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830011)
頭頸部腫瘤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后,照射野內的口腔、食道的粘膜極易受損,腮腺、涎腺等腺體功能會有很大改變[1],使得病人出現唾液分泌減少,咀嚼吞咽困難等,進一步導致病人進食減少,因此患者放療期間的營養狀況也發生很大變化,體重的變化尤為明顯。本文探討放療期間不同時間點的放療反應與體重變化情況,為臨床醫師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放療過程中給予支持治療的時機選擇等提供一定的依據。
選取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間在新疆醫科大學某附屬醫院腫瘤中心接受頭頸部位放射治療的78位腫瘤患者,經臨床、影像以及病理學診斷確診,確定接受放療,認知正常,年齡>18歲。排除標準:有嚴重代謝性疾病以及肝、腎嚴重疾病,認知或語言表達障礙,嚴重精神疾病,兩年內有過放療史,由于各種原因未能完成放療。
分別于放療開始前、放療第10次、放療第20次以及放療結束后四個時間點對研究對象進行體重測量和放療反應評價。應用美國腫瘤放射治療協作組織(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的急性放射損傷分級評價標準對放療期間的放療反應進行評價。體重測量采用同一型號體重計測量。
WPS收集錄入數據資料,以SPSS18.0軟件包統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數(n)或率(%)表示,以P<0.05表示檢驗水平。
患者在接受了十次放療后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放射毒性反應,表1、表2為放療期間放療反應的發生情況。
表1 放療期間放療反應評分情況(±s)

表1 放療期間放療反應評分情況(±s)
/0.000 2.03±0.27 8.63/0.000粘膜反應0-4 0.42±0.12 7.78癥狀評分 放療第十次 T/P 放療第二十次 T/P 放療結束 T/P皮膚反應0-4 0.56±0.27 6.683/0.002 1.55±0.64 8.133/0.000 1.61±0.63 9.075/0.000吞咽困難0-4 0.27±0.12 3.74/0.000 1.37±0.58 9.68/0.000口干0-4 0.79±0.31 7.575/0.029 1.25±0.43 7.003/0.003 1.33±0.58 8.688/0.003 0.81±0.38 9.22/0.000聲音嘶啞0-4 0.15±0.03 3.991/0.03 0.79±0.23 6.046/0.068 0.24±0.17 6.29/0.018 0.45±0.16 6.79/0.002

表2 放療期間各放療反應出現例數的變化
患者在接受了十次放療后皮膚反應的患者最多,占52.6%,其次是粘膜反應與口干,而放療二十次至放療結束,皮膚反應占100.00%,粘膜反應97.4%。除聲音嘶啞外,放療第十次、二十次以及放療結束時的各個放療反應評分高于開始前,P值均<0.05。
放療期間至放療結束體重較放療前都出現比較大的變化,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放療期間體重情況(±s)

表3 放療期間體重情況(±s)
時間點 體重(kg) 體重丟失(kg) t值 P值放療開始前 65.58±9.71放療第十次 64.87±9.32 0.83±0.37 19.81 <0.001放療第二十次 64.24±9.50 1.23±0.52 20.90 <0.001放療結束 63.39±9.07 2.19±0.84 23.03 <0.001
放療結束時78位患者體重平均丟失2.19kg,丟失平均體重的3.3%,對放療前后的體重數據配對t檢驗,計算t=23.03,P<0.001,具有顯著統計差異。放療第二十次到放療結束之間,體重均值減輕0.85kg,體重減輕的患者就達52人,占66.7%,放療二十次69人,占88.5%,到放療結束時72人,占比92.3%,至放療結束,體重丟失≥5%的30人,占38.5%,占體重丟失患者的41.7%。
放療反應主要造成唾液腺、口腔食道的粘膜損害,病人出現咽喉疼痛、口腔炎、鵝口瘡、口干、吞咽困難、聲音嘶啞、味覺改變等問題; 放療還會導致皮膚過敏以及放射性皮炎的表現[2]。本次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多數不良反應發生率、嚴重程度不斷上升,至放療結束時,平均每人發生反應3.7種。由此可以看出,頭頸部腫瘤患者放療期間較早出現皮膚發紅發癢、口干、口腔潰瘍,咽喉疼痛、吞咽困難等一系列放療毒性反應,并且一直持續到放療結束得不到有效緩解,放療反應主要造成唾液腺的損害,使得唾液分泌減少,唾液變得粘滯,病人會有咀嚼食物和吞咽的困難.這些問題會進一步影響到病人的營養狀態。
體重是人體脂肪組織,瘦體組織和礦物質之和,其改變標志著機體能量和蛋白質平衡改變,可以從總體上反映人體營養狀況[3]。體重是營養評定中最簡單最可靠的指標,是歷史上沿用已久且目前最為主要的營養評定指標[4]。對于體重丟失嚴重的時間點,本研究的結果是到放療結束是體重丟失比例明顯增加,丟失的平均體重也是三個節點中最多的,最后兩周時間體重丟失均數最多,營養狀況下滑嚴重。患者短時間內體重的減輕實際上是瘦體組織的變化[5],機體的一系列變化會給身體機能產生負面影響。
因此,放療起始的健康宣教以及盡早處理輕度的不良反應,或盡早使用保護皮膚粘膜的藥物來預防或推遲放療反應出現的時間,應當能夠適當減輕、推遲放療毒性反應癥狀,對改善患者營養狀況有利。故,醫師應重視放療掐緊,體重變化,盡早給予營養干預,避免發生影響預后的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