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六九醫院 421001)
根據相關研究報告顯示,顱內動脈瘤屬于神經內科疾病之一,具有發病兇險、發病急等特點[1],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較大威脅。顱內動脈瘤容易引起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影響臨床治療效果。本次實驗選取行顱內動脈瘤填塞術患者70例,對其中35例患者予以腦脊液置換方法治療,取得較好臨床效果,現將具體實驗數據進行匯報。
選取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間收治的行顱內動脈瘤填塞術患者70例為實驗研究對象,按照抽簽的方法將其隨機分成研究組(n=35)和參照組(n=35)。研究組的35例患者中有女性患者15例,男性患者20例,最大年齡為61歲,最小年齡為36歲,平均年齡為(48.5±1.5)歲;參照組的35例患者中有女性患者16例,男性患者19例,最大年齡為59歲,最小年齡為36歲,平均年齡為(47.5±1.5)歲。對于本次實驗兩組患者及家屬均知曉,并且簽署同意書。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如性別、平均年齡等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差異不顯著,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參照組治療方法
對參照組的35例患者予以常規治療方法。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全面常規檢查,并且將檢查數據詳細準確記錄。醫護人員囑咐患者保證臥床休息的狀態,并且不要受到刺激,情緒波動起伏不要太大。醫護人員首先對患者予以顱內降壓操作,主要是采用脫水的方式來完成,隨即再對患者予以再出血防范操作,主要應用的是抗纖維蛋白溶解藥,醫護人員對患者的相關臨床癥狀觀察分析,再對患者予以尼莫地平針劑,這一操作主要是防止患者出現比較嚴重的腦血管痙攣情況[2],上述操作完成之后,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填塞術。
1.2.2 研究組治療方法
研究組35例患者的常規治療方法與參照組患者相同,在其基礎上研究組患者需要根據實際的患病病情應用腦脊液置換術的方法治療。醫護人員在患者接受手術之前對其予以顱內降壓操作,這一操作主要是靠甘露醇脫水的方式來完成。當患者顱內壓處于正常標準值并且穩定的情況下,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腰椎穿刺操作,操作所需的具體器械為9號針,隨即醫護人員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情況,放出患者顱內的血性腦脊液,具體的放出標準規格為10mL左右,完成上述操作之后,醫護人員再將氯化鈉注射液注射到患者的顱內當中,并且注射的劑量規格與放出的血性腦脊液相同。上述操作需要重復三次左右,最后醫護人員再將患者的腦脊液予以放出操作,具體的放出規格也是10mL左右[3],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連續治療十天左右。
對70例行顱內動脈瘤填塞術患者的實驗數據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患者頭痛發生率指標用百分比表示,用卡方檢驗,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兩組患者予以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治療十天后,研究組患者的頭痛發生率2.86%明顯低于參照組患者的頭痛發生率31.43%,數據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為具體實驗數據。

表1 兩組患者頭痛發生率對比
顱內腦動脈瘤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較大威脅。這一病癥的發病初期患者容易出現腦血管痙攣的情況,或者是比較嚴重的再出血情況,患者沒有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手段,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容易并發腦梗死,威脅生命。根據臨床實驗調查發現,對于顱內動脈瘤的治療多會應用填塞術的方法,這種治療方法能夠有效降低患者再出血的發生幾率,但是對于治療患者腦血管痙攣,在此基礎上還有患者出現腦積水的情況臨床療效一般[4]。近年來,腦脊液置換術方法被廣泛應用于顱內動脈瘤填塞術當中,能夠有效降低患者顱內壓,緩解患者的頭痛發生率,減輕腦積水的情況,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本次實驗對兩組患者予以不同的治療方法,治療十天后,研究組患者的頭痛發生率2.86%明顯低于參照組患者的頭痛發生率31.43%,數據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行顱內動脈瘤填塞術的患者應用腦脊液置換的方法進行治療,能夠有效降低患者頭痛發生幾率,減少腦積水,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在臨床中應用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