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敏玲,何翠玲,謝明麗,黃燕華
(廣西醫科大學第八附屬醫院,貴港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廣西壯族自治區 貴港)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2019 年12 月在武漢地區率先發現的一種新發傳染病[1]。2020 年1 月20 日我國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2]。2020 年1 月31 日,世界衛生組 織(WHO)總干事譚德賽宣布,新冠肺炎屬于“國際緊急公共衛生事件”[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目前常見傳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無癥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是其主要的傳播途徑[1],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4],亦有報道患者新型冠狀病毒糞便核酸檢測陽性[5]。美國收治的第1 例2019-nCoV 感染的患者糞便中檢測到新型冠狀病毒的核酸[6]。我院是一所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是本地區唯一定點收治該病的醫院,為了規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內鏡的診治及防控,避免患者及醫療工作人員的交叉感染,消化內鏡中心遵從醫院的工作安排,認真組織學習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防控和診療方案、工作流程,結合醫院實際情況暫停常規內鏡診療項目,針對患者確需內鏡診療制定相應的診療流程和防護措施,現介紹如下。
1.1 加強培訓
積極組織學習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相關指南、專家建議、指引及工作流程。培訓方式:依托科室管理微信群、企業微信、釘釘視頻與直播功能等開展多種形式的網絡學習,既符合疫情期間不宜人員聚集,又能讓員工合理利用時間,自行安排學習。重視學習效果檢驗,專人負責培訓與考核,所有已完成學習均可查詢到網上簽到的學習記錄,重視掌握實際操作技能,對各種防護用具的使用掌握情況各崗位人員自行錄制操作視頻上傳以檢驗學習掌握效果,及時留言點評以糾正差錯,確保將相關要求落實到工作中。
1.2 人員安排
因暫停常規內鏡診療項目,確需內鏡診療的患者病情屬急危重癥,安排操作技術好經驗豐富的高年資護士或護理骨干作為醫師助手,2 人一組,確保做好患者圍手術期護理風險管理,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7],內鏡操作配合所需物品按感染控制要求有效傳遞,降低感染風險。
2.1 嚴格把控內鏡診療準入
借助互聯網平臺,對門診及預約患者,做好宣教工作,如非病情需要急需行內鏡診療者,建議其視疫情發展變化,待環境安全時擇期行內鏡下相關診療。對于確需盡快行內鏡診療者,在完善內鏡診療常規術前檢查基礎上,需結合患者病史及胸部CT 檢查結果初步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推薦以3 日內胸部CT 結果為依據或最好參考當日結果。對已確診或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在指定收治院區并具備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護條件的特定病房進行床邊內鏡診療,需單獨房間進行診療及復蘇。對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治愈出院者,若確需盡快行內鏡診療,應出具相關證明材料,在短期內可予以相關內鏡診療。
2.2 加強候診者及家屬管理
對確需內鏡診療的門診及住院患者均進行一級預防篩查,應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準入初篩調查表》,對進入候診區的每位患者及家屬均測量體溫。設置出入消化內鏡中心單向路線,采取分時間段預約診療,控制候診人數,避免人群聚集,每名候診患者距離大于1m,在候診椅上粘貼就座位置標識,引導候診人員及家屬按標識就座,所有患者及家屬進入候診區前需用快速手消毒劑消毒雙手,在候診全程佩戴醫用口罩。
2.3 設置5 個單間診療室進行操作,每例患者診療結束需進行徹底清潔消毒診療室物表,間隔時間>30min,復蘇間床位間隔大于1m[8]。
見圖1。
4.1 嚴格落實體溫監測制度
