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縣中醫醫院,四川 巴中,637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屬于消化系統常見疾病,主要表現為腹部疼痛、惡心嘔吐、噯氣、餐后飽脹與食欲不振等癥狀,在消化系統疾病發病率中占比20%至40%,該疾病病程時間長,容易反復發作,難以根治,對患者生活造成一定影響。傳統西藥治療較為普遍,但是治療方法較為單一,主要是對胃腸動力做調整,無法改善更深層次的問題[1]。
研究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期間收治的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范圍為26歲至64歲,平均年齡為(51.4±8.5)歲;病程時長為0.5至11年,平均時長為(5.2±3.9)年;觀察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范圍為27歲至62歲,平均年齡為(50.7±7.8)歲;病程時長為0.5至13年,平均時長為(6.4±4.2)年;所有患者均表現為腹部疼痛、惡心嘔吐、噯氣、餐后飽脹與食欲不振等癥狀,在內鏡檢查中不存在胃部腫瘤、潰瘍與糜爛等,兩組患者在基本資料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具備可比性。
對照組運用奧美拉唑、嗎丁啉治療,餐前進行嗎丁啉口服,每次10mg,每天3次,奧美拉唑每次20mg,每天1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運用溫中健脾湯治療,藥方組成為黃芪、茯苓與黨參各30g,蒲公英與炒白芍各20g,海螺蛸15g,蓽茇、延胡索、浙貝母、炮姜、炒白術和香附各10g,每天1劑,水煎分早晚各1次,在餐后1h口服。所有患者均進行6周治療,治療期間停止其他藥物治療。
評估觀察兩組患者早飽、胃燒灼、食欲不振、上腹飽脹與惡心等癥狀評分,評分分為0至3分,0分為沒有癥狀;1分為在提示情況下有可感知的癥狀;2分為癥狀可感知,但不影響生活;3分為癥狀明顯且對生活造成影響。依據癥狀評分來對治療療效做評判,療效的指數=[(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 ×100%。分為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痊愈為癥狀基本性消除,療效指數在90%及以上;顯效標準為癥狀有顯著改善,療效指數在60%至90%范圍;有效標準為癥狀有改善,療效指數范圍為30%至60%;無效標準為癥狀沒有改善,甚至嚴重化,療效指數在30%以下;治療有效率為痊愈、顯效和有效群體的總比例[2-3]。
將采集的數據通過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運用t檢驗,計數資料運用卡方檢驗,同時以p<0.05作為組間數據具備統計學意義標準。
如表1所示,在治療前后癥狀評分上,觀察組改善幅度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對比(x±s,分)
如表2所示,在治療有效率上,觀察組為95%,對照組為77.5%,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療效對比[n(%)]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原因較多,尤其在當下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壓力提升,人們精神處于更高的緊張狀態,情志低落抑郁,從而導致肝氣郁結,脾胃受累,胃腸功能異常。同時由于人們生活不規律,暴飲暴食,偏食肥膩甘甜類食物,從而導致脾胃受累。患者會表現為易怒心煩、惡心嘔吐、食欲下降、焦慮失眠、胃脹痛等。患者會因為不良癥狀而導致日常生活、工作的不適,導致生活質量下降,因此多在癥狀突出時尋求專業醫療治療。傳統西藥治療較為普遍,但是治療效果并不能達到更高程度的滿意度,因此人們開始注重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4-5]。
在中醫理論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屬于“胃痛”、“痞滿”范疇,起初最早的中醫記載有“胃脘痛”,其中指出患者會存在腹脹,由于精神緊張、抑郁、怒氣和煩躁等導致肝氣不舒,進而導致脾胃失調,引發腹痛、腹脹等突出癥狀表現。
溫中健脾湯的功效主要集中在溫和、健脾與益氣,對調整植物神經功能來達到消化液分泌的改善。其中炮姜可以促進胃粘膜合成與釋放前列腺素,從而保護細胞,輕度的刺激消化道,促使腸張力與蠕動的提升;蒲公英、浙貝母可以有效的對胃粘膜起到抑酸與保護作用;延胡索和香附可以有效的達到抗炎、鎮靜與胃腸解痙的功用;茯苓與黨參可以有效的達到胃腸激素分泌調控,達到脾虛胃泌素分泌下降狀況的糾正,調控腺體細胞在消化酶上的合成情況,進而改善消化液的狀態;黨參與黃芪可以有效的強健體質,提升免疫能力;蒲公英可以有效的改善幽門螺桿菌性胃炎。因此,諸藥調和可以有效的達到治療療效,改善疾病相關癥狀。從本研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運用溫中健脾湯治療可以有效的提升治療療效,較好的改善早飽、胃燒灼、食欲不振、上腹飽脹與惡心等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