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丘縣人民醫院,河北 內丘,054200)
不穩定型心絞痛(UAP)又稱“上升性心絞痛”,其臨床不穩定性主要取決于其冠狀動脈局部病變本身的不穩定,指原為穩定性心絞痛的患者,在猿個月內疼痛的頻率、程度、誘發因素經常變動,進行性增劇或恢復為穩定性。隨著全球老齡化的加劇,冠心病發病率也在逐年增加[1]。動脈粥樣硬化性固定狹窄、斑塊破裂、血栓形成、冠脈痙攣以及心肌橋等均可能成為病因,而在此基礎上,多種誘因,如吸煙、寒冷、貧血、感染、高血壓、嚴重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等均和粗發心肌供氧與需氧失衡,導致心肌缺血,出現不同程度等心絞痛[2]。不穩定型心絞痛等治療方法包括采用他汀類藥物降低膽固醇、使用抗心肌缺血藥物、應用抗血栓藥物等。
因此本項研究采用氯吡格雷聯合低分子肝素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觀察聯合用藥對患者心絞痛發作頻率、發作時間的影響,探討聯合用藥對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治療效果。
選擇我院缺血性腦卒中收治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會制定的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3],且所有患者均排除嚴重高血壓、出血性疾病、惡性腫瘤及嚴重肝腎性疾病。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43~82,平均為(69.3±8.2)歲。試驗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齡45~81歲,平均為(71.4±9.1)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以及并發癥等方面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應用硝酸脂類、鈣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進行治療,試驗組在此基礎上氯吡格雷口服75mg/次,1次/d;低分子肝素鈣5000U/d,皮下注射。兩組患者均7/d一個療程。
觀察各組治療前后心絞痛的發作次數、持續時間、程度變化,治療前后心電圖情況、血小板水平變化。
顯效:心絞痛癥狀未再發作或發作次數減少≥75%,心電圖恢復正常。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50%,但<75%,心電圖ST段改善≥50%以上或T波恢復正常。無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50%,心電圖無改善,心絞痛仍反復發作,甚至出現心力衰竭或死亡。
兩組療效比較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

療效比較(n)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介于穩定型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間的一組臨床心絞痛綜合征。治療以抗凝、抗血小板、穩定斑塊及內皮功能、擴張冠狀動脈為主[4]。氯吡格雷可選擇性的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與血小板受體的結合及繼發的ADP介導的糖蛋白GPlllb/llla復合物的活化,因此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還能通過阻斷由釋放的ADP引起的血小板活化的擴增,抑制其它激動劑誘導的血小板聚集[5]。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凝血酶Ⅲ依賴性抗Xa因子活性,而發揮抗凝、抗血栓形成作用。本研究通過觀察氯吡格雷聯合低分子肝素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效果顯著,臨床應用安全,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