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氵父鎮洑西村婦聯在農家樂協會內成立了婦聯組織,搭建“誠敬舍籬笆驛站”和“筑夢原色”等婦女微家平臺,實施鄉村旅游巾幗創新創業項目,組織培訓沙龍、交流創業心得、宣傳文明理念、開展志愿服務,致力于引領帶動更多女性走上創業致富道路,共同助力鄉村振興。
“我已經趟出了一條路,為什么不能讓更多人加入進來呢?”2009年,黃亞云帶領當地3家農戶做農家樂。“我把他們領進這個領域,要對他們負責。”為了打消農戶的顧慮,黃亞云用自家收入托底。“你們要是做不好,我一年每戶保底3萬元的收入。”
越來越多的洑西村民想辦農家樂,黃亞云以經營成熟的“籬笆園”作為示范,通過培訓、借款等方式,嘗試實施“籬笆驛站”鄉村客棧加盟連鎖和網絡營銷模式,探索農村客棧規模化、品牌化、標準化發展之路。
最初,黃亞云要求加入驛站的農家樂做到六個統一:統一品牌,統一裝潢,統一設計,統一服務,統一銷售,統一宣傳,結果產品大多同質化。很多游客反饋,這里的農家樂每家都類似,菜品種就那么多,菜單都能背出來,住也就那么回事。隨著加入“籬笆驛站”的農家樂越來越多,各家之間打起了價格戰。
這樣不行,黃亞云反思后打算重找出路。她把游客的需求一一羅列出來,探究其中的關鍵所在。
2010年起,黃亞云連續三年去臺灣地區學習辦農家樂的經驗。這讓她對農家樂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臺灣的民宿主人對自家住宅空閑房間進行打造,結合當地人文、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及農林漁牧生產活動,以家庭副業方式經營,為旅客提供鄉村生活的住宿場所。民宿主人通常親自為游客準備食物,所選食材均是當地所產。這些民宿各有特色,但都與豪華無關,基本精神就是“好客”。民宿主人用親切、友善、熱情的服務態度,讓游客找到在家般的自在感覺。“過去我們的農家樂僅僅是農家,并沒有體現出當地的文化底蘊。”
“其他的地方,婦女是半邊天,在民宿村,婦女是整片天。”黃亞云說,在經營民宿的一線,大多是女性。鄉村旅游是服務業,女性比較細致,走在前面負責溝通、對接;男性在幕后做一些粗重活,輔助老板娘。2014年,黃亞云開始推廣“民宿老板娘文化”,通過走心的服務,增加與游客的粘性。在黃亞云看來,民宿的特色就是差異化,老板娘的個人魅力、品味與民宿產品的生命力息息相關。“老板娘文化”形成了圈層經濟,避免惡性競爭,比如養寵物的老板娘吸引來愛寵物的游客,有文藝范的老板娘吸引文藝青年。

“籬笆驛站”民宿村的每一次升級,都是經過取舍和掙扎后的選擇。作為宜興市婦聯執委、宜興市鄉村旅游協會會長,黃亞云覺得引領老板娘是自己應有的擔當。黃亞云和老板娘們大多趁著客勤閑的時候聚到一起,交流想法。更多的時候,她們在微信群里分享經營理念、新開發的農業產品,互通有無,共同進步。不過,當專業老師來民宿村講課時,老板娘們再忙也會抽出時間來聽課。“我們的旅游大講堂,每三個月一次,請來國內一流的行業大咖來講課。除了學習經營民宿的技巧,更大的益處是開拓我們的視野,提升我們的格局。”
在黃亞云看來,民宿是一個有溫度的產業,在經過野蠻增長階段后,已經供大于求。而它的溫度恰恰體現在滿足了城市游客的好奇心之外,提供家庭式的服務。
工業退出洑西村后,村里有了閑置勞動力。過去種植的東西價格低,很多土地也荒廢了。在農業配套旅游業的大環境下做鄉村旅游,民宿提供的服務內容和當地產業發展緊密結合。茶葉、筍干、百合干、烏米飯、山芋粉絲、土雞蛋……合作社引領老百姓抱團,村民們每季生產什么,各家民宿就銷售什么。過去百合2元一斤賣不出去,現在16元一斤不夠賣。“我們的特色農產品獲得游客認可,也能賣上價。”
不過,在黃亞云看來,單純把農產品賣出高價并不是老板娘的本事,這反而是在自斷后路。把性價比高的產品介紹給游客,并且不斷地接到回購訂單,才是民宿村的追求。“我們對人誠信,產品價格統一,品質有保障,游客不需要貨比三家。慢慢地,民宿村待客真誠的氛圍就起來了。”
疫情期間,民宿村的老板娘先是把自家的咸肉、咸雞等快遞給相熟的游客。隨后,更多人通過微信群、朋友圈購買當地食材……“你的服務走了心,游客和老板娘的交往就一輩子都斷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