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陽市第二人民醫院 422000)
膽囊結石在臨床中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臨床中多通過膽囊切除的方式予以治療,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腹腔鏡技術也隨之不斷發展,腹腔鏡手術方式以其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等諸多優點[1],逐漸被廣泛的應用于臨床治療中。現針對腹腔鏡下聯合膽道鏡微創保膽取石術對膽囊結石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下面進行以下內容的報道。
選取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膽囊結石患者80例,按照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40例。其中,對照組男18例,女22例,年齡24-66歲,平均年齡(46.8±9.4)歲,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23-67歲,平均年齡(47.1±9.7)歲,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診斷確診為膽囊結石。兩組患者在基本資料的對比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治療,首先,患者在全麻狀態下,在右肋的下緣部位切開一道4-6cm左右的小切口。其次,在腹腔鏡的輔助下,將膽囊底部提到小切口附近并固定,根據患者膽囊結石的大小對膽囊進行切開。最后,將膽囊內的膽汁吸取干凈后,并注入生理鹽水保證視野清晰,并通過膽道鏡取凈膽囊內的結石,完成膽囊切除手術。
觀察組采用腹腔鏡下聯合膽道鏡保膽取石術治療,首先,患者在全麻狀態下,選擇仰臥位的體位進行四孔手術。其次,患者臍上10mm位置處進行弧狀切口,并使用氣腹針進行穿孔。再次,在腹腔鏡下觀察患者的膽囊、膽總管的炎癥和粘連程度等。最后,使用取石網套將患者體內的結石取凈。
顯效:患者的膽囊壁癥狀完全緩解;有效:患者膽囊壁癥狀得到部分緩解;無效:患者膽囊壁癥狀無變化或更加嚴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本次研究對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n(%)]表示,以百分比(%)為單位,對比采用X2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5%,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62.5%,經統計學分析,組間對比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療效對比[n(%)]
膽囊是位于人體右方肋骨下肝臟后方的梨形囊袋構造,有濃縮和存儲膽汁的作用,膽囊分底、體、頸、管四個部分[3],頸部連接膽囊管,膽囊壁有粘膜、肌層和外膜三層組成,是人體中重要的免疫器官和消化器官。膽囊結石多發生在成人當中,結石為膽固醇結石或以膽固醇為主的混合性結石和黑色膽色素結石,其發病率相對較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成為臨床中關注的重點內容。
傳統治療膽囊結石患者主要采取膽囊切除手術治療,但是這種手術方式在術后患者經常出現膽囊管瘺、消化不良、肝臟損傷等并發癥,嚴重威脅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治療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腹腔鏡下膽道鏡微創保膽取石術野隨之得到發展,相比于膽囊切除術來說具有較多的優點,膽道鏡下取石的手術視野十分清晰,更加適合于膽囊結石位置較深且較小的患者。保膽取石能夠有效保留患者的生理功能,避免手術對膽汁的損傷,且手術過程中出血量相比于膽囊切除術較少,創傷較小,術后恢復較快,有利于幫助患者更快恢復健康。腹腔鏡下聯合膽道鏡微創保膽取石術對結石的清除效果較好,充分降低術后結石殘留和復發率,起到了更好的治療效果。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5%,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62.5%,兩組對比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
腹腔鏡下膽道鏡微創保膽取石術有幾點需要注意,一是手術過程中切口位置要選擇恰當,避免由于切口位置選擇不當給手術增加難度。二是在膽道鏡取石的過程中,氣壓壓力要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避免一些體積過小的結石進入到膽囊管當中,給取石手術增加困難,也降低結石殘留的可能[4]。三是注意對手術后患者的護膽工作,有效避免患者出現各種并發癥狀。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聯合膽道鏡微創保膽取石術對膽囊結石患者治療療效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安全性較高,有效促進患者更快恢復健康,臨床中應進行廣泛的推廣和使用。