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敏,康中琴,聶利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重慶)
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inpatients so a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development of prevention measures for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s.Methods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data of all inpatients in a hospital in 2018.ResultsA total of 543 nosocomial infections occurred, with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1.06%.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 of internal and surgical systems was 1.08% and 0.96%, respectively. The department with the highest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 was ICU (8.64%).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mainly occurred in internal and surgical systems, and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 mainly occurred in ICU. A total of 331 pathogenic strains were detected in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cluding 260 gram-negative strains, 46 gram-positive strains and 25 fungal strains.Conclusion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internal and surgical systems and ICU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so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departments and sites with high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som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reduce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KEY WORDS:Nosocomialinfection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onitoring analysis
近年來,隨著醫院感染發病率的逐年增高,患者安全風險性也隨之上升。醫院感染不僅是衡量一個醫院總體醫療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影響醫療質量的重要因素[1]。醫院感染監測是醫療質量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通過監測可了解醫院感染現狀、特點及危險因素等,找出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的薄弱環節,為制定有效干預措施提供依據。因此,筆者通過對某綜合醫院2018 年1-12 月住院患者病例資料進行調查、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通過杭州杏林醫院感染實時監控系統,篩選出醫院2018 年1-12 月期間的所有住院病例,共計51223 例。
參照衛健委2001 年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結合患者臨床表現、實驗室及影像檢查資料,綜合判斷患者是否存在醫院感染。
對納入的病例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臨床各科醫院感染特點、感染部位及病原菌檢出特點。
納入調查的住院患者51223 例中,發生醫院感染543 例,感染率為1.06%;發生醫院感染589 例次,例次感染率為1.15%。
內科系統醫院感染率居前三位的科室依次是血液內科、康復醫學科和腫瘤內科;外科系統醫院感染率居前三位的科室依次是神經外科、骨科(創傷)和胸心外科。內科系統醫院感染率較外科系統高,ICU 醫院感染率最高。見表1。
內科系統感染部位居前三位的依次為下呼吸道感染、導管相關感染、腹部和消化系統感染;外科系統感染部位居前三位的依次為下呼吸道感染、導管相關感染、手術部位感染;ICU 感染部位居前三位的依次為導管相關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菌血癥。見表2。

表1 不同科室醫院感染發生率(n,%)

表2 不同科室醫院感染部位構成比(%)
589 例次醫院感染病例中,檢出的菌株以革蘭氏陰性菌為主,其次為革蘭氏陽性菌及真菌。見表3。

表3 醫院感染病原菌構成比(%)
2014 年全國醫院感染監測網對1766 家醫院調查顯示,醫院感染現患率為2.67%[2]。本次調查該院醫院感染率為1.06%,感染發生率處于較低水平。這與該院重視醫院感染管理,能夠完善并落實各項醫院感染防控措施有關,但也不排除存在醫院感染漏報的情況。
調查顯示,該院內科系統的醫院感染率略高于外科系統。可能與內科收治患者多為老年人有關,這類人群往往存在基礎疾病多、免疫力低下等特點,常因慢性感染而反復住院,住院后如感染不能及時控制,極易發生醫院感染。提示應重點關注老年患者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內科系統醫院感染發生率較高的科室是血液內科、康復醫學科和腫瘤內科;外科系統是神經外科、骨科(創傷)和胸心外科;ICU 醫院感染發生率最高,達到了8.64%,與國內相關文獻報道相似[3-4]。血液科與腫瘤科患者因化療藥物和大劑量激素的應用,免疫功能極為低下,容易發生繼發性感染和二重感染,應加強腫瘤患者住院期間的感染監管,對化療患者采取保護性隔離措施,重視家屬的健康教育,并加強環境的清潔與消毒。康復醫學科收治的多為腦外傷、腦卒中后康復期患者,而神經外科也多為因腦外傷或腦出血手術后的患者,這些患者均存在臥床時間長、昏迷等感染高危因素,容易因無法自主咳痰發生墜積性肺炎,增加反復吸痰的機會,有些患者甚至需行氣管切開保持呼吸道的通暢,這些操作破壞了呼吸道正常的防御屏障,導致肺部感染。提醒醫務人員在從事侵入性操作時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手衛生等,避免醫源性感染。骨科(創傷)和胸心外科醫院感染高發生率可能與患者手術時間長、術后臥床時間長、活動過少等因素有關。有文獻報道[5],術后發生切口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是手術時間,如手術暴露時間超過3 小時,患者手術創面被細菌污染的機會或發生細菌移位的情況會隨之增加。此外,術后留置引流管也是外科手術患者感染危險因素。引流管為細菌進入人體腔內環境提供了通道,引流液也是細菌良好的培養基。提示醫務人員應認真落實術后防控措施,病情允許時盡早拔除引流管。ICU 醫院感染發生率明顯高于內、外科系統,主要原因與ICU 收治患者特點有關。ICU患者多存在病情危重、侵入性操作多等特點,醫務人員工作量較大,容易出現無菌操作不嚴、手衛生依從性低等不規范行為,增加了醫院感染風險。因此,應將ICU 醫院感染情況納入重點監測,加強監管,提高醫院感染防控措施執行力。
本次調查顯示,醫院內、外科系統的醫院感染發生部位均以下呼吸道感染為主,與劉曉[6]等的報道一致。下呼吸道感染危險因素包括:患者基礎疾病及意識狀態、是否機械通氣、口腔護理質量及使用抗菌藥物等。提示醫院應將上述因素作為干預重點,同時加強門診及病室的空氣流通,保持室內空氣清潔、新鮮。ICU 醫院感染主要部位為導管相關性感染,這與ICU 患者因病情危重大多需留置導管有關。導管相關性感染危險因素有住院時間、導管留置時間、血清白蛋白含量等[7]。留置導管的操作可破壞機體完整性,使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容易發生醫院感染[8]。因此,醫務人員在從事臨床診療活動時,應規范各項操作流程,嚴格執行導管核心防控措施。
隨著各種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和大量廣譜抗菌藥物的使用,多重耐藥菌株的檢出逐漸增多。本研究結果中的病原菌以革蘭氏陰性菌為主,檢出的前三位病原菌分別是克雷伯菌屬、鮑曼不動桿菌和大腸埃希菌,均為多重耐藥菌。提示醫院管理部門應高度重視臨床抗菌藥物使用管理,嚴格落實抗菌藥物分級管理制度,提高無菌部位標本送檢率,為臨床提供可靠的病原學培養和藥敏檢查結果。
總之,通過對醫院感染病例的監測分析,可了解不同科室醫院感染流行病學特點,便于主管部門制定針對性干預措施,并指導臨床醫護人員落實到位,以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