈和武術中找到了花式跳繩的動作。
在賴宣治的帶領下,學生們的跳繩技藝突飛猛進。不過,賴宣治認為還不夠快,還有進步的空間。他又把目光投在繩子的材質上,先后嘗試了多種材料做繩子,廢棄的電線、角落里的塑料繩、尼龍繩,結果都不盡人意。
一次,賴宣治推著熄火的摩托車到修車行,等待修理時,地上一根剎車線引起了他的注意。摩托車的剎車線軟硬、粗細適中,正是做跳繩的好材料。他問修車行老板要了幾根剎車線,回去后很快制作出一條特制繩。他試著跳了幾下,果然輕便了許多。
為了練出好成績,賴宣治要求跳繩隊的隊員每天早上6:30到校,上課前訓練90分鐘,下午4:30,再次在操場集中訓練。
家長的抗議還是不期而至。幾位學生的家長,將賴宣治堵在學校門口,指責他只想出風頭,無視孩子們的學業,讓他立刻解散跳繩隊,把時間還給孩子。
家長一鬧,將近一半學生退出了跳繩隊。不能就這樣解散跳繩隊,賴宣治一家家走訪,試著說服學生家長。有些家長開門后發現是他,立刻“砰”的一聲關上房門。一次不行,那就第二次家訪。有一名學生賴宣治家訪了二十多次,最后,學生的奶奶心軟了,覺得賴宣治為人很實在,不像是壞人,這才同意把孫子送回跳繩隊。

賴宣治意識到:只有用成績才能回擊質疑。他對學生進行了更加嚴格的訓練,學生們也練得格外賣力。每次訓練結束,大家的衣服幾乎能擰出汗水。
2014年,在安徽舉行的全國跳繩比賽分站賽上,賴宣治帶領的跳繩隊獲得了30多枚金牌。比賽結束后,隊伍里個子最小的女孩走到賴宣治面前,把她在比賽中獲得的多枚獎牌掛在賴宣治的脖頸上,激動地說:“老師,我很開心。”那一瞬間,賴宣治也紅了眼眶。
拿到全國冠軍后,賴宣治又帶領跳繩隊登上了世錦賽的舞臺,一舉奪得34枚金牌,刷新兩項世界紀錄。2015年11月的首屆世界學生跳繩錦標賽上,七星小學奪得28枚金牌中的27枚。
2019年7月,賴宣治帶領隊員們來到挪威跳繩世界杯的賽場。賽場上,“光速少年”岑小林半蹲著身子,雙腿如同裝上一臺高速運轉的馬達,急速轉動的繩子幾乎看不到影子,只能聽到持續拍打地面的聲響。3分鐘內,岑小林創造出跳繩1141下的成績,一舉刷新世界紀錄。岑小林轉學到七星小學時性格內向,獲得跳繩冠軍榮譽大大激勵了孩子,讓他變得陽光、開朗、自信。
隨著參加的比賽越來越多,賴宣治意識到:成功的意義已不再是胸前金燦燦的金牌了,而是跳繩帶給孩子們的改變。看到孩子們積極的變化,家長們一改此前的反對態度,主動把孩子送來參加跳繩訓練,外校的學生也慕名前來參加跳繩隊。
賴宣治動情地說:“我會告訴每一個學生,世界上只有努力是最公平的,只要努力,你就能證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