所有消化內鏡中心工作人員,均需每日上、下班前測量體溫,并詳細記錄:(1) 有無乏力、干咳等伴隨癥狀;(2) 有無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確診病例或疑似病例接觸史。如有異常,立即脫離工作環境,上報主管領導,進行詳細風險評估后,予以醫學干預;必要時停止上班,釆取隔離措施。
4.2 嚴格執行手部衛生規范
接觸無明顯污染物時,應使用速干手消毒劑,有肉眼可見污染物時,應使用洗手液在流動水下洗手,然后使用速干手消毒劑,正確穿戴和脫摘防護用品,脫摘后立即洗手或手消毒,嚴禁以戴手套替代洗手。
4.3 按區域合理使用防護用品
個人防護不足或缺乏會增加感染的風險,而防護過渡同樣也會增加感染的風險[9],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見醫用防護用品使用范圍指引( 試行)》[10]等文件要求各區域工作人員按規范著裝防護。
消化內鏡中心不同區域人員防護著裝要求詳見表1。

圖1 制定診療工作流程

表1 消化內鏡中心不同區域人員防護著裝要求
5.1 環境管理
每例內鏡診療結束后,地面使用有效氯為500-1000mg/L 的含氯消毒劑擦拭(如患者為疑似或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使用2000-5000mg/L 含氯消毒劑消毒擦拭),消毒劑作用時間>30min后擦拭干凈。內鏡主機、操作臺、診療床、診療電腦及桌面等物表,使用有效氯為500-1000mg/L 的含氯消毒劑擦拭( 如被疑似或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污染物污染,使用2000-5000mg/L 含氯消毒劑消毒擦拭),消毒劑作用時間>30min 后擦拭干凈方可進行下一例內鏡診療。專人監控每次消毒效果,確保物表徹底消毒,設置診療間消毒記錄表,記錄患者姓名、診療序號、物表消毒開始與結束時間、消毒執行人員、監查者。工作期間持續開啟空氣消毒機進行消毒,所有診療結束后開窗通風至少30min 以上,每日3 次。
5.2 醫療廢物管理
醫療廢物的處置遵循《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的要求,普通患者相關的醫療廢物規范使用雙層黃色醫療廢物收集袋封裝后按照常規處置流程進行處置;疑似患者和確診患者相關醫療廢物需進行單獨標識和單獨處理,并在包裝袋表面采用有效氯為500-1000mg/L 的含氯消毒劑噴灑消毒。醫療廢物用雙層黃色醫療廢物收集袋盛裝、嚴密封口,標注2019-nCoV 標識,專人運送、單獨臺賬、分開儲存、優先轉運的原則,存放處應用1000mg/L 含氯消毒劑地面消毒。
6.1 人員防護
內鏡洗消人員務必佩戴一次性帽子、外科口罩/N95 口罩、護目鏡、防護面屏、穿防護服和專用鞋,雙層手套罩住防護服衣袖。
6.2 嚴格執行內鏡清洗消毒流程
嚴格參照《軟式內鏡清洗消毒技術規范(WS507-2016)》進行內鏡清洗消毒。一般患者診療后的內鏡應放入雙層黃色醫療廢物收集袋通過內鏡專用小推車轉運至洗消間,不建議做床旁處理,手工初清洗后優先使用有自身消毒功能的自動洗消機進行內鏡清洗消毒,無論內鏡是運用自動洗消機還是人工清洗消毒均利用計數機信息追溯系統對內鏡測漏、清洗、漂洗、消毒、終末漂洗、干燥等環節進行相關掃描和記錄,通過計算機軟件均可對患者使用后的內鏡編號、操作醫生、患者姓名、洗消人員、洗消方式和洗消設備、清洗流程操作步驟執行時間進行監控,使內鏡清洗消毒監控及使用記錄達到科學化、數字化管理,對感染管理起到可追溯性的作用,對預防與控制醫院感染具有舉證的重要依據[11]。
6.3 洗消設備終末消毒
每日清洗消毒工作結束,對清洗槽、漂洗槽等徹底刷洗,并采用含氯消毒劑進行消毒;消毒劑作用時間>30min 后擦拭干凈。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醫護人員情緒難免有所波動,主管領導每日了解工作動態,關注員工的心理狀況,及時與醫院各部門溝通,關心和解決一線人員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對長時間佩戴護目鏡、口罩等防護用具,可能出現壓力性損傷,必要時給醫護人員使用水膠體敷料保護皮膚[12]。
消化內鏡中心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期間,制定診療流程,加強醫護人員防護措施培訓,監控診療區域終末消毒和內鏡清洗消毒,關注醫護人員身心健康,至今為止,本院無醫務人員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無出現聚集性發病,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狙擊戰中取得了實效,我們也將在以后依據該病流行病學變化,及時調整方案,為患者提供安全診療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