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人民醫院急診科,寧夏 永寧,750100)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是臨床中心內科常見的疾病之一,其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心率失常臨床指的是心臟發生沖動的起源、頻率、節律以及傳導等出現異常。冠心病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進一步致使血管腔狹窄甚至血管腔阻塞,或者冠狀動脈發生痙攣導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心肌壞死引發的心臟病[1]。其中心肌缺血、兒茶酚胺等均可使心肌細胞的自律性增強,繼而形成不同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快速心率失常易導致心臟性猝死的發生,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目前臨床中已經出現很多抗心律失常的藥物,其中胺碘酮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已經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2]。本文特選取本院診科進行救治的冠心病快速心率失常患者230例進行研究,旨在于進一步分析胺碘酮在冠心病快速心率失常急診救治中的臨床應用價值,詳細的分析結果如下。
選取本院自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間在本院急診科進行救治的冠心病快速心率失常患者23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按照隨機分組對照原則將本組患者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其中,對照組:病例110 例,男76例,女34例,年齡在41歲—75歲不等,平均年齡為(53.64±5.61)歲,5例單純室性期前收縮,19例心室撲動、3例頻發多源室性早搏,48心動過速以及35心室顫動;研究組:病例120例,男72例,女48 例,年齡在43歲—77歲不等,平均年齡為(54.56±6.75)歲,6例單純室性期前收縮,21例心室撲動、3例頻發多源室性早搏,49心動過速以及 41心室顫動。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證明兩組患者對于本次研究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所有的患者均通過常規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脂、溶栓等藥物治療,對照組患者再次基礎上予以心律平(心律平0.07g,緩慢靜脈注射,然后將0.14g心律平溶于250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治療。研究組患者則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予以胺碘酮(胺碘酮首次劑量為150mg,加至20ml生理鹽水,靜脈推注,然后改用1.0mg/min,靜脈滴注。)治療。
主要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率變化,并注意Q-T間期的變化情況,對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評估。臨床療效: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均消失,或經過治療后24h,早搏現象消失,或者早搏<10次/h;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但還未完全消失,經過治療24h早搏現象顯著減少;無效:經過治療后臨床癥狀為得到改善,或者加重,治療24h后患者的早搏現象未見明顯改善,或者呈現增加趨勢[3]。
本次研究使用SPSS18.0軟件包對所得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細結果見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方法對于心電圖以及心率的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細結果見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電圖以及心率變化情況(x±s)
除以上結果外,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僅個別患者出現輕微的嗜睡、皮疹、嘔吐等消化道癥狀,不予處理可自行緩解,比較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冠心病合并快速心率失常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在心血管疾病中快速心率失常也比較常見,若處理不及時或者處理不得當,極有可能導致患者發生生命危險。針對快速心率失常的治療,目前臨床主要是通過恢復心肌血流灌注,縮小心肌缺血的范圍,繼而保護心功能,及時對嚴重的快速心率失常進行處理,讓患者盡快度過危險期[4]。
目前臨床中出現的抗心律失常藥物種類繁多,其中經常應用的胺碘酮是一種廣譜抗心律失常藥物,其能夠阻止鈉、鉀、鈣離子等通道,還能阻滯α、β受體。能夠有效抑制細胞復極化,繼而延長沖動傳導,降低心肌細胞的自律性和傳導性。此外,胺碘酮還具有舒張血管平滑肌的作用,能夠擴張冠狀動脈,進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減少心機耗氧量,保護缺血心肌,降低心率失常以及猝死的發生率[5]。胺碘酮對期前收縮以及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具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并且還能改善心絞痛的癥狀。有研究表示,胺碘酮導致的不良反應與用藥的劑量有關,并且該藥物較其他的抗心律失常藥物而言,不良反應較少,僅出現輕微的消化道癥狀,如惡心、嘔吐等,再如神經系統、血液系統等[6]。通過本次研究結果也可以初步判定胺碘酮對于冠心病快速心率失常急診救治中的臨床應用價值。其臨床治療效果較為顯著,對于心率以及心電圖的改善明顯優于其他藥物,并且不良反應也較少,并且較輕微。總之,胺碘酮值得廣泛應用于冠心病快速心率失常急診救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